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忽局編外原創
近日,美國《看軍事》雜誌(Military Watch),對兩種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輕型戰鬥機中國的殲-10C和美國的F-16V「蝰蛇」進行了性能比較,並且得出了比較客觀的結論,即綜合來看,殲10C的性能評分要比F-16V高。而傳統觀點認為,F-16V要比殲-10C更加優秀。
在這個雜誌看來,不同類型的戰機沒有辦法進行客觀公正的比較,只有相同類型的戰機才可以比較。在其看來,美國F-16V和中國的10C完成研發時間較近,分別是2017年和2018年完成,並且都是早期型的大幅度改進版本。
這兩型戰機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空重都約13噸,機鼻雷達空間大小相似,動力都採用相似的單發,以及相似的載彈量和掛點,因此這兩型戰機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F-16C戰機的資料照。F-16V與之前的版本相比,在外表上也看不太出來,主要是航電的更新。(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對於為什麼要進行相關比較,《看軍事》聲稱,進行比較是提供美國與中國在未來潛在的衝突和出口市場上,哪種戰機較佔上風。
由於首架F-16於1978年開始服役,距今已經有接近45年的歷史了。而F-16V也沒有對原始機體設計進行太多優化更改,這意味著F-16的機體已經老舊,而且和即使最老的版本相比,也幾乎沒有減少多少雷達截面,這在當前極端強度隱身的隱身戰機時代是極大的減分因素。
日本三菱F-2戰機,很像放大版的F-16,但機翼與水平尾翼與F-16不同。(圖/日本航空自衛隊)
而與阿聯聯合生產的F-16E、日本版本的F-16(日本稱為F-2)或是正在向印度推銷的F-21這3款F-16的衍生型反倒改進的地方很多,也擁有全新的機身,RCS值會小很多。
反過來再說殲10,由於首批殲-10 A戰鬥機於2006年正式服役,1978年開始服役的F-16要晚了近30年,應用了20世紀80年代後的新的航空技術。而在最新改良型的殲10C上更是應用了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最新的航空技術,反映在機身上也有明顯的改進,包括改用DSI進氣,減少雷達的橫截面,使用隱形塗層,更多地使用複合材料,等等。
殲10A(上)與殲10C(下),C型加裝了IRST,進氣口與發動機都有更換。(圖/新華網)
動力方面一直是美國的強項。F-16V換裝了推力更大的F110-GE-132發動機。該發動機由F110-GE-100和F110-GE-129衍生而來,最大推力為32500磅(144KN)。當發動機在最大推力下工作時,GE-132的壽命將比GE-129提高50%,而航程和作戰半徑則保持不變。
而殲10C也不示弱,相對於殲-10A採用的AL-31F發動機,殲10C安裝了最新型的渦扇10B發動機。官方資料顯示,渦扇10B的功率比AL-31還更大,且空重比也F-16輕一些,這使得殲10C更加機動靈活。
同時,渦扇10B還具有三維推力矢量系統,它能帶來機動方面的具有巨大優勢,可以完成很多高難度機動動作。這使得兩者的動力強弱發生了逆轉,因為F-16沒有安裝過推力矢量發動機。大推力、輕機身的搭配,具有更高的速度與作戰高度,進一步增加了殲10C的機動性優勢,勝過了以機動性著名的F-16。
另外,F-16V升級僅限於航空電子設備,包括新式座艙顯示器,電子戰系統和主動相陣雷達AESA。這其中主要是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是F16E/F所用的APG-80雷達的簡化版本,為了降低成本,更是將接收機/激勵器/處理器集成為一個部件。同時,由於F-16V沒有提供額外的冷卻系統和電源功率,無法讓耗電量和發熱量更大的這款雷達全功率工作。
KLJ-7A雷達。
這款雷達的性能連中國專門用於出口的KLJ-7A雷達都不如。例如,APG-83對RCS值為5平方米的空中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120公裡,探測範圍為正負60度,可同時跟蹤12個目標,最多攻擊其中的6個。而KLJ-7A雷達的數據對同樣RCS的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170公裡,可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攻擊其中的6個。
而殲10C自用的是性能更強大的新型AESA雷達。不論是探測距離還是跟蹤目標數量肯定遠遠大於外貿版本的KLJ-7A雷達。另外,殲10C還有集成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IRST),這可以使得不用開啟雷達就可以有效地鎖定近距離範圍的隱身戰鬥機。相對的,F-16V卻沒有這樣的設計。
武器方面,F-16V的主要武器為AIM-120C中程空空飛彈,未來也可發射AIM-120D中程空空飛彈,使得射程可從110公裡大幅延長到180公裡。但是殲10C的主要武器則是PL-15遠程空空飛彈,據估計射程達到驚人的250-300公裡,遠勝過任何現有的美國空空飛彈。
綜合上述理由,美國《看軍事》雜誌得出結論,和F-16V相比,殲10C的優勢是壓倒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