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學習總結(二):關於B端產品的「解決方案」

2021-01-0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是關於B端產品「解決方案」的四點思考總結。是筆者19年上半年做中小學教育信息化SAAS項目和近期學習SAAS產品的總結之一,在此與大家交流。

全文共分四部分:

解決方案需要覆蓋完整業務線任何一個環節;找出更好的業務解決方案;從最小可用到方案的優化迭代如何去做;解決方案要因企業而異。

解決方案需要覆蓋完整業務線任何一個環節

B端產品的解決方案必須覆蓋整條業務線,這是筆者認為做B端產品的第一原則。

為什麼呢?給大家看一個反面教材。

筆者在18年底接手了現在負責的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產品,在接手前,這個做了近2年的產品幾乎沒有被學校所接受,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調研分析,筆者發現,關鍵問題出在了兩個方面:

產品將應該分離出來的獨立業務線,在做產品設計時,揉在了一起;每一條單獨的業務線,都沒有做完整。這兩個問題會導致教師試用產品過程中出現以下疑問:

「我到底可以用這個產品去做什麼呢「 」我在什麼時候用呢」「有一些功能我根本不需要啊」「我還需要些別的功能,你這裡沒有啊」這些疑問直接導致了教師的離開……

反思一下團隊在做產品時的犯的錯誤:沒有建立業務觀念,沒有圍繞學校現有的業務線來做產品。還要注意,企業的業務線往往有很多個任務環節組成,覆蓋完整的業務線代表要覆蓋每一個環節。

再舉個筆者負責產品的案例:

筆者所做的產品,曾嘗試將解決方案複製到學校「學生遊學」業務中。在與學校負責「遊學」業務的老師進行過一次訪談後。我基本確定了在遊學前、中、後三個階段中教師和學生的任務管理,產品已經基本覆蓋,在跟老師演示過產品在遊學各個階段如何使用產品之後,學校接受了試用。

情況發生在「遊學中」,因為學生遊學作品統計管理一個小環節的缺失,導致部分小組負責教師的抓狂,甚至「揚言」要棄用,筆者團隊的開發小哥們及時上線了相關功能,才平息了事態。

讓筆者不解的是,一位老師只負責7位學生,沒有統計管理功能為何讓老師如此抓狂?後來筆者了解到,教師遊學期間,由於肩負較多責任和事務,在每天都處於緊張狀態,這就不難理解了。

真是一個環節都不能少啊!!!

筆者近期讀了有贊CEO白鴉在有贊內部培訓的演講稿,白鴉提到:(直接上圖吧)

白鴉把這一條作為設計的第一點來講,看來也都是經歷過血與淚的深刻教訓啊!!!

找出更好的業務解決方案

B端的產品經理,需要懂業務,但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產品經理才能對業務有深刻的認識,尤其是業務比較複雜,還不是很成熟的行業。

但慶幸的是許多行業發展的時間已經足夠長,已經有很多人進行了思考和研究,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同的業務解決方案,能夠對企業帶來不同級別的效率提升,我們應該去努力找出對於用戶最有效的方案。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 了解目前用戶的線下解決方案

我們在做產品的初期,有一個或者多個種子用戶,不妨就先從他們開始,了解他們的完整解決方案。

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呢?有以下幾點思考: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也許在整體上該業務存在較大的問題,但是在某個環節,也許現有方案就是最好的;更好的解決方案是需要比較來講的,現有的方案就是比較的參考系。

2. 分析其他產品的解決方案

也就是我們產品人的競品分析啦,我們要注意的是,分析競品,不光要分析他們的解決方案。還要清楚其設計背後的用戶有什麼特點、用戶目標是什麼,才能知道如何正確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 查找、分析一些優秀的解決案例,研究成果,從中找到啟發

筆者做的備課業務時,不斷查閱過一些的資料後,總結出備課業務的解決方案,在這麼多年間經歷了以下的發展過程:

「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跨校集體備課——跨校集體備課+名師指導+二次備課」每個階段的解決方案都是為了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了解這些解決方案都可以給我們做產品帶來啟發。

從最小可用到做的更好

白鴉講要做「最小可用的全場景閉環」。

我的理解是,B端產品初期的MVP方案,必須滿足最小可用的全閉環,用戶才可能會使用,否則用戶就會很快離開了。

在MVP方案通過了用戶的驗證後,我們應該如何做業務線的迭代,把方案做的更好呢?

我的總結是,大致有兩個方面的思路:

1. 優化現有的業務方案各個環節中的問題

也就是現有的解決方案,去找出用戶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去做優化。

2. 找出業務線中的更多切面,去解決業務中的更多問題,其中有兩個維度

把業務線向前、向後延伸,去滿足用戶更多的需求;業務線的切面更密,更精細。OKR工作法中講:

企業的目標(O),分解關鍵結果(KR)給各部門部門的O,分解為KR給每個員工員工的O,可以分解為一個一個任務任務的執行,可以分解為關鍵動作藉助這種下沉分解的思維,找出對效率影響比較大的,更低維度的環節,來把解決方案做的更好。

解決方案要因企業而異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做B端產品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每個企業業務流程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一套標準的解決方案,很難適合所有的企業。這是B端產品與C端產品的一個重要區別。

首先企業存在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之分,而即使是體量相似的企業,也會由於地域、客戶、對業務的理解、員工能力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相同的業務,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差異。

以筆者所做的項目為例:

一線城市的學校、二三線城市的學校、四五六線城市的學校,由於教師整體水平、專家教師數量、教師工作負擔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學校在備課業務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

比如:一線城市的學校大都要求教師,以學校為單位,每周一次集體備課,而在四五線城市的學校,教師集體備課可能是每個學期開展四次,且是以學區為單位來開展。

我們在提供解決方案時就必須要做到,可自定義,可靈活配置。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銷售團隊或者客戶關係維護團隊,在了解用戶企業具體的情況後,需要去對產品做相應的配置和自定義,來讓每一個企業得到適合自己的服務。

而且,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獨一無二與標準的產品相比,前者用戶會更喜歡。

總結

關於B端產品的解決方案的四點思考

解決方案需要覆蓋完整業務線任何一個環節找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從最小可行方案到方案的優化迭代如何去做解決方案要可以做到因企業而異本文由 @布魯斯機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重新定義B端產品
    但是,b端產品核心價值更準確的講不是降本增效,而是滿足業務需求,降本增效只是業務需求的一部分。  因此,要理解B端產品的本質,需要從眾多業務領域中,抽象提煉出不同業務領域的最大需求共性,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才能更接近我們想要的答案。
  • B端產品中,Web端表單如何設計
    編輯導語:B端產品往往由於業務體量龐大,導致信息複雜,同時對業務的精確性的要求很高;服務於B端的業務,不能夠出信息錯誤,填錯一個信息,就會引發巨大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了大型B端業務中表單的設計方法,供小夥伴參考。
  • B端產品管理第一步:產品規劃
    最近考了個PMP,感覺PMP教學材料的撰寫思路,倒是對自己對產品的理解倒是有點幫助,因此,總結點B端產品經理的經驗。 一、市場調研 B端產品經理想找競品,會比C端找競品難上不少,B端的競品比較難在市場上兆競品、找大量行業文分析報告。 根據我的工作經歷,總結了一些身邊同事和我經常用的調研市場的方法。 前提:需要理清楚你要的到底是什麼,確定好想要什麼再行動。
  • 關於微信支付收銀端解決方案總結
    收銀端到底有哪些解決方案呢?和微信伺服器對接的網絡架構通常是怎麼樣的?  典型的微信支付接入的網絡拓撲圖如下:  其中,門店收銀臺和服務商後臺之間的自定義接口並不難,無非是門店端把微信支付接口中需要的信息都傳到服務商後臺,同時注意這個接口的安全性(可以參考微信支付的MD5加密方式保證安全性).  那麼門店收銀臺這一端服務商應該如何幫助商戶實現微信支付呢?我總結了一下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解決方案:
  • B端體驗設計中關於篩選的一點思考
    有些時候也許我們會將篩選和搜索的應用搞混,比較它們之間有些場景的應用是比較類似的,具體的可以查看之前發出的一篇文章「從用戶體驗角度重新認識搜索和篩選在產品中的作用」,仔細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裡僅從篩選角度聊聊其中的一些細節。一、什麼是篩選?
  • B端產品經理的通用工作流程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方法二:學習競爭對手,通過競爭對手可以很好地理解行業核心需求是什麼。因為B端的產品一定都是發展了若干年的產物,這個過程一定有已存在,或者尚且活著的產品。他們也是逐步學習業務並設計產品的,所以通過這些競品抓住了核心痛點,歸納普適性的需求,那麼產品整體的思路就不會跑偏。
  • B端產品|關於列表內信息項的排序方案設計
    在B端產品中,常用到列表展示信息,其中列表內條目的排序規則及實現方法需要產品經理去思考和定義。筆者思考總結了項目中的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排序的最終目標:與所有的產品設計思路一樣,我們要「以終為始」去思考問題。
  • 如何使用光纖收發器的AB端?光纖收發器的a與b怎麼放?
    光纖收發器的ab端是發射端(a端)和接收端(b端),單纖收發器兩端分別是A端與B端,這兩端的波長不同,發射端的波長比接收端的波長短,而雙纖收發器其實是不分AB端的,因為它兩端的波長是一致的,只是在連接時分TX(發射)端和RX(接收)端。那麼,光纖收發器a與b怎麼放?
  • 2020年,關於B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編輯導讀:B端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各大企業和巨頭紛紛入場,希望能挖掘出市場的最大價值。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梳理總結了自己在B端產品上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2020年是我來到創業公司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新業務、新市場、新產品。這一年忙忙碌碌,做項目、定產品,沒太多時間思考。
  • 如何定義B端產品的MVP(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上一篇文章《如何定義B端產品MVP(上)》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裡面,我們談到了定義MVP產品的前面三個步驟,確定產品定位,找到種子用戶,確定產品路線
  • B端產品設計的潛規則
    它與C端的用戶體驗有何不同?作為一名過去5年多主要從事B端IT產品的設計師,在這裡給大家講述一些我的想法。首先,B端產品通常有2種類型:1、企業內部產品(Internal Solutions) 企業內部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有一些獨特性 :1、你的工作(可能)永遠與你的作品集無緣
  • B端產品公開課 | 還不會「業務分析」的B端產品人,一定要看看這套...
    「懂業務不一定能做好B端產品,但是不懂業務一定做不好B端產品!「近日,在一個400+人的B端產品經理交流群裡,關於「B端是否需要懂業務」這個話題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而相對的,非經驗總結的定式化方法,就那麼幾種。B端產品經理,則更加注重定式化的方法。特別在各類需求的分析上,C端產品經理主要依賴經驗和「想」,B端產品經理則需要嚴謹的使用各類業務分析方法。是不是感覺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的思維和方法不太相容?所以,本文重點是,如何在B端產品的建設中,融入C端產品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或者說 ,C端產品的思維和方法,能為B端產品帶來什麼樣的借鑑價值。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標準化產品,顧名思義,就是一套產品解決方案適應於解決多個行業的客戶業務問題;而定製化產品則是由客戶主動提出的個性化訴求,只針對該客戶提供產品解決方案。因此,B端產品是否需要依靠數據驗證產品方向,可以通過判斷產品是標準化還是定製化類型來決定。1.
  • B端產品,如何做產品詳細方案設計?
    本文作者詳細的描述了,一個產品經理在做B端(後端)的詳細的方案設計時的思考以及工作的流程,enjoy~做B端的產品往往對外輸出產品的時候也是以接口的形式對外輸出。二、系統流程設計在和對方的接觸過程中,發現對方是一個支付公司,老闆的想法是在原有系統的支付渠道中加一條支付通道,加強系統的容災能力。原本系統是只有單渠道在允許,一旦上遊出現問題,那麼我們系統就無法完成支付,造成系統的癱瘓。1.
  • B端產品常用web列表設計模式總結
    從事B端產品互動設計工作的半年時間裡,筆者有幸接觸了面向開發和運維人員的B端業務類列表互動設計工作。為了方便後續在B端產品設計過程中可以更加高效且高質量的進行列表的互動設計,筆者結合自己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列表類型總結了web列表設計的常用基礎列表模式,以供大家參考。
  • 貝倉專注於品牌特賣,全力賦能B端電商個體用戶
    近年來,隨著時尚的更迭速度不斷加快,去庫存逐漸成為各大品牌商的剛需,這一需求在服裝行業尤為明顯。總結來說,品牌方對於清庫存的訴求主要有三點:1.快速清理,不影響產品流通,不再佔用企業資源 2.不影響自有價格 體系和品牌形象 3. 對毛利要求較低,但是要求較短的回款周期,快速獲得現金流。而傳統清庫存方式通常是通過企業內購、公開打折銷售、銷毀以及委託第三方庫存清理公司等方式,然而實際結果往往是「殺敵一千, 自損百八」,既無法消化大量庫存,還破壞品牌形象、降低品牌價值。
  • 「Google工作坊」後,對B端產品日常工作的思考
    本文是筆者參加了「Google女性開發者大會」之後,對B端產品的日常工作的思考。文章講述的內容包括:筆者對於B端產品需求搜集、B端產品需求提煉、B端產品工作心態等的思考。介紹一下Google工作坊作為一個漢子,上上周(4月21日)有幸參與了「Google女性開發者大會」,參與活動當然是學習知識啦(那位童鞋憋說話,順便看看小姐姐不行嘛→_→)。
  • To B產品體驗設計中,UI視覺真的不重要了嗎?
    編輯導語:To B產品更多的是用在工作中,所以在視覺設計方面來說,重視程度沒有To C產品的高,審美方面不是剛需;雖然很多時候是這樣子,但這就表示To B的UI視覺體驗不重要嗎?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To B中UI設計的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總結點A關於直線y=±x+m對稱點B坐標規律,讓該對稱點一目了然
    圖二同理可證:點A(a,b)關於直線y=x+2對稱點B(b-2,a+2);點A(a,b)關於直線y=x+3對稱點B(b-3,a+2);…點A(a,b)關於直線y=x+m對稱點B(b-m,a+m)。圖四同理可證:點A(a,b)關於直線y=-x+1對稱點B(-b+2,-a+2);點A(a,b)關於直線y=-x+2對稱點B(-b+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