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印度裔教授哈什·潘特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撰文,評點2020年發生的中印邊界爭端,並對中印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了自己的評估。
雖然作者在文中聲稱中國軍隊在實控線附近採取了「入侵行動」,但他也承認是「印度在過去幾年伸張本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才是兩國爆發衝突的肇因」。作者觀點在印度「溫和」學者中有一定代表性,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文/哈什·潘特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一個令全球決策者都面臨挑戰的年份,一個新形勢可能會對印太地區產生最重大的長期影響——印度和中國在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持續對峙。自4月以來,一直沒有跡象顯示中國軍隊要從實控線附近撤出,這條實控線分割了印度和中國各自在拉達克地區控制的領土。與此同時,印度軍隊在有爭議的邊界地區集結,新德裡要求完全恢復原狀。兩方進行的幾輪軍事和外交談判都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突顯出雙方都為此承受了巨大風險。
有關中印關係的羅曼蒂克幻想很可能在2020年最終消亡。印度政府中的很多人都表達過一種天真的看法,儘管所有證據都不支持這種看法,但他們仍認為印度可以通過外交手段管控中國問題,並且有可能避免讓邊界爭端影響到更宏觀的中印關係。2017年,中印兩軍在印度-不丹-中國交界的洞朗地區發生對峙,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仍試圖與中國領導人建立私人關係。在與一個更強大的鄰國打交道時,這一做法有其實際必要性,而且這種做法還關係到如何超越兩國爭端打造雙邊關係。這種做法奏效一時,但北京顯然另有打算。
今年,北京試圖單方面重新劃定實控線,使其有利於自己。自1993年以來,中國與印度籤署了各種條約維護邊境和平,而此舉最終無視了這些條約所蘊含的核心宗旨。中國的行為將不可避免地改變中印關係的發展軌跡,而中印關係的前提是,即使邊界問題尚未解決,兩國關係仍可以在其它的全球、地區和雙邊交往領域取得進展。今天,這一基本原則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堅定自信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中國在邊境地區佔優勢,它就可以繼續打著維護和平與安寧的幌子。畢竟,一切都在它的掌控中。事實上,印度在過去幾年伸張本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才是兩國爆發衝突的肇因。實控線地區的軍事化進程現正以空前速度向前發展,出現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印度在該地區擁有了更好的基礎設施,印軍的巡邏也更加高效——簡而言之,印軍現在駐紮到了中國軍隊此前不常見到印軍的地區。印度現在還準備迎頭痛擊中國的侵略,從而為更加動蕩的邊界形勢做好準備。因此,如果找不到一條長久之計解決邊界問題,那在實控線附近出現更大的動蕩就會繼續成為新常態。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仍然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實體,它的基礎設施狀況也要好得多。但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中國對某一工程的反對尤為激烈並非毫無理由。面對中國在該地區的擴張主義計劃,修築長達160英裡的達布克-什約克-鬥拉特別裡奧地戰略性公路(這一公路將連接印度城市列城和喀喇崑崙山口,這條路線是一條穿過喀喇崑崙山脈,連接拉達克和中國西部地區的傳統貿易路線)就是印度針對這一計劃發起的正面挑戰。儘管中國反對,但印度仍在繼續推進這一項目。中國加劇邊境緊張局勢就是為了進一步勸阻印度不要再繼續推進。
達布克-什約克-鬥拉特別裡奧地公路
印度的外交政策一直是由印度最先帶頭挑戰中國的全球性規劃。此前,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買帳北京的說法,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為了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並不是為了讓中國企業賺錢,印度是當時第一個跳出來警告該倡議危險性的國家。現在,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界定已被全球大多數強國所接受。印度帶頭組織全世界反對該倡議肯定特別令人惱火。印度還成功掌握了討論印太問題的全球話語權,目前正與志同道合的區域夥伴緊密合作,使印度獲得實際影響力。而在川普政府試圖與中國在貿易和技術方面進行脫鉤之際,華盛頓和新德裡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密切。中國試圖在全球舞臺上邊緣化印度的努力沒有奏效,新德裡的活動空間還增加了。
因此,中國選擇了直截了當的武力手段,希望能給印度一個教訓。事實是,中國的行動最終產生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原本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印度輿論,現在變得強烈反華。那些此前主張與中國和美國保持同等距離的印度人發現目前已很難再維持此種立場。新德裡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做出戰略和經濟方面的反華決策。為了鼓動全世界支持印太地區,印度既減少了關鍵戰略行業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又將中國人屏蔽在印度的重要行業之外,印度的應對措施是跨領域的。
印度做出這些選擇都不是毫無代價的。但中國的行為確保了今天的印度願意承受這些代價。印度對中國入侵所作出的軍事和外交反應清楚地表明,新德裡既非束手無策,也不會坐以待斃。現在輪到中國去下決心了,它到底是想在印度樹立一個永遠的敵人呢,還是想獲得一個和它做生意的鄰國。無論北京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一選擇都將決定印太地區的戰略格局。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外交政策」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