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企業都不知道數位化轉型轉的是什麼。
有人認為,數位化轉型的捷徑是全面上雲,把自己的系統託管在雲端,讓雲廠商做好底層基礎設施搭建與維護工作,自己專注於業務邏輯就能實現轉型;有的人眼裡,數位化轉型就像是張無忌學太極拳,初看懂了,動手懵了。
傳統製造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就是這樣一個千人千面的大難題。而傳統行業背後包含了一個龐大卻少為人知的潛在市場:數字經濟市場。什麼是數字經濟市場,看個數據,大家就懂了。
在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中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1.3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4.8%,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這讓很多傳統製造企業的老闆為了順應數字經濟的大潮,開始革故鼎新,認為企業數位化轉型要加速上「雲」、部署大數據等技術,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也有人指出,轉型的關鍵在於轉行,要放下現有業務,加速進入網際網路等新興行業;還有人認為,轉型本身會造成企業績效下降和人員流失,效果有待觀察。
傳統製造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好比「二次創業」。相比初創企業的輕裝上陣,傳統製造企業的摸索更為艱難,而上述認識上的誤區更易導致企業在轉型時的選擇和行動執行上走偏,對於擺脫數位化轉型的困境有害無益。下面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數位化轉型的三大誤區。
應用數位技術,轉型立竿見影
許多人認為只要應用數位技術,就會有立竿見影的回報。然而,多數企業無法在經營上提升。其問題在於:真正的變革不會一蹴而就,要有對數位化戰略的完整思考。
數位技術是賦能者。數位化轉型不應是企業錦上添花的工程,需要切實地貫穿整個組織和職能,從戰略、組織一直到運營各環節落地並予以執行。
有三條路徑可實現企業完整的數位化。一是企業實現渠道的數位化,從外部推動收入增長;二是藉助運營和流程的數位化,尋求利潤率和淨收益的增長;三是通過業務模式的數位化,同步提高收入和利潤。
進入網際網路行業,開闢新天地
許多企業拋開原有產業,向網際網路行業靠攏,一味地將網際網路模式當做萬能藥,而不去思考企業現狀的根本痛點,效果只會適得其反。網際網路不是萬金油,需要企業找到屬於自己的模式。
傳統重資產企業應以正確的姿勢讓自己變得更「輕」,比如在蘊含更多價值的軟體、設計以及服務端進行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以應用雲計算、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生產運營效率,或尋求專業服務來整合資源、接入生態,這些都為商業變現提供了機遇。
例如,施耐德電氣推出了智能化的互聯解決方案及服務。除了提升現有生產力和節約成本,還能更好地響應來自醫療、乳業等行業客戶的需求,並在預測性維護、資產監控和能源優化等方面挖掘潛在價值。
數位化轉型要快,才能達到效果
不少企業認為數位化轉型就是要快。然而,快是要建立在之前慢的基礎之上的,這條路不是光彩奪目,而是純粹、無限的耐心。
例如,Burberry就是用「耐心」獲得豐厚回報的公司之一。Burberry是奢侈品行業第一個轉型的品牌,成為了「端對端數字公司」,它的轉型對美國、歐洲和中國的年輕買家更具吸引力。Burberry從開始到轉型成功,花了九年時間!
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要能夠區分事實與虛構,走出數位化轉型的誤區,從兩方面進行數位化轉型:一手抓「轉型」,運用數位化技術提高現有業務的收益;一手抓「增長」,不斷增強自身投資能力,創造新的業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把握住數字經濟時代的脈搏,以信息化、智能化、數位化的方式變革自身業務模式與管理方式,構建行業核心競爭力,在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下,爭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