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千裡
「Nootherarmytrainedsomuchonthebayonet.Ironically,theJapanesebayonetfightersdidnotdowellagainsttheirAmericanadversaries.Numerousafter-actionreportstellofthepoorperformanceoftheJapaneseinclosecombat.」
「沒有哪支軍隊(像日軍這樣)如此重視刺刀訓練。但諷刺的是,日軍的刺刀戰術並不如美軍。很多戰場報告顯示日軍在近身肉搏時表現低劣」——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陸軍印發的戰術手冊《怎樣如鬼子那樣戰鬥》中對日軍刺刀戰術的評價
抗戰初期,日本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手中長長的刺刀,成為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橫行最顯著的象徵之一。日軍企圖用現代化的飛機,坦克和大炮不斷摧殘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還妄圖以兇猛的刺刀戰術消磨著中國士兵的作戰勇氣。抗戰初期,日軍憑藉三八式步槍和長刺刀,以及銃劍術訓練功底,無論是重大會戰還是局部戰役,經常能打出一邊倒的傷亡比。甚至出現了兩三名日本端著刺刀背靠背負隅頑抗,十幾名國軍士兵圍上來束手無策的情景。
抗戰時期,利用沙袋練習刺殺的日軍士兵
面對無論武器裝備,身體素質還是格鬥水平都不如自己的中國軍隊,日軍士兵的氣焰愈發囂張,對中國軍民的生命與尊嚴也極端輕視。在戰鬥間隙,殘暴的日軍甚至拿中國戰俘和平民百姓來訓練拼刺技藝,這種視人命若草芥的殘忍行徑,足見日軍野蠻的獸性。
不過,就在日軍為自己高超的刺刀術沾沾自喜時,在接下來的戰事裡,真正的考驗接踵而至。此時的日軍似乎沒有想過,他們的白刃格鬥技能之所以能夠在抗戰初期鮮逢對手,完全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中國特定的作戰環境和作戰能力較弱的中國軍隊。首先給日軍迎頭一擊的,是蘇聯紅軍
裝上三稜刺刀的莫辛納甘M91/30式步槍比三八式步槍還要稍長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輕而易舉佔領整個東北地區,並開始和北面的蘇聯對峙。日本陸軍對蘇聯遠東一帶的國土早有野心,從1932年起就開始擴充關東軍與偽滿軍隊的規模,並屢次派遣小股部隊在邊境地帶進行襲擾。為應對遠東地區日軍越來越明顯的軍事動向,蘇聯也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到1934年遠東的蘇軍規模已經達11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兵力在日軍和偽滿軍之上。雙方在邊境上的小規模衝突終於引發了邊境戰爭。
1938年7月30日,在毗鄰中朝蘇邊界線的張鼓峰一帶,日本第19師團一個步兵聯隊率先發起進攻,張鼓峰戰役爆發,在該地附近從哈桑湖到圖們江的狹長地帶,雙方先後投入五個師的兵力來往爭奪,打到最後竟成僵局。雖然最終是日方提出議和,但此戰蘇軍吃了大虧,以傷亡4000餘人的代價只殲滅日軍1500人,此戰中,日軍爐火純青的白刃戰令蘇軍吃盡了苦頭,甚至出現了1名日軍對抗20多名蘇軍的不堪場面。
1937年在遠東進行刺殺訓練的蘇軍士兵
1938年使用莫辛納甘步槍進行拼刺訓練的蘇軍士兵
這一戰果讓史達林極為震怒,前線指揮官布柳赫爾被撤換並被處決,遠東戰區的邊防部隊進行了大規模調整。事後蘇軍從備戰狀態,訓練強度和指揮調度都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進,經歷大清洗以來渙散的軍紀和士氣逐步恢復。而被張鼓峰中的優勢衝昏頭腦的日本陸軍高層,則樂觀地認為蘇軍戰鬥力不堪一擊,於是在1939年在諾門罕地區再度挑起戰事,但這一回恢復元氣的蘇軍讓日本關東軍大吃一驚。
實際上,蘇軍部隊一旦組織嚴密,其戰鬥力絲毫不遜於日軍。在諾門罕一帶蘇軍憑藉大口徑榴彈炮形成的火力優勢,與大批T-26和BT-7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推進,多次將日軍的攻勢粉碎。到近距離時,雖然蘇軍此時還未裝備日後揚名的PPsh-41衝鋒鎗,但依靠火力旺盛的DP輕機槍卻能很好地阻擋日軍的大規模衝鋒。貼身肉搏時,日軍發現蘇軍的拼刺刀水平居然也不落下風。當時蘇軍已經普遍裝備了莫辛納甘M1891/30型步槍,這種步槍威力遠在日軍的三八式之上,而且其長度雖然比三八式稍短,但加上駭人的三稜長刺刀,其整體長度還比後者長出幾毫米,是非常適合短兵格鬥的利器。
如果說,日軍的刺刀術以強悍著稱,那蘇軍的白刃戰水平就是以粗暴聞名,他們沒有日本銃劍術那些複雜的技戰術,只強調發揚三稜刺的優勢,以各種方式完成直刺的動作。汲取張鼓峰教訓的蘇軍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強化了單兵格鬥的訓練,優化了士兵編組,使得戰鬥力急速恢復。在短兵格鬥時,除了步槍刺刀,蘇軍會拿起任何趁手的物件進行拼殺,比如工兵就被專門教授如何用工兵鏟來破解敵軍的刺刀。
諾門罕戰役時,伴隨BT-7坦克前進的蘇軍士兵
教授工兵如何使用工兵鏟對付刺刀的蘇軍宣傳畫
諾門罕一戰,蘇軍雖然依然傷亡較大,但從戰略到戰術全面失敗的卻是日軍,以往氣焰囂張的日本陸軍在這一戰被打出了心理陰影,在見識到蘇軍強大戰鬥力後再也不敢提及北進之策。日本侵略的目光開始轉向盛產石油的南洋地區。在海軍偷襲珍珠港美海軍基地得手後,陸軍也披掛上陣,在珍珠港的硝煙尚未散盡時就開始對英美等國在南洋的殖民地下手。
12月8日,山下奉文率領兩個師團輕裝簡從侵入英屬馬來亞,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憑藉「自行車閃擊戰」席捲整個馬來亞,直取新加坡。同日,本間雅晴的第14軍在菲律賓登陸,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將美菲聯軍打得潰不成軍,連總司令麥克阿瑟都被迫乘潛艇逃走。在馬來亞和菲律賓之戰中,日軍精銳將刺刀戰發揚到極致,而他們的對手,亦是曾經的老師,英美等國軍隊卻如張鼓峰之戰前的蘇軍一樣,戰鬥意志消沉,士氣低落,在面對日軍的自行車和長刺殺時經常不堪一擊。這也讓日本陸軍普遍對這些白人老爺,特別是美軍產生了「少爺兵不堪一戰」的印象。
在菲律賓戰役中,日軍俘虜了大批美軍
然而僅僅一年之後,這些少爺兵旺盛的戰鬥力就讓日軍開始懷疑人生。與蘇軍一樣,二戰時期的美軍非常善於在失敗後總結經驗教訓,學習敵人的長處。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美軍就根據日軍編寫的《1915劍術教範》和前期戰場上的經驗,編纂了一本名為《怎樣如鬼子那樣戰鬥》(HowtofightlikeaJap)的戰術小冊子並印發全軍,書中對日軍的格鬥技巧和破解辦法有非常系統的描述,並特別指出,日軍的刺刀戰術其實並不高明,完全可以在刺刀對刺刀的肉搏中找到破解之法,比如改進突刺力度和角度,直刺敵人肋骨間隙,以充分發揚美軍加蘭德步槍刺刀的優勢,加上美軍士兵充足的營養令其體能和體格全面優於日軍,在硬碰硬的白刃戰中也絲毫不吃虧。
在《怎樣如鬼子那樣戰鬥》一書中,對日軍刺刀戰術的幾個致命招數有詳盡的描述
太平洋戰爭期間練習刺刀戰術的美國陸軍士兵
更何況,在和日軍面對面拼刺刀之前,美軍就有好幾種辦法讓日軍死得很難看。在慘烈的瓜島戰役中,日軍在正面向美軍防線展開集群衝鋒,美國陸軍手上的速射武器依然是陳舊的白朗寧M1917重機槍和裝備50發彈鼓容易卡殼的湯姆遜M1928A1衝鋒鎗,普通士兵依然手持M1903栓動步槍。但就是這樣的裝備,依然在前線成片地掃倒來襲的日軍,其中約翰-巴斯隆率領兩個重機槍小隊持續抵抗日軍長達兩天,在變換陣地時甚至端起滾燙的機槍槍身掃射敵軍,最後獲得嘉獎。
而在日軍衝入火力網後,美軍又拿起衝鋒鎗,步槍,戰壕霰彈槍進行射擊,火力持續不斷。等到與美軍貼身肉搏時,美軍又祭出一件利器——M1911手槍,在太平洋戰爭前,美國陸軍已經普遍裝備了這種性能優異的半自動手槍,從士官一級開始就標配M1911作自衛武器,而普通士兵也允許自行購買,當時全美的工業都投入到戰時生產,導致普通人都能以極為低廉的價格購得。在太平洋的奪島戰役中,美軍的M1911普及率已經相當高。在日軍僥倖逃過機槍,衝鋒鎗和手榴彈構築的火力網,與美士兵正面對抗時,美軍第一反應並不是端起刺刀應戰,而是從腰間拔出M1911用一陣暢快的點射將來襲的敵人撂倒。等到美軍終於想起要插上刺刀格鬥時,日軍已經所剩無幾。
進行手槍射擊訓練的美國陸軍
到了中後期,M1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M3衝鋒鎗和BAR自動步槍的加入讓美軍的單兵火力再上一個臺階,而相比之下日軍的速射武器只能用可憐來形容,日本孱弱的工業生產能力根本無力提供足夠的衝鋒鎗和槍彈,而其裝備的南部十四式和94式手槍,火力貧弱,性能低劣不說,生產數量還嚴重不足,根本不足以壓制美軍火力。無奈之下,日軍只得一次又一次拿出白刃戰的看家本領不顧一切地衝向美軍陣地,最終在一次又一次慘痛的傷亡後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