印度學者:2020年中印關係走上了不歸路

2021-01-12 中華網

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印度裔教授哈什·潘特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撰文,評點2020年發生的中印邊界爭端,並對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了自己的評估。

雖然作者在文中聲稱中國軍隊在實控線附近採取了「入侵行動」,但他也承認是「印度在過去幾年伸張本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才是兩國爆發衝突的肇因」。作者觀點在印度「溫和」學者中有一定代表性,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在一個令全球決策者都面臨挑戰的年份,一個新形勢可能會對印太地區產生最重大的長期影響——印度和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持續對峙。自4月以來,一直沒有跡象顯示中國軍隊要從實控線附近撤出,這條實控線分割了印度和中國各自在拉達克地區控制的領土。與此同時,印度軍隊在有爭議的邊界地區集結,新德裡要求完全恢復原狀。兩方進行的幾輪軍事和外交談判都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突顯出雙方都為此承受了巨大風險。


相關焦點

  • 印裔學者:中印關係走上不歸路 印度利益擴張是肇因
    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印度裔教授哈什·潘特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撰文,評點2020年發生的中印邊界爭端,並對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了自己的評估。雖然作者在文中聲稱中國軍隊在實控線附近採取了「入侵行動」,但他也承認是「印度在過去幾年伸張本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才是兩國爆發衝突的肇因」。
  • 哈什·潘特:在2020年,中印關係走上了不歸路
    導讀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印度裔教授哈什·潘特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撰文,評點2020年發生的中印邊界爭端,並對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了自己的評估。雖然作者在文中聲稱中國軍隊在實控線附近採取了「入侵行動」,但他也承認是「印度在過去幾年伸張本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才是兩國爆發衝突的肇因」。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本文認為中印的身份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雙方的國際地位和戰略角色想像以及互動的成果預期方面,進一步討論了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兩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並就中印關係的最優前景和次優前景做出了展望。2020 年是中印建交 70 周年。70 年以來,中印雙邊關係幾經波折,跌宕起伏,畫出了一條蜿蜒輾轉的軌跡。
  • 趙小卓:邊境問題是中印關係硬傷,「始作俑者」是印度
    在議題三「中印關係,站到了十字路口?」的討論中,軍事科學院科研部研究員趙小卓表示,中印邊境問題是兩國關係當中的硬傷,而這一問題的「始作俑者」是印度。趙小卓稱,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沒有與一個任何國家劃定完整意義上的邊境線,我們主要是靠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邊境問題。現在只有和兩個國家的邊境線沒有解決,一個就是中印邊境,一個就是中不(不丹)邊境。
  • 中國駐印度大使:不認為中印關係存在「重置」問題
    海外網8月29日電據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8月28日,駐印度大使孫衛東接受印度主要財經新聞頻道CNBC-TV18電視專訪,就當前中印關係、邊界局勢、兩國經貿合作、中國經濟和中美關係等回答記者提問。
  • 論中印關係發展與亞洲未來前景
    總體來看,兩國目前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都需要和平的外部環境,對話、交流、競爭但不對抗已成為雙邊關係的主要特徵。越來越多的中印政治家、學者和民眾認識到,只要中印攜手,亞洲就會和平,就會有光明的未來,就能對世界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
  • 印度總理莫迪大興善寺留言被中印學者接力翻譯
    原標題:印度總理莫迪大興善寺留言被中印學者接力翻譯  新華網西安5月16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印度總理莫迪14日在西安大興善寺參訪,因該寺一千多年前曾有古吉拉特邦「老鄉」在此譯經,莫迪遂以古吉拉特邦語題寫長長的留言。經過中印多位學者共同努力,這份在普通人眼中的「天書」被譯成中文。
  • 龍與象:了解中印關係的16本書
    2017年是中印關係的「多事之夏」,隨著8月底印軍撤出洞朗地區,在邊境地區對峙兩個多月之久的中印雙方終於鬆了口氣。11月中旬,中印在北京首次舉行了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會議,就加強建立互信和軍事交流交換意見。另據報導,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計劃12月前往印度,參加在新德裡舉行的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外長會議。
  • 印度外長談中印關係,語氣明顯不一樣了
    環球網報導,12月9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對中印關係進行了表態。他表示,目前兩國的關係可能是過去40年最「困難」的時期,因此讓中印關係回到正常化,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 對峙還在繼續,中印關係如何重歸理性?印度專家這樣說
    編者按:2020年恰逢中印兩國建交70周年,但5月以來,發生在中印邊境的兩軍對峙事件似乎給兩國關係的發展蒙上了陰影。目前,中印雙方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就解決當前邊境事態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兩國邊境地區局勢總體穩定、可控。任何關係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傾注足夠的智慧和努力,中印兩國關係也是如此。
  • 印度拒絕撤兵!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雖然中印邊境的高原山地即將進入大雪封山的階段,但是在那裡部署的近8萬印度軍隊根本沒有撤兵的跡象。另一方面,印度正進一步密切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下周將舉行的美印「2+2會議」被印度媒體稱為是「印美兩國軍事關係標誌性的跨越」,因為兩軍將實現重要的情報共享。而且,印度還在大批從美國購買極寒條件下士兵的服裝。
  • 中印關係因邊境衝突成為國際焦點 印度國內誰在「帶節奏」反華?
    一名印度媒體同行的話更是讓記者吃了一驚,他是當地圈內「資深的反華人士」,他專門打來電話,言語中滿是輕佻,告訴記者說:「印度要開始全面抵制中國了!」印度問題專家、成都世通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龍興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印邊境對峙之下,印度一些媒體和激進民族主義者甚至專家學者紛紛參與炒作,大都是批判中國如何與印度為敵。於是,敵對情緒變濃。
  • 從武漢到金奈,匯聚中印關係發展正能量
    來源:人民日報習近平主席將赴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同莫迪總理繼續縱論天下大勢,把脈龍象共舞,為下一階段中印關係發展確定基調、指明方向,向世界發出中印一致聲音,為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提供穩定性、注入正能量。去年4月,習近平主席同莫迪總理在武漢首次舉行非正式會晤。
  • 中印衝突的主因呢?印裔學者:中國對印度世界大國地位充滿偏見
    他在文章中寫道,中國和印度當前戰略衝突的根本原因,他個人認為是因為中國在兩國邊境地區採取了所謂的「入侵行動」。  不過他同時也承認,目前兩國衝突的最主要核心,是因為印度一直在邊境地區想要實現自己的擴張政策,而這和印度自身的基本國策有著直接關係。
  • 急踩剎車,外媒:中印關係緊張,阿里巴巴暫停印度投資計劃
    中印關係緊張局勢下,近日印度頻頻對中國公司「下手」,TikTok、微信等近百款中國應用程式均已被禁。在此情況下,中國科技巨頭也紛紛暫緩在印投資。路透社26日援引知情人士稱,阿里巴巴集團已擱置投資印度公司的計劃。
  • 印度外長對中印對峙表態 印度外長說了什麼
    【印度外長對中印對峙表態】1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印度廣播公司記者:印度外長蘇傑生稱,中國為其在實控線上部署數千名士兵提供了不同解釋,將雙邊關係推向了有史以來最困難的階段。
  • 臺報社論:臺灣要跟隨美走上不歸路嗎?
    原標題:臺報社論:臺灣要跟隨美走上不歸路嗎?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臺灣《聯合報》8月9日發表社論,題為《美中關係若走上不歸路,臺灣要跟進嗎?》。社論指出,美國衛生部長阿扎8月9日訪臺。社論稱,問題是,這並不等同臺灣地區利益獲得保障承諾。社論指出,臺當局迎接美國閣員來訪時,也應思考美中新冷戰下的自身處境。當美中關係質變成敵對關係,臺灣地區一旦成為美國手中「可控的危機」,更將失去追求和平的自主性,得附隨美國走上敵對不歸路;但淪為全球安全情勢惡化區域,臺灣地區現況還能維持嗎?資料圖片:圖為兩名遊客在臺北象山上觀看臺北市區夜景。
  • 印度欲向中印邊境增兵3.5萬恐難實現 國內問題更棘手
    確實的消息則是,當地時間7月26日,印度紀念與巴基斯坦間1999年卡吉爾戰爭勝利21周年的日子,印度總理莫迪發表講話,狠三狠四威脅巴基斯坦。《印度時報》的評論認為,莫迪講話,明挑巴基斯坦,暗指中國。 在海叔看來,莫迪很有點靠著美國的印太戰略,不拿周邊國家當回事的感覺。
  • 經貿合作是促進中印關係重要加速器
    人民日報記者 苑基榮攝海外網新德裡4月27日電 自2014年以來,中印經貿關係持續快速發展。2017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844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20.3%,創歷史新高,中國繼續保持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地位。特別是中國自印進口大幅增長近40%,使雙邊貿易更加平衡。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取得長足進展。截至2017年底,中方累計對印投資超過80億美元。
  • 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導
    中印關係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印兩國政府積極發展友好關係,高層互訪頻繁,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也不斷加強。但是,由於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問題懸而未決,海洋權益的爭奪又拉開帷幕,中印關係面臨很大的考驗。這種複雜的關係也投射到印度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