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發明後的銷量一直只是緩慢增長,但一個叫Hayman Lippma的人深思之後在頂端加了一塊橡皮,結果銷量開始飛速上升。
美國某日報對此感慨:「知識是鉛筆,而理解就是它頂端上加的那塊橡皮。
麻省理工有三位學生,看到每年有上億支鉛筆頭或斷鉛筆被丟棄,深感浪費。
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在鉛筆頂端加一個可降解的膠囊,裡面放入各種植物的種子。
這樣在鉛筆快用盡,
或者發生斷筆的情況下,
就可以直接將鉛筆帶膠囊那一端
插入土壤裡。
「奇蹟」就此發生,
廢棄的鉛筆有了新的生命,
而且用不了多久,
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現在這支可種植的鉛筆賣到了全球60個國家,每個月售出45萬支,收入超過1800萬。
一個克羅埃西亞姑娘Mateja Kuhar,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奶奶將剩下的,咖啡渣和茶葉渣餵養植物,讓她受到了極大的啟發。
用茶葉渣、咖啡渣和凋謝的花瓣作原材料,
將這三種原材料壓縮塑形後替代鉛筆使用的木材。
一家咖啡店每月產生的30kg咖啡渣,
就可以製成3000支鉛筆!
鉛筆的頂端同樣加入了植物的種子。
這樣的一支鉛筆可以百分之百綠色使用。
為此Mateja Kuhar榮獲世界最大型設計比賽A'Design Award的大獎。
鉛筆現在給人的印象也不是僅僅是一根小木棍,寫下是黑黑的痕跡。
鉛筆現在是各種各樣的外包裝,有彩色的,有卡通的,有金屬的,有塑料的,有自動的。
鉛筆的筆芯也是粗細不一,顏色不同,適用不同的應用。
諸葛亮不是神機妙算借來的東風,那是氣候知識。
牛頓謙虛地說,他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支小小的鉛筆,讓我們看到:知識是工具,知識是方法,知識是改善,知識是創新。
前有陳了昂摔琴,後有茅臺摔瓶,職場叢林如何「摔」出自己的流量
點讚也是一種鼓勵!留言也是一種交流!謝謝!
免責聲明: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