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雙方近日達成協議,歐盟同意對中國禽肉產品開放新的關稅配額,包括6600噸鴨肉國別配額和5000噸雞肉全球配額,預計歐盟將在2019年第一季度開放配額。業內人士紛紛表示,相關行業將迎來出口利好。
事件驅動 中歐雙方就禽肉配額達成協議
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歐雙方就歐盟對中國開放新的禽肉配額進行了多輪磋商,並於11月30日達成協議,歐盟同意對中國禽肉產品開放新的關稅配額,包括6600噸鴨肉國別配額和5000噸雞肉全球配額。
2015年4月,我國就歐盟禽肉關稅配額管理措施向歐方提出磋商請求,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2017年4月,世貿組織裁定歐盟實施的禽肉關稅配額管理措施違反世貿規則,為執行上述裁決,中歐雙方進行了多輪磋商。2018年11月30日,中歐雙方籤署協議,妥善解決了裁決執行的問題,實現了互利共贏。
根據此次與歐盟籤署的協議,行業預測,雞肉製品年出口將突破2.5萬噸,增長25%,鴨肉製品將突破1.8萬噸,增長近50%。
以出口鴨肉為核心業務之一的河南華英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國際市場是鴨肉消費的主銷市場,配額的獲得有利於提升公司歐盟業務的運營能力,改善公司產品結構,帶動產品產業鏈的調整,形成出口與內銷的優勢互補。」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於露表示:「我國對歐盟的禽肉出口一直受到關稅配額的限制,既面臨與巴西、泰國以外的國家競爭有限的配額的局面,而且為了保持市場和客戶,企業要在加高稅率的前提下出口。」
華英農業的負責人表示:「之前鴨肉出口控制量,配額之外關稅高達每噸2765歐元,因此在國際市場無法與泰國競爭。而且企業2013年獲得歐盟認證資格後建設相關基地,投入也很高,此次配額的獲得有利於提高投資回報比,優化整個產業鏈。」
出口雞肉的企業山東鳳祥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李成竹表示:「歐盟市場跟中國有非常高的市場互補性,此次商務部的努力使得協議達成,不僅是為中國的雞肉企業謀利益,同時也造福於歐洲的消費者,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行業動向 禽業行情回暖景氣度有望持續
東莞證券研報顯示,中國國內雞肉產量與國內消費量均衡值大約是在12400千噸左右。2018年,禽流感影響相對減弱,預計雞肉的消費量較2017年同比上升0.52%,達到11535千噸,雞肉產量為11700千噸,同比上升0.86%。
雖然從以上數據看到雞肉產量同比上升,並且上升的幅度大於雞肉消費增長幅度,然而,從總體供給上來看,中國雞肉的進口數量在2017年和2018年都出現同比下降的情況,同時雞肉出口的數量同比呈現上升的。在當前狀況下,中國對多個白羽肉雞引種國封關措施尚未解除,國內產能有限,出口數量增加,進口數量減少,因此,國內雞肉供給將有可能進一步收縮。
由於當前的雞肉供給處於緊平衡,甚至在未來會出現較大的缺口,因此當前雞價處於上漲階段。雞價持續上漲,禽業景氣度不斷回升,禽業公司業績也會較2017年有所好轉。
自今年8月份起,在中國多個的地區陸續出現非洲豬瘟疫情。對於非洲豬瘟疫情人們或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恐慌,造成對禽肉等豬肉替代品消費需求的增加。因此,禽肉景氣度有望持續。
2018年1月至10月,我國禽肉出口42.8萬噸,其中對歐盟出口2.8萬噸,佔我國禽肉出口的6.5%,出口金額1億美元,佔我國禽肉出口總額的6.7%。
投資機會 擇優布局業績穩健增長個股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禽肉年產量超過1800萬噸,出口量佔比約10%。受環保政策及相關替代品漲價影響,疊加近幾年行業虧損導致產能退出,預計此輪鴨價回升有望持續到2019年。此外,預計明年年底之前雞苗和毛雞供給仍然偏緊,豬肉消費承壓利好替代品雞肉消費。
財富證券研報顯示,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統計,2018年 1-10月全國祖代雞引種和更新量 50餘萬套,加上益生自繁自養種雞,預計全年祖代雞引種量更新不超過 70萬套,考慮到 2018年下半年以來從西班牙引種質量欠佳,種雞產蛋率及質量下降導致的後期產能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
年初以來後備父母代存欄量下降10%左右,按照後備轉在產的傳導規律來看,預計在產父母代存欄仍保持下降趨勢。目前行業商品代雞苗短缺明顯,雞苗價格持續高位,疊加非洲豬瘟疫情擴散使得雞肉的替代性需求增加,預計白羽雞行業供給端收縮帶來的行業景氣度有望延續,相關上市公司將持續受益。
財富證券分析師陳博表示,白羽雞行業受益於「低引種、低換羽、低存欄以及種雞產能下降」,行業景氣度有望延續至 2019年,建議關注畜禽養殖板塊,並擇優布局業績穩健增長個股。個股方面,建議關注聖農發展、益生股份、民和股份、仙壇股份。
東莞證券研究員魏紅梅表示,建議關注受益於價格維持高位震蕩,業績持續提升的禽業公司,如聖農發展、益生股份、民和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