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科學家庭育兒
自從當了爸媽,面對大病小病不斷的「小魔頭」,你還好嗎?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尤其遇上呼吸道疾病,大部分中招的娃,都免不了霧化,變身鋼鐵俠↓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總需要霧化,難題就來了:
霧化安全嗎?聽說副作用可大了!
長期霧化會影響長個兒!
霧化機越貴的越好嗎?
......
好!應廣大媽媽要求,科大大今天來好好說一說:那些年,你對霧化的誤會到底有多大......
1
霧化副作用大
霧化表示:冤枉啊!都是給藥方式,憑啥說霧化副作用大?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實際上,霧化和輸液、口服藥一樣都是給藥方式,他們起作用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霧化的優勢在於:給藥精準、用藥量小、藥物更好吸收,起效更快,而且使用過程中寶寶不疼不癢,接受度更高。
但是,即便霧化有優勢,也要知道是藥三分毒,一點副作用都沒有不太可能。
因此家長可以在霧化過程中採取一些措施,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
霧化這麼好,生病可以直接霧化
霧化相對於輸液來說,進入到全身的藥物劑量會減少,全身副作用小,但是!
你得對症才行啊!
科大大收到好多媽媽們的提問:我家娃***了可以霧化嗎?
動不動就霧化,絕對不可取,因為霧化不是萬能。
只有適應對症,才能發揮它的優勢。
哪些情況可以選擇霧化呢: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3
長期霧化激素會影響發育
有一些媽媽表示,我家寶寶霧化布地奈德以後,1年都沒長個兒了,是不是藥物影響?
➱ 有研究表明:
✔ 骨密度的降低與長期【高劑量】吸入激素有關,但與【中低劑量】相關性不大。
✔【長期低劑量】霧化吸入布地奈德對兒童生長發育和骨骼代謝【沒有顯著影響】。
✔ 如果寶寶確實需要長期大劑量吸入,那麼每3-6個月需要監測一次身高,每年監測一次骨密度。
✔ 如果病情允許,要及時將藥量調到【最小有效維持劑量】。
➱ 還有的媽媽表示:長期霧化不會產生藥物依賴嗎?
這種想法是媽媽們對霧化吸入用激素藥的誤解,激素類藥物本身並不會讓人體產生依賴(成癮)。
媽媽們之所以有這種顧慮,可能是看有些激素類藥物的科普,對文章中提到的激素「停藥反應和反跳現象」沒有完全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病情好轉的時候,按照醫生的要求逐漸減量停藥,是不會出現停藥反應和反跳現象的。
短期使用更不存在這個問題。
4
什麼藥都能拿來霧化
霧化雖好,但有幾種藥,堅決不要用來霧化:
➱ 抗生素:臨床應用的抗生素都沒有霧化劑型,比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妥布黴素、氨曲南、頭孢塔頂,黏菌素,兩性黴素等。
➱ 中成藥:比如喘可治、痰熱清、喜炎平、炎琥寧、熱毒寧,還有其他中成藥注射液。
➱ 其他:比如地塞米松、利巴韋林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沐舒坦)、幹擾素、a-糜蛋白酶注射液。
有家長表示,你說這些藥物不能霧化,但醫生開了啊。
如果醫生開了,你可以拒絕,真的可以,一定要剛一點!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那到底哪些藥可以用來霧化呢?
臨床上,可以拿來霧化使用的藥物只有3種: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 但是要注意:歐洲是不推薦2歲以下的寶寶使用祛痰藥的,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如果使用化痰藥物,痰被化的比較稀,反而不容易排出來。
如果孩子實在痰濃不容易咳出來,可以吸入生理鹽水。
很多媽媽在後臺問,霧化生理鹽水,該怎麼調配?
實際上,不推薦家長自行調配生理鹽水。用來霧化的生理鹽水,醫院和藥店都能買到,有500毫升1瓶的,也有10毫升1支的,都可以用。
5
在家霧化很方便,比去醫院好
因為去醫院太麻煩,又擔心交叉感染,所以很多家長選擇在家霧化。
但是!
霧化應該首選在醫院進行。
一個是家長難以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二是一旦孩子霧化中出現不適,也可以及時應對。
所以,如果不是去醫院非常困難,建議還是儘量在醫院霧化。那些詢問科大大買什麼霧化機的媽媽們,可以捂好錢包了。
那麼針對那些實在實在想在家霧化的家長們,又該選擇什麼樣的霧化機呢?
首先,你最好是之前在醫院做過霧化,掌握了正確的操作過程。
然後,你可以選擇醫院使用最多的霧化機——空氣壓縮泵式的霧化機。它結構簡單,經久耐用。
掌握方法後,可以購買這類的霧化器、儲藥器及其配套的吸入面罩。
今天的內容是不是學到了很多呢?關於養娃是不是又自信了一點呢?
不妨留個「在看」,讓科大大也多點自信吧!
★ 本文涉及的相關知識已由專家審核:
梅康康:藥學碩士,國家執業藥師,兒童專科醫院主管藥師,專注於特殊人群(嬰幼兒、哺乳期和妊娠期)安全用藥科普多年。獲2019年健康醫療最受歡迎醫生稱號,多家知名健康雜誌特邀專欄作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