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2021-01-05 國學雜談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並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一,他非常直爽。

《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孔子不肯見,就推說自己病了。可是,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故意讓人家聽見。意思就是說,我其實沒病,就是不想見你!就是不給你面子。

二,他非常可愛。

孔子不但喜歡音樂,還會唱歌。如果別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會請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願給人做伴唱。《論語.述而》中說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不會因為自己聲望高,是老師,就端著架子,裝模作樣。他想唱就唱,無拘無束,哪怕給人家當伴唱,也心甘情願,就這麼率性,你說可愛不可愛?

三,他非常坦誠。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什麼叫做「士」。《論語.子路》講到: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愛惜自己,懂得羞恥,能夠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說:族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稱讚他敬老愛幼,這也可以稱「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說:言必信,行必果。雖然是淺薄固執的小人,但馬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又問: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樣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態度馬上溢於言表,從一個「噫!」字當中,就看出來了。孔子說: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麼!意思是說還不如剛才那些「硜硜然」的小人呢!孔子對當政者的蔑視態度毫不掩飾,如此坦誠,還不算是性情中人嗎?

四,他敢於哭。

孔子哭弟子顏回,場面可謂感天動地。《論語.先進》: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四十歲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歲,白髮人送黑髮人。孔子痛哭流涕地說:哎!老天這是要我的命呀!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邊的人就說: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說:難道真的太悲痛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該為誰悲痛呢?

沒想到,禍不單行,第二年,另外一個最喜歡的學生——子路,也不幸在戰亂中喪生。據《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絕,哭著說:哎呀!老天爺真是要斷絕我的後路呀!欲哭無淚。

五,他敢於罵。

在《論語》中,孔子罵宰予,可以說是狗血噴頭: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說:宰予這傢伙,就是朽木,是糞土之牆,都不知道罵他什麼才好!為什麼罵?就是因為宰予白天睡懶覺。當然這只是表面情況,肯定還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後面又說:過去別人說什麼我信什麼,現在別人說什麼,我還要看他做什麼。可能宰予以前就白天睡過覺,被孔子發現後,他就發誓說以後白天不睡了,結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氣得孔子對他大罵。

其實很多學生,都挨過孔子罵,尤其是子路,罵的最多,我們就不一一舉例了。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孔子罵這些學生,正是因為對這些學生非常喜愛,所以這些挨過罵的學生,最後都很優秀,都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

通過以上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而是一個有情有義、坦誠直率、真誠可愛、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相關焦點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論語詳解「一」大多數人都是曲解孔子的
    先不說儒學,道學,什麼樣能不能算是中國國學,很多人說到中國佛學!連中學,西學,都沒弄清楚。又何談佛學。佛學又豈是中西學就能概括得了的。那麼國學最能代表的是什麼,中醫可以說是國學,但不能代表國學,國學最能代表的,就必須說到論語論語被譽為中華第一書。易經難是隱而難,論語難是顯而難。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絕不是那麼簡單。甚至在幾百上千年的時間裡絕大多數人都曲解了孔子了,理解錯了論語。
  • 孔子《論語節選》
    孔子(前551一前479)2 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在魯國曾任委吏、乘田一類小官。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去而週遊衛、宋、陳、蔡、楚列國,皆不為所用,歸死於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辦學之風,傳說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 《論語》中的經典勵志名言10則,孔子智慧論人生
    《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選自《論語·憲問》。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批評者認為她是「為統治者作注」,讚揚者說她是「立足於文本解讀《論語》」。我們現在也來談孔子,就只能是冰山之一角了。《論語》三章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下稱「侍坐」章;《季氏將伐顓臾》章,下稱「顓臾」章;《子路從而後》章,下稱「從而後」章。「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聽其弟子子路等四人談論各自志向抱負的事。
  • 2020高考作文猜想之二:整本書閱讀——「讀後感」推介信」「書評
    品《論語》之味,悟人生之道。《論語》是根據孔子及其弟子平日言行而集成的一本語錄,其中語錄體現了孔子在為人處世,生命意義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書中有體現孔子「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交友觀,有體現「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觀,還有「匹夫不可奪志也」的人生觀。
  • 用嘴巴聽《論語》孔子卡通形象論語棒棒糖超炫酷
    這款人見人愛的小商品叫「論語棒棒糖」,一種用嘴巴聽《論語》的高科技糖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體驗是旅遊業的靈魂,而創新則是實現從文化到體驗的橋梁。近年來,人們的旅遊觀念發生了轉變,旅遊者已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有物可看,有話可說」的觀光式遊歷,而更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或體驗。
  • 《論語》中的子路
    據歷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簡單好聽的男孩名,為孩子起個自在前行的名字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孔子儒家的祭祀分為祭天和祭祖先。《論語》中對天所提也不多,但依然能從中略窺一二。如《論語·八佾》言:"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孔子《論語》起名:15個美若天仙的女孩名字,一眼就讓你心動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一、《論語》裡的名言,中華由來已久的智慧,特別適合給寶寶起名!1.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二、美若天仙的女孩名字選擇《論語》取出來的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積澱,就像一股暖流衝洗著我們的心靈,相信這樣的名字隨時隨地都能激勵我們成長。
  • 從孔子和《論語》中談談,身為窮人或者富人,該如何自處?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學會和天地相處,和他人相處,和自己相處,這樣才能達到內外和諧的狀態,不至於終日惶恐、焦慮、不安。今天我就從《論語》中談談身為窮人或富人該如何行事。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貧困卻依然充實快樂,富有但依然熱愛學習禮制。子貢說:這個和《詩經》上的「如切入磋,如琢如磨」差不多意思吧。孔子說:恩,我現在可以和你探討《詩經》了,拓展你的思路。子貢是孔子的學生,家境不錯,經常資助孔子團隊,他已經做到了富而不驕。但孔子對他的要求更高,要富而好禮。經學大師鄭玄註解過:「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為憂。」
  • 《論語》中的子張思想
    顓孫師,字子張,孔子著名弟子,位列「十哲」,從祀孔子。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除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簡略記述外,更多集中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論語》中有關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既有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顓孫子張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 對於人才,孔子都看走眼過,你是人才嗎?《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
    對於人才的鑑別,孔子都看走眼過。21世紀人才很重要,如何發現和培養人才,乃至於如何讓自己成才,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看看《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看看能得到哪些重要啟示。 1.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最近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古代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重點看了《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有一些感悟。論語不愧為經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蘊含著閃光的思想。讀懂了《論語》,能夠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收穫。我們在追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呢?就在這些經典著作中,主要我們去品讀就可以發現。
  • 孔子經典名言名句大全,經典語錄摘抄賞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一、欲速則不達。 賞析:這句話出自春秋·魯·孔子《論語》。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提及聖人,中國人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孔子了;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史,造就了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等璀璨明珠。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 孔子也會識人術?《論語》這3句話,教你慧眼識人
    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想擁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但我們都知道,《西遊記》是神話故事,「火眼金睛」並不存在。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無法識別人性的善與惡? 當然不是,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論語》中的三句話,學習孔子的識人之術,幫助我們慧眼識人。
  • 《國學小名士》孔子第80代嫡長孫首亮相 與父親工讀《論語》
    此外,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在網上首發了孔子第80代嫡長孫孔佑仁與其父親孔垂長先生聯袂誦讀《論語》的視頻,再度刷爆全網,引發網友熱議,各大主流媒體爭相轉發;第二期節目中,「百人團」中首位脫穎而出的選手李心怡,她的祖輩曾與孫中山先生公事;另外一位挑戰「七星團」的選手劉晉升,小小年紀就已走過孔子「周遊列國」之路,令孔垂長先生都對其大加讚賞!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晚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
  • 《論語》中的慎思篤行強化,與「時代新人」品格內涵,值得一讀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孔子認為,《論語》提到的多種人格中,「君子」是一種最接近現實的人格,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去實現。崇德向善、志存高遠、慎思篤行、高雅志趣等四特質是孔子在《論語》中構建的君子必需品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