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電子商務物流大會暨2019中國同城即時物流行業峰會在杭州舉行。菜鳥、點我達、美團配送、達達-京東到家、閃送等行業代表企業參加了本次峰會。
同城即時物流分會成立一周年以來,行業正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峰會上,與會代表共同探討了這個萬億級市場的未來潛力和所需應對的挑戰。
大會現場,分會副會長企業——點我達CMO楊璐以「即時物流的場景化應用與創新」為主題做了精彩分享,並展示了點我達在這一方面的實踐和探索。
數據資產和智能管控能力賦能多場景
楊璐認為,即時物流經歷了三個主要場景的發展:即時物流起源於外賣,在到家零售中開花,在快遞末端進行探索,它有無處不在的業態生長環境。
她提到,目前即時物流在外賣場景運營已經逐步精細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用「系統管人」取代傳統「人管人」,能夠高效、公平、低成本、即時、精細化地管理配送員。據楊璐介紹,點我達用近1000名員工管控了全國數百萬騎手。
二是「智能派單」取代「人工搶單」形式。楊璐說,點我達是國內最早實現智能派單的平臺,2015年全面採用系統自動派單,並已經經歷4次演化。
外賣市場的增速在逐步放緩,即時物流需要開拓更多的場景應用,以提高行業天花板。但平臺在外賣配送場景所積累的能力能夠外延到其他場景中。「點我達的大數據就是數位化資產,這裡有非常多的業務數據、供給側運力畫像數據、商戶的需求數據等,以及智能管控等能力,如人臉識別驗證身份,語音識別監督話術,IOT裝備監測定位地址、防刷單等技術,在新零售爆發下,都能夠遷移到這個場景中。
服務到家零售線上線下融合
楊璐認為,新零售的出現,既體現出電商巨頭的焦慮,也表明當前的零售終端急需完成改造。商業體系發生顛覆性變化,從原來的「人找貨」變成了「貨找人」。在這個體系中,大數據預測、分布式前置倉和即時物流三者缺一不可。
大數據預測解決「貨找人」的問題,不同的商品放在不同形態的前置倉裡,而即時物流則解決最後的交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時物流不再是商業交易的延伸,而成為貨的組成部分,提升消費體驗,甚至能夠創建新的消費場景。「這意味著體驗本身也有對等的價格概念,可以直接將服務體驗等同於用戶為此付費的客單價。」楊璐解釋。
楊璐認為,雖然目前新零售市場的訂單規模和外賣市場差距還很遠,但是在所有零售巨頭瘋狂搶奪流量的過程中,其大規模爆發指日可待。她同時指出,在這個爆發增長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亂象。「比如一些小的、區域性的零售個體不知道如何來運營自己的物流體系,不同業態的零售個體有不同的配送需求,因此這需要專業化的、定製化的配送解決方案。」
楊璐認為,這恰恰是點我達的一個機會。點我達從2016年開始布局全場景、全品類配送,在多場景騎手能力培訓、智能調度技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夠賦能不同的零售商家,解決其到家配送的問題。
即時性基因改造快遞末端
此外,楊璐提到了另一個可以被即時物流改造的市場——快遞末端攬派市場。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推算,2018年,快遞攬派兩端的訂單規模則為1014億單左右,為當前外賣市場的10倍。
但和即時物流誕生之初就自帶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基因不同,國內快遞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其末端的數位化線上化程度不足。服務管控難度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且目前,快遞末端在訂單波峰波谷時,現有運力難以應對,且攬派兩端成本佔整條鏈路成本接近60%,一直高居不下。
楊璐介紹,點我達和菜鳥網絡2016年開始合作同城包裹配送服務。在2018年獲得菜鳥融資後,雙方的合作進一步加強。「點我達採用的眾包模式擁有彈性運力網絡,能夠應對快遞末端訂單諸如雙11、618大促等訂單波峰,並低價履約。而且我們是技術直管人,通過智能監管、培訓有利於服務標準化提升,最終賦能快遞末端行業。」
據悉,點我達的運力復用能力一直領先於行業,其核心是針對不同業務場景,從全鏈路對於騎手服務能力的標準化,並形成騎手畫像,同時基於業務準入策略、訂單情況和騎手接單意願等維度,進行場景化、分時段派單,最終達到提升運力轉化率,擴大運力池的目的。
楊璐表示,目前,點我達吸納了來自各行各業的藍領,通過培訓和引導,使得整體運力體系達到了穩定的狀態,同時又兼具了彈性。「未來的運力供給側端也會發生變化。共享經濟下,越來越多人成為自由職業者,賣時間的現象會變得更普遍。一線城市的騎手平均工資在7000-8000元左右,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會利用碎片化時間,去提高收入,而跑單也是一種選擇。」
最後,楊璐在分享中總結了即時物流的發展趨勢,她認為即時物流在不斷創造商業增值空間,其變化一定是帶來多元化的場景,以及市場下沉。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