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熱】7納米之爭臺積電預獲超50個專案採用;臺積 三星積極導入...

2021-01-06 愛集微APP

1.7納米之爭進入白熱化,臺積電預計獲超50個專案採用;

2.比特大陸訂單放量帶動 臺積電3月營收首飆千億新臺幣;

3.臺積、三星積極導入EUV!半導體設備巨擘ASML躍2周高;

4.機器視覺應用漸廣2022年產值將超過140億美元;

5.深度學習專家很缺嗎?;

1.7納米之爭進入白熱化,臺積電預計獲超50個專案採用;

集微網消息,據韓媒報導,三星將早半年時間完成7納米製程,並拿下高通驍龍855系列高端處理器大單。面對三星捷報頻傳,有消息傳出臺積電也將奪下華為海思麒麟980處理器大單,並於本季開始生產,而蘋果、聯發科、英偉達等也陸續採用7納米製程,在7納米戰役仍穩操勝算,預計臺積電7納米今年將超過50個專案採用,年營收會超過10%,出貨高峰期落在第3季。

臺積電與三星的7納米之戰爭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據韓國媒體SEDaily報導,最初三星預計7 納米製程技術的開發將在2018 年下半年完成,但是,未來追趕臺積電的腳步,現在已經提前半年完成。三星率先在7納米導入極紫外光(EUV)作為微影設備,藉此縮減光層,而研發團隊並朝向5納米製程技術前進,預計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以7納米製程生產高通驍龍855及三星Exynos 9820處理器,目前已將設計資料庫交給高通。

報導中還進一步表示,三星半導體部門的官員指出,目前參與7 納米製程技術開發的三星相關人員已完成使命,並轉向開發5 納米製程技術上,而且他們也已經向高通等客戶分享了樣品生產所需的設計資料庫。

業界也有消息指出,韓國媒體報導三星的7納米拿下高通驍龍855手機晶片訂單的消息可能為誤傳。臺積電供應鏈仍認為,高通還是把高端晶片訂單交給臺積電,僅把部分中階產品轉向三星,取得成本優勢。

反看臺積電,在7納米布局按部就班,去年第4季進行風險性試產,上季開始量產。延續先前幾代的合作關係,有消息傳出,臺積電再獲華為海思麒麟980處理器大單,該處理器將以7納米製程生產,預計本季開始進入量產,而第二代加入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單元也將採用臺積電7納米製程生產。

聯發科昨日宣布推出業界第一個通過7nm FinFET矽驗證,未來將該IP順利整合進入各種前端產品設計之中。英偉達(NVIDIA)也確定新一代晶片Orin將採用臺積電7納米生產。此外,蘋果下一代A12處理器也將交由臺積電7納米生產,市場預期第2季開始投片,第3季開始放量。

不僅如此,臺積電為拉大競爭者距離、持續保持領先優勢,除了加速7納米製程導入EUV的時程,在今年底建立試產產線,並擴大扇出型晶圓級高端封裝產能,而7納米研發團隊並已開始研發3納米製程技術,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2.比特大陸訂單放量帶動 臺積電3月營收首飆千億新臺幣;

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昨(10)日公告3月合併營收達1,036.97億元(新臺幣,後同),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並改寫單月營收新高。臺積電第一季以美元計價合併營收符合預期,但因新臺幣兌美元匯率明顯升值,因此首季新臺幣合併營收達2,480.79億元,卻略低於上次法說會中提出的業績展望區間。

■比特大陸訂單放量帶動

臺積電第一季先進位程接單暢旺,特別是來自於比特大陸(Bitmain)等加密貨幣挖礦運算特殊應用晶片(ASIC)訂單放量,帶動3月合併營收月增60.4%達1,036.9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0.8%,不僅是單月營收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亦同步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臺積電先前預估第一季合併營收將達84~85億美元,較去年第四季下滑約8%,創下歷年第一季營收新高,但在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為29.6元的假設下,以新臺幣計算合併營收將介於2,486.4~2,516.0億元之間。

臺積電第一季合併營收2,480.79億元,較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2,775.70億元下滑10.6%,與去年第一季合併營收2,339.14億元相較成長6.1%,但低於先前提出的業績展望區間。法人表示,臺積電第一季以美元計價合併營收符合預期,但新臺幣升值情況比預期強勁,所以折算回新臺幣的單季合併營收就變成低於先前預估。

臺積電第一季雖受到智能型手機供應鏈調整庫存、新臺幣明顯升值等雙重影響,但來自比特大陸等加密貨幣挖礦運算ASIC的需求強勁,抵消了手機晶片季節性修正壓力。法人指出,臺積電預估第一季毛利率將介於49.5~51.5%之間,營業利益率介於38.0~40.0%之間,仍可順利達成目標。

■法人預期Q2將與Q1持平

受到第一季工作天數較少影響,臺積電第二季晶圓出貨約與上季差不多,法人預期營收表現與第一季持平。而第二季在智能型手機供應鏈重啟晶片拉貨,加上繪圖晶片、挖礦運算ASIC、網通晶片等投片量明顯提升,以及蘋果7奈米A12處理器開始投片。

隨著晶圓在7月之後放量出貨,法人看好第三季營收可望改寫歷史新高。

3.臺積、三星積極導入EUV!半導體設備巨擘ASML躍2周高;

歐系外資直指,臺積電 (2330)、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對先進位程競賽白熱化,對歐洲半導體設備業龍頭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來說,將相當有利。

barron`s.com 9日報導( 見此 ),歐系外資9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最近有謠言暗示,臺積電可能推延了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訂單的交期,但根據實地調查,EUV的需求展望非但並未減弱、反之還有增溫跡象,估計ASML明(2019)年的EUV產能,應能如期被搶訂一空。

報告直指,臺積電已在4月2日向ASML和日本半導體設備廠Lasertec下達了近10億美元的訂單,顯示第一季訂購的設備數量應有6-8臺。三星則是對EUV態度最積極的廠商,據調查,三星或許會將至少一部份的1y nm DRAM (~1 layer)產能導入EUV,量產DRAM的時間點,甚至會比7 奈米晶圓代工/邏輯晶片還要早,因為三星打算先用風險較低的DRAM試產,以便在未來大量替7奈米製程導入EUV。

相較之下,臺積電則可能加快5奈米的研發進度,確保對三星的競爭優勢。報告預測,臺積電的7nm+製程會在2019年初投產,5nm製程技術則準備在2020年量產。為了達到產能目標,臺積電必須在2019年開始安裝設備,而該公司最近的設備訂單,應該就是在為5nm製程作準備。

ASML 9日終場上漲2%、收198.53美元;盤中一度跳漲至202.57美元,創3月27日以來盤中高。

三星位於南韓華城市(Hwaseong)的晶圓新廠已於2月23日正式動土,預定明(2019)年下半年開始量產7奈米以下製程的晶片,未來可望在智慧裝置、機器人的客制化晶片取得不錯進展。

Pulse by Maeil Business News Korea 2月20日報導,三星計畫投入6兆韓圜(相當於56億美元)升級晶圓產能。位於華城市的晶圓新廠將安裝超過10臺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由於每臺EUV設備要價皆多達1,500億韓圜,因此光是採購機臺的費用,就將達到3 -4兆韓圜。

相較之下,臺積電採用5奈米先進位程的12吋晶圓廠今年1月26日正式動土,預計第一期廠房明年第一季就可完工裝機、2020年年初進入量產。臺積電公告指出,待2022年第一、二、三期廠房皆進入量產時,年產能預估可超過100萬片十二吋晶圓。精實新聞

4.機器視覺應用漸廣2022年產值將超過140億美元;

機器視覺在工廠自動化系統中向來扮演重要環節,當初發展時,僅作為人類時覺的替代品,不過隨著技術的提升,機器視覺在產線的應用逐漸加深,現在此技術的辨識速度與精度,以非人眼可比,根據研究機構指出,機器視覺到2022年全球產值將超過140億美元,就目前發展來來看,未來幾年的重點技術將包括機器人、3D視覺、工業感測器、影像處理技術、機器人控制軟體或演算法、類人工智慧技術等方面,而在這些技術中,3D視覺和機器人將是主要關鍵。

在機器視覺發展初期,臺灣廠商大多使用靠引進國外的機器視覺產品,再針對客戶需求整合系統,後期工業電腦產業崛起,臺灣相關廠商開始著重機器視覺的開發,再加上市場對工業智慧相機、圖像擷取設備以及影像處理等產品及應用需求的增加,無論在技術或應用面,機器視覺都已有大幅成長。

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的相關產業也迅速蓬勃,相關資料統計,目前中國的機器視覺企業已超過102家,機器視覺產品代理商超過200家,專業的機器視覺系統整合商超過50家,從光源、工業相機、工業鏡頭、影像擷取卡以及處理軟體等所有機器視覺產業鏈漸趨完整。

隨著智慧製造趨勢的加速,機器視覺產品將逐漸成為企業落實協作生產的關鍵技術,但在此同時,另一個問題也隨之浮現,也就是當機器視覺產品開始成為生產線的資訊收集工具時,為相容不同視覺系統,除了採用標準化技術外,相關設備還必須貼合企業需求進行二次開發,需求的轉變促使產業轉型,因此未來的機器視覺廠商將不再是提供單一產品,而是逐漸轉變為整體解決方案系統整合商。    

就應域面來看,根據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目前機器視覺的市場需求有40%~50%集中在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包括PCB印刷電路板、電子封裝技術、SMT表面組裝等,主要原因在於半導體產業需要以高精度的視覺設備和高品質的技術為後盾,而機器視覺可完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此外機器視覺系統在品質檢測方面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在產線中有重要地位,其應用深度與其自動化系統程度呈正比,像是製藥、印刷、食品外包裝檢測等,此外在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下,高階創新型領域、智慧交通等領域,也將是未來機器視覺應用的重點方向。Ctimes

5.深度學習專家很缺嗎?;

DeepScale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 CA)的新創公司,在2015年成立後,持續專注於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車開發深度學習感知軟體。該公司不久前還從Point72和Next47兩家創投公司完成了1,500萬美元的A輛融資。

DeepScale的深度神經網路軟體採用低功耗的汽車級晶片,為自動駕駛車偵測車輛、行人和物件(來源:DeepScale)

該新創公司並與Hella-Aglaia Mobile Vision GmbH展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今年初,一家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一級(tier one)代理商Visteon也宣布與DeepScale展開合作,並開發出首款自動駕駛技術平臺——DriveCore。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DeepScale執行長Forrest Iandola在接受《EE Times》的電話採訪時所說的話——當今世界上還沒有足夠的深度學習專家。

深度學習專家不足?

汽車OEM和tier-one供應商對於軟體專業知識(特別是深度學習)的需求,都是在過去18個月來才開始有所增加。整體而言,業界在深度學習方面存在長期的知識差距,也不太知道該如何利用它來開發軟體。

甚至是DeepScale,也感到迫切需要更快地在公司內部擴展其專業知識,以滿足外部的需求。Forrest Iandola是DeepScale的共同創辦人,還曾經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取得神經網路與電腦視覺研究領域的博士學位。

那麼,DeepScale打算如何運用這筆1,500萬美元資金?Iandola告訴《EE Times》,「我們不僅需要聘請深度學習專家,還必須開發內部[深度學習]訓練計劃,進一步擴展自家團隊。」

事實上,Iandola坦言,深度學習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即使在學術界亦然。因此,這家新創公司想在內部擴大團隊規模,可不像單純招聘一批具有深度學習博士學位的人一樣簡單。

Forrest Iandola

Iandola認為,深度學習「可說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你不僅要有數學和演算法方面的專家,也需要知道如何在平臺上建置軟體的電腦系統專家。然後,我們也會需要熟悉資料管線的專家來調整和管理資料組合。」

總之,深度學習專家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配對組合知識的人。我們必須要有深度學習模式方面的專家、了解深度學習基礎架構的人員,以及熟悉深度學習資料集的人員。Iandola說:「我們計劃提供內部課程,並為每二到三名初級工程師指派一名導師。」

他解釋說,其目標在於培養內部軟體工程師,使其在一至兩年內熟習深度學習。而當被問及DeepScale的內部訓練與教授深度學習的研究生課程有何不同時,Iandola說:「二者將會十分類似。我們將複製在柏克萊大學教授的內容。」

然而,Iandola說,:「這並不是說我們取得了深度學習的教科書,而是將會教授基於問題的學習徑。」例如,當深度學習專家面對自動駕駛的實際問題時,他們將會有許多能與團隊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的東西。

今年初,DeepScale有12名員工,而在最近增加新進人員後,Iandola說:「我們是一家擁有18人的公司,其中大部份都是工程師。」

開發中的產品

DeepScale目前正為汽車OEM和tier one供應商提供參考套件,協助其改善感知系統。

DeepScale的優勢是在小型、低成本的車用級感測器和處理器上導入高效率的深度神經網路(DNN),能夠提高感知系統的精確度,即時解析並分類自動車輛的感測器資料。DeepScale的目標在於以各種價格點為量產車輛提供不同的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功能。

DeepScale的途徑:深度神經網路感測器融合(來源:DeepScale)

Iandola在參酌來自汽車製造商和tier one供應商的意見後,希望該公司的參考套件能夠成為部署至汽車中的大規模生產軟體。

同時,DeepScale期望開發自家的測試方法—— 類似於傳統的功能安全方法,但專門為軟體密集型的車輛而設計。Iandola指出,傳統的設計/測試是為具有少量電子元件的機械驅動車輛而開發的。隨著新一代車輛帶來更多軟體和人工智慧(AI),測試方法必須改變。「我們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開發一些產品,並希望與客戶和業界組織分享我們的方法。」

編譯:Susan Hong eettaiwan

(參考原文:Are We Short of Deep Learning Experts?,by Junko Yoshida)

END

相關焦點

  • ...狠甩三星!臺積大突破2納米超進度;代工廠積極布局非中國大陸產能
    傳大陸晶圓廠被要求優先供應大陸IC設計客戶產能2.狠甩三星!臺積大突破2納米超進度3.代工廠仁寶、廣達、和碩、緯創積極布局非中國大陸產能4.遊戲機大缺貨 AMD追單臺積7納米製程力晶表示,晶合至今年7月底月產能為2.5萬片,滿載生產中,預計今年底月產能將達3萬片,由於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態勢確立,確實有大陸IC設計公司加價下單爭取產能的狀況。2.狠甩三星!臺積大突破2納米超進度臺積電2納米製程研發獲重大突破。
  • 狠甩三星!臺積大突破2納米超進度
    臺積電2納米製程研發獲重大突破。供應鏈透露,有別於3納米與5納米採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臺積電2納米改採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MBCFET)架構,研發進度超前,業界看好2023年下半年風險性試產良率即可達九成,助攻未來持續拿下蘋果、輝達等大廠先進位程大單,狠甩三星。
  • 三星放話超車臺積電3納米,成功機會渺茫?
    臺積電28納米締造黃金年代,搶蘋大戰勝出 回顧過去臺積電與三星在晶片代工市場的競爭與糾葛,其實可以看到一些脈絡。過去三星每每感受到壓力之時,都會想要抄捷徑、搶快致勝,但以最後接單的成果來看,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2014~2015年的「搶蘋大戰」。
  • 臺積電EUV機臺採購破50臺 美光DRAM EUV評估可望提前
    臺積電加速先進位程推進,近期擴大釋單,累計EUV機臺至2021年底將超過50臺;相較之下,三星電子2021年還不到25臺,且EUV POD(光罩傳送盒)採購量遠低於預期,從2大設備、零組件採購已可窺見臺積電、三星製程與接單實力差距持續擴大中。
  • 臺積電EUV機臺採購破50臺 美光DRAM EUV評估可提前
    臺積電加速先進位程推進,近期擴大試單,累計EUV機臺至2021年底將超過50臺;相較之下,三星電子2021年還不到25臺,且EUV POD(光罩傳送盒)採購量遠低於預期,從2大設備、零組件採購已可窺見臺積電、三星製程與接單實力差距持續擴大中。
  • 臺積電市佔率52%,首次提2納米進度
    依據產品平臺來區分,智慧型手機佔臺積公司總體營收的49%、高效能運算佔30%、物聯網佔8%、車用電子佔4%。此外,消費性電子產品佔5%、其他產品佔4%。臺積電錶示,終端電子產品的快速演進,將促使客戶採用臺積電公司創新的技術與服務以追求差異化,同時也會更促進臺積電公司自身的技術發展。
  • 遠超三星!臺積電EUV光刻機採購將超50 臺
    據臺媒 DigiTimes 報導,臺積電加速先進位程推進,近期擴大釋單,累計 EUV 機臺至 2021 年底將超過 50 臺。報導指出,相較之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2021 年還不到 25 臺,同時 EUV POD(光罩傳送盒)採購量遠低於預期。
  • 臺積電2納米GAA 研發提前,三星彎道恐難超車
    臺積電去年就成立2納米專案研發團隊,在考量成本、設備相容、技術成熟及效能表現等多項條件下來尋找可行路徑雖然三星提早在3納米就打算採用GAA ,意圖在此技術上彎道超車臺積電,但臺積電研發多年的納米片堆疊關鍵技術,及EUV運用經驗,將能使良率提升更順利。 所以不少法人預期,若2納米在2023年即能投產,三星就算在彎道恐怕也超不了車。
  • 臺積電2納米GAA 研發提前,三星彎道恐難超車
    臺積電去年就成立2納米專案研發團隊,在考量成本、設備相容雖然三星提早在3納米就打算採用GAA ,意圖在此技術上彎道超車臺積電,但臺積電研發多年的納米片堆疊關鍵技術,及EUV運用經驗,將能使良率提升更順利。所以不少法人預期,若2納米在2023年即能投產,三星就算在彎道恐怕也超不了車。
  • 臺積電2納米大單已落袋 三星5年內奪蘋果手機訂單落空
    臺積電、三星電子7納米以下先進位程大戰愈演愈烈。在25日舉行的技術論壇上,臺積電不僅首度釋出2納米生產基地落腳新竹寶山,也再次確認3納米將在2022年下半進入量產,且已與「客戶」密切合作下個節點規格與進度,據了解,此客戶就是蘋果。
  • 臺積電2納米超進度,要和三星定終局了嗎?
    供應鏈認為,以臺積電2納米目前研發進度研判,2023年下半年風險性試產良率即可達九成,2024年將正式量產。這樣看來,年底才投入5納米製程的三星與臺積電之間的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每開發一個新的節點,晶片製造商將電晶體規格壓縮至上一代的0.7倍,使得在相同功率下,新一代晶片性能提升了40%,面積減少了50%。
  • 臺積電宣布其7納米製程進入量產 並透露了5納米節點的首個時間表
    7納米製程進入量產,並將有一個採用極紫外光微影(EUV)的版本於明年初量產;此物該公司也透露了5納米節點的首個時間表,以及數種新的封裝技術選項。 唯一的壞消息是,臺積電的新製程節點是不完全步驟,因此帶來的優勢也越來越薄;而新的常態是當性能增加,功耗下降幅度通常在10~20%左右,這使得新的封裝技術與特殊製程重要性越來越高。 臺積電已經開始量產的7納米製程,預期今年將有50個以上的設計案投片(tapout),包括CPU、GPU、AI加速器晶片、加密貨幣採礦ASIC、網路晶片、遊戲機晶片、5G晶片以及車用IC。
  • 三星彎道超車懸了!臺積電 2納米 GAA 已進入交付研發,2023年試產
    臺積電去年就成立2納米專案研發團隊,在考慮成本、設備兼容、技術成熟及效能表現等多項條件下來尋找可行路徑,如今臺積電雖然仍沒有公布細節,但已表示將會是全新架構。雖然三星提早在3納米就打算採用GAA ,意圖在此技術上彎道超車臺積電,但臺積電研發多年的納米片(Nano Sheet)堆疊關鍵技術,及EUV 運用經驗,將能使良率提升更順利。所以不少業內人士預期,若2納米在2023年即能投產,三星就算在彎道恐怕也超不了車。
  • 三星彎道超車懸了!臺積電 2納米 GAA 已進入交付研發,2023年試產
    臺積電去年就成立2納米專案研發團隊,在考慮成本、設備兼容、技術成熟及效能表現等多項條件下來尋找可行路徑,如今臺積電雖然仍沒有公布細節,但已表示將會是全新架構。雖然三星提早在3納米就打算採用GAA ,意圖在此技術上彎道超車臺積電,但臺積電研發多年的納米片(Nano Sheet)堆疊關鍵技術,及EUV 運用經驗,將能使良率提升更順利。所以不少業內人士預期,若2納米在2023年即能投產,三星就算在彎道恐怕也超不了車。
  • 臺積電35億美元在美建12英寸晶圓廠,蘋果包攬3納米生產iPhone 13?
    今年5月,臺積電宣布,在美國聯邦政府、亞利桑那州政府的共同理解、承諾支持之下,有意於美國建設並運營一座先進晶圓廠,將直接創造1600個高科技就業崗位。2021-2029年期間,臺積電將為此工廠支出約120億美元。臺積電3納米還沒出來就被蘋果全包!
  • 三星宣布率先量產10納米製程行動AP 可望用在S8手機
    業界認為10納米製程AP可望搭載在2017年三星推出的新款行動裝置,如Galaxy S8(暫名)等。據韓媒亞洲經濟與ZDNet Korea報導,三星電子17日宣布已率先啟動10納米製程量產行動AP。繼2016年1月三星開始以14納米製程量產AP之後,如今再度領先同業啟用更先進位程。
  • 臺積電一個Fab裝備18臺EUV光刻機
    積電中科Fab 15廠及竹科Fab 12廠都有建置EUV曝光機設備,主要提供7+納米及6納米晶圓代工,南科Fab 18廠是針對5納米及3納米打造的超大型晶圓廠(GigaFab),亦是臺積電EUV微影全製程廠區。臺積電下半年5納米進入量產,明年開始建置3納米生產線,對於EUV曝光機需求大增。
  • 臺積電EUV光刻機將破50臺,5nm晶圓成本曝光
    據供應鏈消息指出,臺積電(TSMC)目前累計採購的 EUV (極紫外光)設備已超 35 臺,佔 ASML 過半產量,佔據了業界 EUV設備安裝量的 50%,以及約
  • 臺積3納米跨大步 南科新廠上梁
    臺積電昨(24)日在南科舉行3納米新建工程上梁典禮,為邁向最先進的製程技術再跨大步,董事長劉德音表示,臺積電今年營收持續創新高,在3納米領先布局,於南科的累計投資將超過2兆元(新臺幣,下同),目標是3納米量產時,月產12吋晶圓超過
  • 蘋果包下臺積電 3 納米初期產能:用於生產 M、A 系列處理器
    據臺媒經濟日報報導,按照臺積電規劃,3納米明年完成認證與試產,2022年量產,現傳出蘋果率先包下臺積電3納米初期產能,成為臺積電3納米第一批客戶。據悉,蘋果將通過臺積電 3 納米生產自家 M 系列晶片用於 Mac 與 iPad,後續也將會採用該先進位程生產 iPhone 用的 A 系列處理器。供應鏈透露,臺積電 3 納米與 4 納米試產準備進度同步順暢,其中,3 納米積極朝向年產能 60 萬片、換算月產能超過 5 萬片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