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腦計算,他們從0到1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左)與現有通用計算機(右)的對比。清華大學供圖

張悠慧與學生們在開組會。清華大學供圖

施路平教授團隊在《自然》發表封面文章。清華大學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通訊員 詹 萌

想像有一天,機器可以像人一樣思考和處理問題,這對於21世紀的我們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人工通用智能的夢想鞭策著人類不斷探索腦科學的奧秘與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而後者就是我們所說的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

然而,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填補了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這是一年多來,清華團隊在類腦計算領域繼「天機芯」和「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之後於《自然》正刊發表的第三篇成果,也是國內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首篇《自然》論文。

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提供「準繩」

如果說,「圖靈完備性」是通用計算機領域的「圭臬」,那麼「類腦計算完備性」則是希望也能夠為類腦計算系統領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準繩」。

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一個是「圖靈完備性」,另一個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前者用來衡量計算系統是否能夠用來解決通用計算問題,後者則是通用計算機運作的體系結構,該結構具有存儲部件與計算部件分離、程序與數據統一存儲等特性。這兩個基本概念幾乎構建起了目前所有處理器、計算機、手機等設備的基本架構。

然而,現有類腦計算系統研究卻沒有這樣的理論架構。類腦計算軟硬體間的高度耦合阻礙了它們在獨立發展的同時互相兼容的可能性,如何突破這一局面,擴展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場景?這成了團隊下決心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通用計算領域的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都是非常基礎、大家也非常熟悉的概念,以至於很多人都不會意識到,對於新興的類腦計算系統領域,這是一個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說。

從傳統通用計算機的設計哲學和方法論中汲取靈感和經驗,團隊針對類腦計算不像通用計算注重每一個計算過程的精確而更注重結果擬合的特性,提出了對計算過程和精度約束更低的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並且設計了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

另外,通過構造性轉化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可以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我們的研究聚焦完備性理論研究,先回答基本的問題。」張悠慧說。

交叉學科的「火花」,成就《自然》「三連發」

這一突破,是學科交叉的成果。

類腦計算屬於交叉研究領域,涉及腦科學、電子、微電子、計算機、自動化、材料以及精密儀器等多個學科。學科交叉意味著研究中需要集各科之所長,但是專業壁壘卻增加了學科之間互相理解、協同配合的難度。如何讓一個生物學家不必深入鑽研計算機理論卻依然能理解進而將自己的專業前沿成果結合到類腦計算當中?這是交叉研究項目面臨的現實問題。

《自然》雜誌審稿人說,這項研究「使得相關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更為清晰,有利於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專注於其專業領域、促進協同發展」。

2019年,一輛「成了精」的自行車成為了網絡熱點。這輛無人自行車可實時感知周圍環境,自己保持平衡騎行。而它的「大腦」,正是施路平教授團隊研製的「天機」(Tianjic)人工通用智能晶片。這款由中國自主研製的晶片,更是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2019年8月1日,它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的封面。

而此次文章的發表,意味著清華大學相關團隊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了類腦計算領域《自然》正刊三連發——從「天機芯」登上《自然》封面開始,到2020年年初的的文章(微納電子系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直至此次一文,上述論文分別從「異構融合的新型類腦計算晶片與系統」「基於憶阻器件的神經形態晶片」以及「類腦計算完備性與系統層次結構」等角度完成了類腦計算領域的首次實現。

事實上,只有不讓研究人員分心,專於所長,推動各個具體學科領域的技術突破,才能為類腦計算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和支持。

「施路平教授團隊的研究面向新型類腦計算晶片與系統,是在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應用方面開展工作,可以說是我們工作的牽引。而吳華強教授團隊在新器件、新工藝層面的創新,則是我們工作的推動。對於我們研究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而言,兩者都是重要的支撐。」張悠慧說:「我們很榮幸能參與其中,進一步探索計算理論和計算系統架構的問題。」

據了解,清華大學對學科交叉要求極高的類腦計算研究高度重視,堅持有組織的科研,於2014年9月創立由7家院系聯合而成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精儀系施路平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中心融合了腦科學、電子、微電子、計算機、自動化、材料以及精密儀器等學科,進行全方位類腦智能研究。

儘管文章從投稿到最終發表經歷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這項成果的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類腦計算系統設計和編譯技術上,團隊就已經在過去幾年的不懈研究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之此前清華在類腦領域新進展的借鑑與啟發,都為這次類腦計算完備性和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提出提供了技術和方法上的支持。

「小團隊」的「大項目」

在學科「大咖」的支持和青年「後浪」的努力下,這個「小團隊」最終做成了類腦計算系統理論與原型構建的「大項目」。

從今年春節前夕投稿,到8月上旬正式被接收,論文的兩輪修改都是在疫情期間完成的。整個審稿過程無法在線下交流討論和開展實驗,對於團隊而言無疑是一個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為疫情期間哪兒也去不了,我們能更加潛心和專一地去做好這一件事。」張悠慧說。

研究小組努力克服交流不便、實驗數據處理困難等問題,對文章的實驗設計做了較大補充與改進。

「一開始審稿人認同我們研究問題的意義,但是並不理解我們對於研究問題的解決思路,對於是否有必要進行底層的計算理論設計,審稿人提出了質疑。」計算機系博士後渠鵬說,「但是通過對整體行文邏輯、文章內容和原型實驗的反覆斟酌修改,以及對研究思路和質疑點的一一反饋,審稿人最後認同了我們的設計理念。」

今年剛畢業的博士生季宇是完成計算完備性相關工作的關鍵主力,因為在科研方面的優異表現,他的博士論文也被評為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另一位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精儀系的張偉豪,師從施路平教授的他提出了能夠充分利用類腦計算完備性的硬體抽象體系結構與映射方法,施路平教授的另一位博士生王冠睿則負責了全部硬體工作。大家各取所長,共同搭建起了類腦計算系統的層次結構。

70多頁的反饋文件,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迭代,見證了團隊一步一步迎難而上的努力。「當審稿人說我們的研究明確了不同領域的分工和接口,將對類腦計算的交叉研究產生積極作用時,我真的很受鼓舞,感覺到自己研究的東西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被類腦計算社區所認可的。」渠鵬說。

施路平表示,未來,在理論層面,團隊將更關注類腦應用的「神經形態特性」,並希望最終建立起一個與圖靈完備相對應的全新類腦計算理想範式;在系統層面,團隊將依託計算機系高性能所在超算與晶片方面的雄厚實力,研發受腦啟發的支持通用計算的新型計算機系統結構與晶片。

「儘管目標遠大,道阻且長,但日積跬步,終將到達千裡之外。至於是否能實現最初的夢想,時間會給所有的努力一個答案。」施路平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尋找類腦計算的設計「範式」
    新穎的觀點 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員思考的出發點,正是基於通用計算與類腦計算在計算方式上的不同。 相較於圖靈計算對每個計算步驟精確性的苛求,類腦計算由於主要是通過神經網絡完成,其一大特性是不追求過程的精確,而是更注重結果擬合,「基於此,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的完備性,同時構建了一個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
  • 從「人工智障」到人工智慧,基於SNN的類腦計算是決勝關鍵
    此前,清華大學團隊曾發布「天機芯」,也是國內科研實力在類腦計算領域的體現。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現有的基於馮·諾依曼架構的計算機,由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其計算能力將達到天花板。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的類腦計算概念,儼然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科研重點。 類腦計算最早是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Carver Mead教授提出的概念。經過幾十年的理論建設和研究實踐,類腦計算可以說已經初具成效。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時間:2020-10-16 00:01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有沒有課代表簡單解釋下,類腦計算是什麼?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看看什麼是類腦計算
    本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通過理論論證與原型實驗證明該類系統的硬體完備性與編譯可行性,並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
    類腦計算是什麼意思?據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 10 月 14 日 23 點,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目前,清華大學正在開發新型類腦計算機。
  • Nature重磅:軟硬分離、圖靈完備,清華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為此,研究團隊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ϵ≥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 F(x) 使得 ‖F(x)-f(x)‖≤ϵ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填補腦計算系統領域理論空白
    我科學家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為類腦計算提供技術標準與方案 我科學家在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該成果於10月14日以《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為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清華張悠慧:超越馮·諾依曼模型,實現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
    張悠慧在演講中首先介紹了類腦計算的起源、應用與發展等研究背景,並分析了以類腦晶片為核心的軟硬體和基於「通用」類腦計算開發框架(語言)系統兩種類腦計算研究的現狀,以及探討了如何從傳統計算機的發展中汲取經驗,採用軟硬體去耦合、軟硬體協同設計等多種方法論,來探索符合類腦計算與神經形態器件特色的設計方法論,最後,張悠慧簡述了通用類腦計算當前研究的最新進展和下步工作重點。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澤南、蛋醬自「天機」登上《自然》封面一年多以來,這已是清華大學的類腦計算研究最近第三次被自然雜誌收錄。10 月 14 日,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出現了一項類腦計算體系結構的突破性進展。
  • 重磅講座預告:黃鐵軍、陳雲霽等專家齊聚CCF ADL,分享類腦計算與...
    講座題目:類腦計算—從理念到實踐摘要:類腦計算是Brain Like(仿腦)還是Brain Inspired Computing(腦啟發的計算)? 背後的技術路線迥然不同,報告人認為「仿腦」是取得突破的可行路線,是走向「強人工智慧」的必要階段,可能比「人工智慧」(人工設計出來的智能)和「認知科學」(理解思維的機理)更早實現。
  • 中國成功研製億級神經元類腦可計算控可制機器狗
    近日,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在杭州發布了類腦計算機,這臺類腦計算機包含792顆浙大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支持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運行功耗350-500W,同時它也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 類腦計算:讓AI擁有真正智能
    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產業界,都在思考人工智慧的下一步發展路徑,類腦計算已悄然成為備受關注的「種子選手」之一。了解人的大腦,才能讓AI擁有真正的智能。主講人簡介危輝,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認知科學與人工智慧基礎方面的研究,如人工智慧的認知科學基礎,包括智能信息加工的心理分析與神經生理學基礎,知覺信息表達,神經系統動力學模型等。
  • 類腦計算機的現在與未來
    不過,近年來,「類腦計算」卻從理念走向實踐,正走出一條製造類人智能的新途徑。所謂「類腦計算」,是指仿真、模擬和借鑑大腦神經系統結構和信息處理過程的裝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標是製造類腦計算機。德國海德堡大學在神經形態晶片研製方面已有十多年積累,今年3月,他們在一個8英寸矽片上集成了20萬神經元和5000萬突觸,採用這種「神經形態處理器」的計算機已經成功運行,其神經元採用模擬電路實現,功能比IBM方案更接近生物神經元。
  • 清華類腦團隊成果「一種類腦計算層次結構」入選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
    清華大學類腦團隊成果——「一種類腦計算層次結構」成功入選專家推薦委員會中外主任特別推薦成果。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旨在搭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臺和國際網際網路共享共治的中國平臺。2016年起,大會每年從全球數百個申報項目中評選出領先科技成果進行發布,這些成果通常被認為代表了當時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最高水平。
  • IEDM2020:復旦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獲重要進展
    背景介紹受啟發於人腦,類腦計算技術是當前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計算範式之一,可以構建高智能、低能耗的計算系統。該系統由脈衝神經元和可塑的神經突觸構成,具有自主學習、時空信息處理、存算一體、高並行計算和事件驅動等特點。
  • 布局新方向:計算機學院成立計算與藝術、仿生晶片、腦科學與類腦...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6日電(李曉月)12月10日下午,計算機學院計算與藝術交叉研究中心、仿生晶片交叉研究中心、腦科學與類腦計算交叉研究中心等3個交叉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及研討會在友誼校區國際會議中心第二會議室成功召開。
  • 類腦計算取得突破,「機器」可能成有思想的「人」
    清華將改變世界:最前沿的類腦計算取得突破這十幾年來,全球的人工智慧並沒有真正的取得突破,直到近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
  • 新材料助力類腦計算 探路「電子大腦」
    因此找到合適的材料,構建出可以模擬人腦運行的類腦器件,以及由這些器件集成的硬體類腦系統,是人工智慧能否實現像人腦那樣「靈光」的關鍵。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教授團隊分別在類腦視覺傳感器和可重構類腦電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科學·進展》和《自然·電子學》上。
  • 清華大學研發類腦計算機 首提新概念突破圖靈與馮諾依曼體系
    近年來,類腦計算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類腦計算,是借鑑生物神經系統信息處理模式和結構的計算理論、體系結構、晶片設計以及應用模型與算法的總稱.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1,《自然》重磅:清華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通用人工智慧或將不再科幻 來源:學術頭條 類腦計算系統和傳統計算系統的層次結構 一直以來,通過模擬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仿製像人腦一樣具有「思維」、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類腦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是眾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