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詩琪
12月23日上午9點,海爾電器完成私有化,由港交所退市,同時海爾智家以介紹方式換股上市,實現「A+H+D」(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德國法蘭克福)三地上市。
海爾智家H股首日報價24港元/股,截至收盤,今日漲5.63%,報25.35港元/股,市值達2289億港元。盤中,該股一度漲近10%。
其在國內A股也表現搶眼,截至收盤,海爾智家今日漲3.86%,報27.44元/每股,總市值達到2477億元。
此前,海爾國內兩家上市公司市值相加為2000多億元,今天登陸港股後,海爾實現了突破,A+H股市值共約4400億元,幾乎實現翻倍。
海爾智家在致投資者的公開信中提到:「物聯網生態品牌戰略階段,我們亟需打通原來分屬兩家上市公司的優勢資源,理順公司架構,優化公司治理,開展業務深度整合和運營提效。」海爾智家還表示,這有利於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協同效應,放大競爭優勢。
儘管市值近乎翻倍,市場對此次私有化也普遍抱有樂觀態度,但這家白電三巨頭之一的公司卻也有一些為人詬病之處。
首先是海爾智家盈利能力較差。2017-2019年,格力與海爾的年營收相當,但淨利潤卻相差一大截。近三年,海爾淨利潤分別是69億元、75億元、82億元;而格力卻有其3倍之多,分別為173億元、202億元、242億元。
其中原因是海爾智家的經營費用投入過大。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全年銷售及分銷費用高達338.4億元人民幣,銷售費用率高達17.1%,遠高於美的和格力的12.4%和9.2%。近三年,其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都高於美的與格力。
此外,海爾智家的海外銷售淨利潤過低。海爾是中國較早做自主品牌出海的企業,相較之下,體量最大的美的集團,海外收入來源仍是以代工為主。不過,海爾智家在海外的利潤率卻一直低於國內。例如,2019年海爾智家在國內的利潤率為5.8%,而海外為3.4%,利潤率的差距影響了公司的業績。
對於上述問題,光大證券研報認為,私有化有望給海爾帶來自上而下的經營特徵轉變,而公司正在實際發生的經營變革,給海爾帶來的不僅是短期的降費控本,還可能帶來持續的利潤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