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元:當我們反壟斷時 我們反的究竟是什麼?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時報網

原標題:當我們反壟斷時,我們反的究竟是什麼

芝加哥學派認為,沒有真正的壟斷,沒有永久的壟斷,唯有不斷前行的技術浪潮。

肖國元

《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出臺,一石激起千層浪,久違了的關於「反壟斷」的討論在媒體上又熱絡起來。

對於我們而言,「壟斷」與「反壟斷」是舶來品。無論有關理論研究,還是反壟斷實踐,與西方國家上百年的歷史比較,我們都是生手。因此,追溯一下別人的足跡,對我們不無裨益。

經濟學家

眼中的「壟斷」

「壟斷」作為一個特定的經濟概念被經濟學家關注,有超過200年的歷史。1776年,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在這本著作中,他對「壟斷」有過論述。斯密所說的「壟斷」指向各種政治限制,包括法律限制,比如法律給製鞋商壟斷地位等。這就是後來學界所關注的「特許權」的原型與前身。

作為古典經濟學集大成者,大衛·李嘉圖對壟斷也有過研究。不過,他的論述大多與土地有限供應有關,而且其292頁的《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中只有5頁討論了「壟斷」。與斯密政治限制視角不同,李嘉圖考察的是土地限制。但是,這兩種限制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即限制背後都有一種別樣的力量——權力。

李嘉圖之後的約翰·穆勒不僅是古典經濟學家,也是哲學家、心理學家,出版過膾炙人口的《論自由》。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堪稱鴻篇巨製,洋洋灑灑1004頁,但只有2頁涉及到「壟斷」。

由此看來,後來變得炙手可熱的「壟斷」在被經濟學家拽進經濟學大觀園時不過是一根並不起眼的小苗。

工業革命催生了產業與商業的蓬勃發展。古典經濟學演繹到新古典經濟學時代,經濟學家跳出傳統視野,「壟斷」的內涵變得豐富、學究起來。歐文·費雪從學理上改變前輩的思考方式,把「壟斷」定義為「競爭的缺乏」。在新古典經濟學看來,「壟斷」與「完全競爭」是截然對立的,「壟斷」會通過價格調節損害社會福利。這不僅賦予「壟斷」全新的經濟學含義,也為後來的反壟斷埋下了伏筆。市場獨佔、掠奪性定價、傾銷、捆綁銷售、限制競爭等成為「壟斷」的標籤。反壟斷最有代表性的國家——美國,正是以此為依據展開長達100年的反壟斷實踐。

不過,即便如此,壟斷理論的演繹也呈現出了分化態勢,新古典經濟學關於「壟斷」的學說面臨著其他學派的巨大挑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約瑟夫·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與奧地利學派市場競爭過程理論。

熊彼特的經濟理論主要闡述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他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的創新理論」描述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演進的方式,從根本上否定了技術壟斷、技術獨佔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幾乎是反壟斷不可或缺的基石。奧地利學派將市場看成是一系列行動交互作用的連續過程,產品定價、捆綁銷售、技術開發等都面臨著無數的可能性與挑戰,沒有什麼因素可以維持長久的壟斷地位。在奧地利學派看來,真正的壟斷只有一種——行政壟斷或政府壟斷,即牌照管制。

通過以上簡單回顧可以看出,關於壟斷,學界分歧明顯,並沒有取得理論上的共識。而建基於這樣的理論背景下的反壟斷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可想而知的。美國長達百年的反壟斷歷史是最好的證明。

美國的反壟斷實踐

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的廣泛使用引發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產業革命,分工與專業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資本的集中與規模經濟,大公司、大企業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組織變革加劇,兼併、重組等大魚吃小魚的活動走上前臺。隨之而來的就是反壟斷的呼聲日漸高漲。1890年,美國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反託拉斯法》。

1895年,第一個反壟斷案是美國聯邦政府訴奈特公司案。當時,美國精製糖公司試圖整合包括奈特公司在內的四家大公司,這四家公司控制了美國精製糖產業98%的份額。美國聯邦政府將奈特等公司告上法庭,最高法院大法官認為,四家公司控制了絕對的市場份額,構成了壟斷。但《謝爾曼反託拉斯法》僅適用於貿易及商業領域,不適用於生產領域。最終,法官判決政府敗訴。

1937年,聯邦政府對美國鋁公司提起反壟斷訴訟。著名法官勒尼德·漢德只用一種非常簡單的辦法就認定被告有罪,即被告市場份額的佔有率超過90%。他指出:「90%的市場份額足夠構成壟斷;60-64%的市場份額是否構成壟斷還有疑問;而33%的份額則確定不會。」

1969年聯邦政府起訴IBM,理由是IBM壟斷或企圖壟斷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系統市場,尤其是商業設計的電腦;通過降低價格阻止競爭對手進入該產業以及引進新產品、減少其他公司產品的吸引力等。

1974年聯邦政府起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理由是該公司存在利用從電子設備獲得的壟斷利潤補貼其網絡的行為;阻止其他運營商連結到本地製造商,並通過拒絕購買非貝爾供應商的設備,從而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這個官司打了將近十年。公司於1982年同意接受司法部的裁決。兩年後,這家美國最大的電話通信公司被拆分為7個區域性電話公司。

美國反壟斷的啟迪

20世紀以來,美國開展了一系列反壟斷司法行動,但反壟斷訴訟並沒有給經濟效率、技術創新、商業秩序、社會福利等帶來預期的後果,倒是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由於法學界對「壟斷」缺乏嚴謹的界定,在具體的裁決中,法官並不能完全遵循合理規則,有時仍舊陷入「大而有罪論」的慣性思維。

反壟斷並沒有解決壟斷問題,拆分也不能解決壟斷問題。人們曾普遍認為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拆分推動了通訊領域的競爭與創新。不過,人們很快反應過來,打敗壟斷的並非反壟斷,而是技術創新——後來蓬勃發展的信息革命。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對此評論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解體,向人們清楚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並不需要依賴於壟斷的力量。」芝加哥學派認為,沒有真正的壟斷,沒有永久的壟斷,唯有不斷前行的技術浪潮。

米爾頓·弗裡德曼認為,反壟斷法弊大於利。羅納德·科斯說:「我被反壟斷法給煩透了。當價格上升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壟斷;當價格下降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掠奪性定價或者說是傾銷;當價格不變的時候,法官又說這是一種價格勾結。法官到底想怎麼樣呢?」

薩繆爾森堅定認為,「反壟斷法的意義,也可能是唯一的意義,就是使用一部簡單的法令來震懾大企業,提醒人們關注和監督大企業、明星企業的一舉一動。」

百年反壟斷已成雲煙,但反壟斷仍在路上。當我們奮力前行時,是否該吸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反壟斷時,我們反的究竟是什麼
    肖國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出臺,一石激起千層浪,久違了的關於「反壟斷」的討論在媒體上又熱絡起來。對於我們而言,「壟斷」與「反壟斷」是舶來品。無論有關理論研究,還是反壟斷實踐,與西方國家上百年的歷史比較,我們都是生手。
  • 當我們在談論「山貓精神」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在看到這個詞被一次又一次地濫用、過度解讀之時,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情懷,究竟是什麼?  是用LOGO甩你一臉的「豪奢」?是用車鑰匙標榜一個人的身份與階級?還是「面子」大於「裡子」的表面風光?當然不是,我只希望這些嘈雜的聲音不要淹沒真正的情懷之作,在這個拼刀法、博眼球的時代,我們太需要經過時間沉澱的真正情懷之作了。
  • 當我們批判985相親局時 我們究竟在批判什麼?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當我們批判985相親局時,我們究竟在批判什麼?最近,關於「985相親局」的討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們發現,一群名校畢業生正在以學歷背景為前提篩選結婚對象。我們試圖回答:為什麼在當下中國,看似私人的婚戀話題往往會變成社會公共話題?當我們在批判985相親局時,我們究竟在批判什麼?985的標籤似乎一度向大眾傳遞著某種精英階層的信號,然而這種「信號」在今天是否還成立呢?如果這個信號事實上不再成立,他們又為什麼有意或無意地建立文化上的區隔?
  • 反壟斷十二年探路,終於反到網際網路
    劉旭描述,網際網路行業就像反壟斷執法中的「禁區」。對此,前述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回應,「不能說(執法機構)沒有動作,我們還有反不當競爭法和電子商務法。」反壟斷法、反不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均對市場競爭行為做出規定,執法機構均為各級市場監督管理局。區別在於反壟斷法關注競爭行為是否破壞自由競爭格局。
  • 網際網路反壟斷和我們有啥關係
    想買什麼,京東、淘寶搜一搜;想吃什麼,美團、餓了嗎看一看;打車可以用滴滴、訂酒店機票可以上攜程、去哪兒……不僅消費者受益,網上開店也成了很多人的就業新選擇。旨在預防和制止網際網路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降低行政執法和經營者合規成本,加強和改進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平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市場監管總局對網際網路巨頭開展反壟斷調查跟我們究竟有什麼關係?
    看過我文章的人,想來對逆向思維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來運用下逆向思維,不談反壟斷調查本身,換個角度談談如果放任壟斷,會發生什麼。1.終產者。《三體小說》作者劉慈欣在自己的一個短篇小說《贍養人類》裡做了一個「恐怖」的假設:「百分之99的世界財富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這個人被稱做終產者。
  • 當我們購買旗艦手機時,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作為一名數碼愛好者,我一直都在想,當我們購買旗艦手機時,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如果你關注數碼圈比較久的話,一聽到旗艦手機,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處理器,但是如果你再看看周圍那些普通的手機使用者,就會發現普通用戶對於處理器根本就沒有概念。
  • 當我們在談論5G手機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所以在這裡,我們發出了來自靈魂的拷問——當我們在談論5G手機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那麼5G技術網絡究竟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價值呢?    首先,我們前面也講到,未來5G帶個我們的絕對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它還涵蓋了AI人工智慧、VR/AR虛擬技術、娛樂、體育等等場景,還有如智慧家庭、智能汽車、IoT等更廣泛的垂直領域。
  • 我們所學的法律究竟有什麼意思?
    陳夏紅、吳飛、陳寶成合影,2013年3月3日攝於北京  我們所學的法律究竟有什麼意思?  ——致陳寶成兄的一封信  寶成兄:   這幾天可好?你肯定記得,我們剛來法大求學時,每幢宿舍樓住六百多人,卻只有隻有三部傳呼電話,尖峰時段家裡很難打進來,打進來也很難接上。校園裡不多的IC電話,不管颳風下雨還是暴雪如刀,更是長隊如龍。由於上晚自習,我並未趕上那次給校方貼大字報的壯舉;等我回宿舍時,大家都已經在竊竊私語保安撕掉大字報的經過,氣氛緊張而神秘,——對於很多人而言,那可能是第一次參與抗爭,後果未知、前途未卜。
  • 當我們在說賽季制地緣戰略遊戲時 我們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也因此,由《率土之濱》所開創的率土like(賽季制地緣戰略遊戲)玩法,成為近2年被眾多廠商拆解與學習的對象,但是細究起來,這一品類玩法,究竟該如何定義?又應當有哪些標準來衡量一款「賽季制地緣戰略遊戲」的玩法設計是否純正?這恐怕是後繼模仿者首先需要釐清的問題。以長線著稱的SLG遊戲,為什麼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常青樹?
  • 當我們在談論「山貓精神」時究竟在談論什麼
    在看到這個詞被一次又一次地濫用、過度解讀之時,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情懷,究竟是什麼?是用LOGO甩你一臉的「豪奢」?是用車鑰匙標榜一個人的身份與階級?還是「面子」大於「裡子」的表面風光?當然不是,我只希望這些嘈雜的聲音不要淹沒真正的情懷之作,在這個拼刀法、博眼球的時代,我們太需要經過時間沉澱的真正情懷之作了。
  • 反壟斷下的雙十一,巨頭們真的賺了嗎?反壟斷指南影響有多大?
    這份指南,到底將帶給整個行業以及各方哪些改變和重構,其亮點究竟是什麼,經濟觀察網記者特別對話了來自法律界、學界及企業界等多個層面的知名人士,從不同視角來深入觀察這份反壟斷指南出臺後的影響及意義。這份指南,到底將帶給整個行業以及各方哪些改變和重構,其亮點究竟是什麼,經濟觀察網記者特別對話了來自法律界、學界及企業界等多個層面的知名人士,從不同視角來深入觀察這份反壟斷指南出臺後的影響及意義。律所:整改刻不容緩,但執法效果仍需期待" 我國網際網路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但其中的壟斷現象,隨著該經濟領域的發展愈發顯得面目猙獰,整改已經是刻不容緩。"
  • 解構Galgame-當我們在玩Gal時,究竟在索取些什麼?
    解構Galgame-當我們在玩Gal時,究竟在索取些什麼?而文字上的結構越完善,在劇情進展時就更能夠帶給人情感衝擊。對此可以類比於小說, 眾所周知,小說這個東西就是所有故事體裁的頂端。 而 galgame 其實是有著足夠的條件可以催生出 小說 這個體裁才能誕生出的大作的。
  • ...資本無序擴張: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決策...
    25日下午,省長鄭柵潔在參加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杭州組分組討論時,就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提出明確要求。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要求,加強對平臺企業壟斷的規制,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 《半澤直樹》究竟教會了我們什麼?
    我們關心的,是它所掀起的熱潮,不僅僅只在日本國內,而是讓每一個文化相似的國度下的民眾,都產生了強烈的共情感。這種全民的共識,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相信每一位被《半澤直樹》打動的人,都深深覺得,他說出了我們一直以來想說又不敢說的話,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 當我們在看《崖下的波妞》時,我們在看什麼?
    當我們在看《崖下的波妞》時,我們究竟在看什麼?01 看見自己的特質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要謙虛要寬容,不要和同學衝突;上學時親友告訴我們,讀理科以後好找工作;工作時前輩告訴我們,進國企工作穩定。這些意見我們沒有全部聽取,我們遵從內心的聲音,明辨是非對錯,拒絕不願意做的事。
  • 「一生摯愛,唯有雲雷」,當我們喜歡張雲雷時,究竟喜歡他什麼?
    自從2018年張雲雷以一曲《探清水河》火遍全國之時起,他和他的粉絲們就一直備受爭議。當他說相聲時,總有人質疑他:他哪會說相聲,不就是長得好唱得好?當他轉型做歌手並且獲獎時,又有人抨擊他:他就是一個說相聲的,憑什麼獲獎?
  • 反壟斷跟年輕人有什麼關係?
    「,還有說,」反壟斷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就從大富翁這個遊戲講起,Monopoly這個桌遊在國內翻譯成「大富翁」,其實在國外它的名字直譯過來就叫「大壟斷家」。為什麼?因為它一開始的規則就是一個玩家把市場上所有的資源、財富都佔了,其他玩家全部破產。
  • 當我們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跑什麼?
    當我們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跑什麼?幾年來,中國各地城市爭相擁抱馬拉松,北京、杭州、南昌、合肥……跑馬也成為了一種運動時尚。菲迪皮茨是個有名的「飛毛腿」,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上氣不接下氣,激動地喊道「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說完,就倒在地上死了。
  • 我們在談論「內卷」時,究竟在談論什麼?
    如人類學家項飆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所說,「用詞是個社會現象」,「內卷這個詞還是很直觀的,它顯然反映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借著「內卷」,人們表達了什麼?上世紀80年代,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將「內卷」(involution)引入漢語時,對這個舶來詞的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