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16:11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向秋 編輯:覃心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裡的這一表述,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老年人口撫養比增加,社會養老保障資金收支壓力增大,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延長法定退休年齡。
我國的老年化趨勢在加速進行。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已達1.76億,佔世界同年齡組人口的23.0%,這一佔比已經高於我國總人口的世界佔比(18.2%)。我國勞動者受教育年限延長,工作年限減少,社會總體勞動力資源逐漸減少。因此,適時、適度並且漸進式地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成為必然。這次規劃建議強調「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更表明延遲退休勢在必行。
延遲退休政策涉及面廣,社會上存在著「延遲退休有多大必要性」「會不會只利好一部分人」「養老金是不是不夠了」「延遲退休會不會對就業產生『擠出效應』」「老金水平能不能持續提高」等爭議和質疑,各方觀點、意見尚不統一,因此不能急於求成,而需穩妥慎重,走好「漸進式」實施之路。
加強宣傳引導,贏取廣泛共識。延遲退休政策,對民眾影響的廣泛性和深遠性不言而喻,產生分歧和爭議實屬正常,應允許有爭議。新政策在實施上如果一步到位,操之過急,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要先把這項方案公布出去,適時實施,給人們一個心理的預期。同時,加強方案宣傳和政策引導,讓人們更加認清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逐漸統一思想,達成廣泛共識,使人們最終從心理上、行動上接受延遲退休新政。
聚焦主要擔憂,消除公眾顧慮。對於延遲退休,反對聲音的主要擔憂是會對就業帶來巨大衝擊。應該說,短期內、在改革轉型期,不排除個別單位、企業可能會產生一些就業擠壓,但是長期看,不會對就業市場產生顯著影響。就業崗位不是一些人退出就業市場而產生的,主要還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只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促進民生改善和就業問題解決,就能為實施延遲退休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增強人們對於新政的信心。
搞好先行試點,摸索總結經驗。從2015年3月1日起,處級女幹部、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性專業技術人員,已開始實行60歲退休的新政策。可理解為這是對延遲退休的先行探路和試點,通過這塊「實驗田」來了解公眾的反應,摸索總結經驗,檢驗延遲退休總體方案的操作性、可行性。也不排除下步還會有一些先行試點。通過種好改革「試驗田」,會使延遲退休方案更加周全合理和切實可行。
「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特色特點體現在「漸進」上,以時間換空間,是系統、穩妥、有效地解決問題之道,必然會推動這項重大改革走向成功。(向秋)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為廣西新聞網的文章均系廣西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廣西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