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最近,我們公司的技術專家在調試中發現,MOSFET驅動電壓過高,會導致電路過載時,MOSFET中電流過大,於是把降低了驅動電壓到6.5V,之前我們都是在12V左右。這種做法感覺和您在文章裡第四部份似乎很相似,這樣做可行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41831.htm問題分析:
系統短路的時候,功率MOSFET相當於工作在放大的線性區,降低驅動電壓,可以降低跨導限制的最大電流,從而降低系統的短路電流,從短路保護的角度而言,確實有一定的效果。然後,降低驅動電壓,正常工作時候,RDSON會增大,系統效率會降低,MOSFET的溫度會升高,對於器件和系統的可靠性會產生問題。短路保護最好通過優化短路保護電路的設計、減小保護的延時來調節,不建議用降低驅動電壓方式來調節負載。
如果是CPU控制的系統,可以通過電流檢測,當系統電流大於某個設定的異常值後,動態的減小驅動電壓,從而減小短路電流的衝擊,這種方法是可行的。當系統的負載恢復到正常水平後,驅動電壓回到正常的電壓值,提高系統正常穩態工作的效率,額外的代價就是要增加一個動態調節驅動電壓的電路。
問題2:反覆看了回顧了一下文章《理解功率MOSFET的電流》,其中關於圖片中,可變電阻區,放大區(飽和區)的劃分有些不太理解。首先,圖中可變電阻區的電流ID與VDS成恆定線性關係,感覺Rdson應該是恆定且極小的吧。其次,在恆流區,ID被VGS限制,此時,VDS急劇升高,Rdson急速升高,此時的MOSFET從跨導的定義來說,由於ID不再增加,因此被定義為飽和區,但為什麼又叫做放大區呢?
問題分析:
(1)可變電阻區表明MOSFET在一定的VGS電壓下溝道已經完全導通,此時MOSFET的導通壓降VDS由流過的電流ID與導通電阻的乘積來確定。為什麼這個區被定義為可變電阻區呢?
功率MOSFET數據表中定義的導通電阻都有一定的條件,特別是VGS,當VGS不同時,溝道的飽和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的VGS對應的導通電阻並不相同。從漏極導通特性的曲線可以看到:在這個區域,不同的VGS的曲線密集地排在一起,當VGS變化的時候,電流保持不變,對應的VDS壓降(電流和導通電阻的乘積)也跟隨著變化,也就是導通電阻在變化,可變電阻區由此而得名。
在可變電阻區,不同的VGS的曲線密集地排在一起,VGS變化的時候,導通壓降變化非常小,這也進一步表明:溝道的飽和程度變化非常小,即便如此,由於導通電阻本身非常小,因此溝道的飽和程度變化產生溝道電阻變化,對於整個導通電阻的佔比的影響大,特別是VGS相差比較大的時候,對於導通電阻的影響非常明顯,如下圖所示。
(2)恆流區被稱為飽和區、線性區,當VGS一定的時候,溝道對應著一定的飽和程度,也對應著跨導限制的最大電流。恆流區也被稱為放大區,因為MOSFET也可以作為信號放大元件,可以工作在和三極體相類似的放大狀態,MOSFET的恆流區就相當於三極體的放大區。另外恆流區還可以稱為線性區,這些名稱只是定義的角度不同,叫法不同。
問題3:什麼是功率MOSFET的放大區,可否介紹一下?
問題回覆:
MOSFET線性工作區和三極體放大區工作原理一樣,如IB=1mA,電流放大倍數為100,IC=100mA。對於MOSFET,VTH=3V,VGS=4V,跨導為20,那麼ID=20A,這是穩定的放大區,LDO、信號放大器、功放和恆流源(早期汽車的雨刷、門窗等電機控制電路)等應用,使用MOSFET作為調整管,MOSFET就工作於穩定放大區。
開關電源等現代的高頻電力電子系統,MOSFET工作於開關狀態,相當於在截止區和導變電阻區(完全導通)快速的切換,但是,在切換過程必須跨越放大區,這樣電流、電壓有交錯,於是就產生了開關損耗,因此MOSFET在開關過程中,跨越放大區是產生開關損耗最根本原因。有些應用如熱插撥、負載開關等,通過人為地增加放大區時間來控制迴路浪湧電流,以後會專門介紹。
問題4:PWM晶片的供電電壓為5V,去驅動通用驅動電壓的功率MOSFET,有什麼問題?
問題分析:
檢查數據表中不同的VGS的導通電阻,發現對應的導通電阻變大,因此功率MOSFET的損耗將增加,溫度升高,同時系統的效率降低。極端情況下在低溫的時候,一些VTH偏上限的器件可能不能正常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