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雲山
今天,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阿里張建鋒團隊獲得了浙江省最高科技獎。
今年首次頒發的浙江科技大獎是我省科學技術獎的最高獎,授予我省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個人、團隊,每年授予數量不超過2項,張建鋒團隊是首次獲獎者。
城市大腦、健康碼都來自這個團隊
「你到阿里那邊去啊?那裡的人工作起來不要命,凌晨一點多我就在那裡趴活,單子多得接不過來。」坐上計程車,趙師傅說,阿里人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玩命。
在城西阿里歐美金融城的寫字樓裡,一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面前一臺電腦,埋頭寫著代碼,他們的頭頂是寫著「自然語言智能」、「視覺技術」、「決策智能」、「智能服務」等的小銘牌。再遠處就是七個大字——從這裡走向未來。這裡就是阿里達摩院的總部。
阿里達摩院總部
我們手機上的抗疫神器健康碼,就是疫情發生3天後,從這裡走向全國,成了千萬人工作生活的通行證。開車的市民在路口等待的紅綠燈,手機上移動辦事的最多跑一次,很多生活都離不開的城市大腦,也是在這棟大樓裡搭建完技術架構的。
斬獲浙江省最高科技獎的阿里張建鋒團隊,做得更多的是阿里雲和阿里巴巴的技術基石,很多我們日常應用都離不開他們的默默奉獻。
張建鋒團隊創辦了達摩院,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達摩院在底層基礎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研究隊伍建設、研究網絡構建、產學研機制創新、科研文化弘揚等多個方面實現了全面突破,將達摩院打造成世界頂級的科技研發中心,並成為阿里雲和阿里巴巴的「技術基石」。
在成立短短兩年多時間裡,達摩院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累計發表500多篇論文,在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視覺計算等領域算法奪得60多項世界第一。
達摩院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研發網絡,在中國、東南亞、歐洲、北美、以色列等地均設立了研發中心,並與全球150多所知名高校的100多個科研團隊開展科研項目合作。
達摩院致力於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研究,至今共設立了15個實驗室,不僅覆蓋機器智能、數據計算、機器人、金融科技等熱門技術領域,也觸及複雜艱深的晶片和最前沿的量子計算等領域。
達摩院結出累累碩果
2017年,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宣布未來3年投入1000億,創辦阿里巴巴達摩院,用於研發前沿科技。3年時間還沒到,達摩院的成績如何?
「到今年9月份,我們達摩院就有3周年了,我們有句話,從這裡走向未來。我們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先把優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情。目前我們應該是超預期發展,大家也覺得我們是個很努力、資質不錯的學生。」阿里技術生態負責人劉湘雯表示。
優秀的人集聚在一起,做的有意思的事情特別多。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疫情期間,達摩院AI走進了抗疫一線,在疫情諮詢、病毒基因分析、臨床診斷及送餐服務等多個環節投入使用!其中,達摩院CT影像AI已在海內外的535多家醫院落地,已診斷48萬臨床病例;達摩院智能疫情機器人已經落地全國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免費為57座城市撥打1600萬通防控摸排電話;達摩院全基因分析平臺也迅速在浙江疾控中心、武漢金銀潭醫院等落地。
我們平時用的釘釘語音瞬間轉文字技術,其實也來自達摩院。在在AI領域,達摩院多次在國際大賽中奪魁。例如,語音實驗室自研的語音識別算法(DFSMN)在世界最大的免費語音識別資料庫LibriSpeech上獲得第一,阿里語音助手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為2018十大科技進展;達摩院視覺實驗室在WebVision競賽中獲得冠軍,可以識別超過100萬種物理實體;達摩院語言技術實驗室接連在國際頂級大賽WMT 獲5項第一,已實現了48個語言翻譯方向,支持俄、西、法、阿、土,泰、印尼、越南等多種語言翻譯。其中,電商覆蓋語向超越了谷歌和亞馬遜。
晶片是計算力的核心,以達摩院為基礎孵化的平頭哥半導體公司,目前已實現了晶片設計鏈路的全覆蓋,端雲一體產品家族雛形已現。其中,玄鐵910是目前業界性能最強的一款RISC-V處理器,含光800則是全球最高性能的AI推理晶片,加上可將晶片設計企業設計成本降低50%,設計周期壓縮50%的一站式晶片設計平臺無劍,達摩院平頭哥全面推動晶片算力進入普惠時代。
4月20日,阿里雲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據悉,達摩院XG實驗室、平頭哥等最新研究成果將率先應用在阿里雲下一代數據中心。
給杭州人帶來很多便利的城市大腦,更是達摩院的鼎力之作。2016年,杭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大腦。2017年10月,杭州城市大腦1.0正式發布,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22公裡的中河-上塘高架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
2019年9月26日,阿里雲在雲棲大會現場宣布,目前,全球已有23個城市引入城市大腦,覆蓋交通、城管、文旅、衛健等11個領域、48個場景。
另外,達摩院還先後舉辦了全球數學競賽和青橙獎,為青年一代科學家提供開放的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等全方位支持。其中,青橙獎的獎金高達1000萬元。
劉湘雯告訴記者,達摩院自主研發出用於車載攝像頭的ISP處理器,路測性能達到業界領先水平;對外發布全球首個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臺」,模擬一次極端場景只需30秒,系統每日虛擬測試裡程可超過800萬公裡,大幅提升自動駕駛AI模型訓練效率,推動自動駕駛加速邁向L5階段。
技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體,達摩院這樣運作
2017年的雲棲大會開幕前一天,馬雲跟幾十位學術專家舉行小型聚會。當時的座上賓是一群世界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家,包括清華姚班創始人姚期智,寫出《計算思維》的哥倫比亞大學周以真,商湯科技的湯曉鷗等。與會專家慨嘆,那次嘗試淺嘗輒止,當時被王堅邀請回國的學術專家,大多都在後來的時間裡遭遇了一場殘酷的身份認同危機,象牙塔的大學學術研究很難商業化,但他們走出象牙塔,把頻道切換到商業公司,才發現氣質格格不入。
第二天,馬雲在雲棲大會現場高調宣布名為達摩院的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正式成立,並且計劃三年內為此投入1000億。
達摩院是如何運作的呢?
「科學家都是好奇心驅動、使命驅動的一群人。但達摩院是承接著集團使命的。我們要把大的目標和大家說清楚,讓大家做更有價值感的工作。」 劉湘雯說,達摩院開始只有3個實驗室,現在增至15個實驗室,包括語音實驗室、視覺實驗室、智能計算實驗室、自動駕駛實驗室、量子計算實驗室、XG實驗室等。但具體決定建立什麼實驗室,要先定方向,再找團隊,最後再看投多少錢,買設備和蓋實驗室。
「科學研究沒大家想像中那麼高端,一大半時間都是在準備素材、調試機器,實驗一下就做完了,接著開始數據分析和研究,再做下一個實驗。」 劉湘雯說,達摩院的大牛們,日常工作都很細微,最後大家看到的成果都是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跟大學偏重理論的基礎研究不同,達摩院的研究方向更偏重產業化,接近民生一點。以XG實驗室為例,之前的5G研究很多都是關於5G傳輸方面的技術,XG實驗室不止做5G通訊技術本身,更多是研究邊緣計算、轉悠網絡協議等,讓5G技術更好地來到來百姓身邊,產生價值。
作為阿里內部的技術基石,達摩院的發力方向最近幾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06年之前,阿里電商業務飛起,阿里的技術團隊基本圍繞網購業務服務。2007年之後,阿里技術有了一定積累,開始嘗試做長遠布局。「當時我們覺得,技術有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可能性,開始思考布局接下來幾年有爆發力的賽道。」 劉湘雯說,在這個背景下,2014年,達摩院的前身iDST 成立了。2017年達摩院成立後,更多的開始布局更深層次的基礎研究。
「每一項技術,不是壓在箱子裡,應該應用起來,讓大家看到它的價值。達摩院技術做出來的產品,我們都拿到內部去應用和實踐。例如機器語音翻譯方面,大家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算法和語料,沒有足夠的語料,很難做出好的機器翻譯,因為你語料越多,模型越好,翻譯效果越好。我們就跟B2B業務結合,那邊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語料,有阿拉伯語與英語,英語與法語,俄語與中文等各種的語料,有了這些,我們很快就做出了成品菜。」 劉湘雯說,這個產品做出來後,在阿里內部平臺有100多個團隊調用。
阿里內部經濟體更像是一個市場,好的產品在這裡不斷打磨、進化,最終成熟後推向市場。
「牛人總是喜歡跟牛人在一起,大牛科學家,不需要向外界證明他們的能力,來達摩院可能是想把更多研究項目看看能不能做成產品。校招生或研究員來到達摩院,是想跟更牛的人在一起,這樣可以成長更快,參與到有挑戰的項目中,也會是一種難忘的經歷。」據悉,目前達摩院內「高手如林」,擁有10多位IEEE FELLOW、30多位知名高校教授、超過一半的科學家擁有名校博士學歷,已成為阿里聚集科技人才和基礎技術研發的「技術基石」。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