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傳統企業為何要做數位化轉型?
面對這個提問,在10 月21 日的GrowingIO 增長平臺發布會上,GrowingIO 創始人張溪夢表示,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都在謀求數位化的轉型。疫情期間其實就給了我們許多鮮活的例子。我們忽然發現,以前基於線下場景的行業,比如銀行、零售等,都明顯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反觀很多基於線上場景的行業疫情期間增長的非常快,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社區團購。
張溪夢認為,未來企業業務的增長很大一塊將來自於數位化。他以企業服務的一家客戶舉例,「我們給中原地產做數位化創新,給線下售房的導購提供精準的數據化支持。比如當一個客戶來到門店裡想了解一套房子,只要客戶一掃碼或註冊,導購就能知道這個客戶在過去兩周之內看過什麼樣的房型,看過哪些地點以及大概價格區間。這些信息都能非常好的幫助導購更好的給客戶提供精準的服務。」
與此同時,張溪夢介紹,GrowingIO在過去的五年裡一直在做用戶行為分析,但從今年特別是從四季度開始,用戶行為分析產品將要全面升級為數據增長的智能平臺。公司也將新推出以用戶數據為核心的數據管理、分析洞察、運營的增長平臺。張溪夢也在發布會上發布了客戶數據平臺、用戶 360 畫像、智能運營三款產品。
在發布會隨後的媒體採訪中,經濟觀察網專訪了GrowingIO CEO 張溪夢,他也從多方面闡釋了當前傳統企業進行數位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數位化轉型。
經濟觀察網:您認為傳統企業為什麼需要謀求數位化轉型?
張溪夢:從我們日常生活來看,線下很多的交易場景、出行場景、差旅場景等都已被複製到線上。如訂酒店的攜程,出行的滴滴,買東西的淘寶、京東。但是,這裡面也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很多原生科技類的企業原生就是數位化的,可以很自然的把數據和數字結合起來,但實體企業在此時就面臨比較大的困擾。
現在,很多傳統企業都在謀求數位化的轉型。為什麼要數位化轉型呢?疫情其實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鮮活的例子。我們忽然發現,以前基於線下場景的行業,比如銀行、零售等,都明顯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反觀很多基於線上場景的行業疫情期間增長的非常快,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社區團購。
通過數據化,很多線上場景就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您打開京東、天貓,看到的商品一定是根據用戶進行特殊設計的,所以每個人看到的商品都不一樣;打開滴滴,您會發現它定位在您附近。這些實際都是數據在背後驅動的個性化。
但是,今天很多傳統企業線上觸點比較少,線下數據也沒有用起來,因此很難給他的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體驗。企業肯定會有這方面的需求。德勤研究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如果一個企業把它的實體業務進行數位化變革,至少能給企業帶來15%以上的業務增量。所以,我認為未來企業業務的增長很大一塊來自於數位化和數據化。
經濟觀察網:疫情給企業自身或企業客戶帶來了哪些些改變?
張溪夢:在去年年底之前,我們都沒有感受到像今年這樣多的需求。舉個例子,去年,一些客戶反饋說在數位化方面準備砍掉一些預算。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從今年2月份開始,客戶反饋說,他們的IT預算從年初開始,老闆給的指令就是不要封頂,要抓緊建設數位化的能力和數據化的能力。
經濟觀察網:作為數位化轉型服務提供商,當前市場的競爭程度如何,您如何看待未來的市場規模?
張溪夢:現在企業整體的數位化還處在從幼年到少年時期。我個人認為市場機遇是非常廣闊的,完全沒有到白熱化競爭時期。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成熟廠商能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
競爭上,市場企業都在從不同角度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從數據來看,美國做和用戶營銷有關的企業軟體公司大概有9000家,而國內這方面的企業僅在300-500家之間,整個市場發展還處在朝陽時期,我覺得機會還是很多的。
從國內客戶需求來看,除了頂級網際網路公司有團隊、技術,大部分的企業甚至包括很多大型企業在數位化方面沒有特別完善,市場方面的人才、技術也都是比較稀缺的。因此市場需求也很多。
經濟觀察網:很多傳統企業認為不進行數位化轉型就是等死,進行數位化轉型就是找死,您怎麼看?
張溪夢:現在為什麼大量企業很焦慮是否要做數位化、數據化?我個人認為數位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當下數位化原住民即將進入社會並將成為消費主力,企業如果想持續做生意,必須進行數位化轉型。只不過需要考慮「度」的問題,需要衡量投入產出比,這和企業長期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
對於一投入數位化就死的問題,任何一個科技類產品獲取都有成本。不光需要企業投入資源,對企業內部人員的能力也有要求。所以,我覺得一個企業如果想比較成功的進行轉型或升級,更應該和專業的數位化轉型方案提供商合作。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