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缺磚問題」三種方法大PK,孰優孰略?
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一單元裡有一類「缺磚問題」
難住不少孩子,孩子們也找到不少方法去解決,但是這些方法孰優孰略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方法一,尺子測量法。
用尺子測量出一塊磚的長度,然後以此為標準,接著刻畫出每塊磚的大概位置,最後數出缺磚數量;
方法二,添加輔助線。
方法二與方法一比較相似,都是通過刻畫出所有的磚塊後,再清點計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方法一是直接測量一塊磚的長度後,不斷複製粘貼,最後把窟窿填滿。
方法二必須要找到每行磚的排列規律,知道哪一排與哪一排排列一樣後,利用位置的一致性,把缺的磚都畫出來,最後數。
方法三,計算。
要想進行計算,同樣也要找到每行磚的排列規律,知道哪一排與哪一排排列一樣後,數滿磚排的磚數,然後利用公式:「滿磚排的磚數-不滿轉排的磚數=缺磚數」最後把每一排缺磚數累加,就知道缺了幾塊磚。
三種方法比較,
方法一,在思維層次上比較直接,就是直接測量出一塊磚的長度後,然後就想複製粘貼那樣填滿缺口就行,因此孩子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儘管學生沒有學過測量,但是也不影響孩子的理解和接受。)
方法二和三,思維的步驟比較多,共同的一步就是找到每排磚的排列規律,然後再加以利用,然而找規律是到本學期的第七單元才開始學習,這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
方法2與1都是比較重視測量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有利於培養學生對「度量」的理解,發展空間想像力。
而方法3側重於對數量關係的理解和應用,同時也兼顧空間想像力的培養,就是比較難理解。
綜上所述,對於一般的孩子,可以用方法一來教他,對於理解能力比較好,數量關係比較清晰的孩子,可以選擇方法3,如果數量關係不是很好,但是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可以使用方法2.
其實這個3個方法裡沒有優劣,能接受的就是好方法,關於這樣的觀點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