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被侵害了?別怕,可通過三種途徑維權|弄懂《民法典》

2021-01-05 中盛商務

身處網絡時代,信息傳遞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個人信息更容易被獲取,增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成為大家的共識。面對被「曬」的隱私,誰來維護我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安全感?

【案例】

近日,成都一名新冠肺炎女性患者個人信息被洩露,遭到了大量網絡暴力。12月7日,成都郫都區報告兩起本土確診病例,患者為一對夫妻。次日,他們的孫女趙女士也被確診患上新冠肺炎。不久之後,一份「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在網上流傳開來,上面寫有大量趙女士的私人信息,從姓名、身份證號到精確至門牌號的家庭住址,通通被曝光。

12月7日,散布洩露信息的男子王某被抓獲,被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解讀】

明年起正式實施的《民法典》中,第六章針對自然人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作出具體法律規定。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第一千零三十八條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信息處理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篡改、丟失;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篡改、丟失的,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告知自然人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上海方旭律師事務所陸智潛律師認為,案例中男子王某將包含趙女士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的私人信息發布在網上,嚴重侵犯了趙女士的個人隱私;可能侵犯了趙女士的名譽權、肖像權。

若王某在提供以上隱私的同時,還捏造歪曲事實,或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趙女士名譽的,則將侵犯趙女士的名譽權。若王某在提供以上隱私的同時,還曝光了趙女士的照片,則侵犯了趙女士的肖像權。

當遇到個人信息被洩露的情況,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上海方旭律師事務所陸智潛律師指出,受害人可以通過民事、行政和刑事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民事途徑

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侵害者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和九百九十五條規定,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2)行政途徑

受害人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對侵害者處以拘留或罰款的行政處罰。

(3)刑事途徑

因侵害人違法洩露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受害人應立即前往公安機關報案,要求公安機關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劃重點】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構建數字時代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的民法基礎
    (二)「個人信息」定義——沿襲與進階本次《民法典》第1034條對於個人信息的定義,沿襲了《網絡安全法》對於「個人信息」定義的「識別」標準,對於單獨或者結合其他信息可識別特定自然人的信息,都將納入「個人信息」的範圍。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例如,天氣變化、潮汐情況、地質演變等物理信息;再如,通過採取匿名化技術處理後無法識別特定的自然人且不能復原的信息,如抽樣調查統計數據中僅僅顯示被調查的人數、地域分布、年齡、男女比例等信息,這些信息無法識別出具體的被調查的人是誰,也不屬於個人信息。《民法典》第1034條第2款將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區分兩類,即單獨識別與間接識別。
  • 民法典如何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
    民法典如何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律師信箱)陳律師:我經常被陌生電話騷擾,有些電話還精準地知道我的住址、工作單位和購買記錄等個人信息。請問《民法典》對此有什麼規定?深圳讀者 李 格李格讀者:您好。關於您提出的個人信息和隱私被侵害的問題,以下是相關解答。近年來,隱私和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頻出,個人的權益難以獲得保護。為此,《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涉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自然人在隱私和個人信息上應該享有的權益。■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程嘯:我國《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創新與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對個人信息的界定、對個人信息與隱私權的關係以及個人信息權益內容等基本規則與制度的規定,也為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的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的依循。 為了更好地理解與適用《民法典》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筆者在本文中擬就我國《民法典》在個人信息保護上的創新與發展之處加以論述。
  • 【雜誌微閱讀】《民法典》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相關規定給銀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標誌著我國民事權利保護進入法典時代。此次《民法典》保留了《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的內容,並多達11次提及「隱私權」或「隱私」,可謂濃墨重彩。
  • 一典一點看|物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保護自己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包羅萬象,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中國建設報特推出「一典一點看」專欄,帶您了解民法典中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相關的知識點。
  • 民法典如何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律師信箱)
    關於您提出的個人信息和隱私被侵害的問題,以下是相關解答。近年來,隱私和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頻出,個人的權益難以獲得保護。為此,《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涉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自然人在隱私和個人信息上應該享有的權益。
  • 顧雷:數字經濟時代《民法典》對於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策劃人手記  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今年5月已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對各主體的民商事活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具有裡程碑意義。其中,在涉及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特別是在當前數字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民法典》也作出了相關調整。
  • 《民法典》正式實施,企業濫用個人信息將被嚴格約束
    該負責人希望,針對拖欠物業費的情況,如果物業企業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問題,希望法院簡化審理程序,能夠速戰速決。「而物業企業由此產生的律師費該由誰承擔?我認為也應該由拖欠物業費的一方承擔。否則,物業公司的成本也將大大增加。」
  • 「網絡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1 什麼是個人信息?由於個人信息是可識別到個人的信息,必然與隱私難分彼此,在單獨識別(直接識別)的情形尤其如此。對於這個問題,學說與實踐均無法迴避。《民法典》第1034第3款也規定:「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由此產生個人信息能否獨立成為權利的爭論。
  • 個人信息安全漏洞怎麼堵?由《民法典》出臺看公民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
    第三,獲取個人信息時可能會採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但法官對相應的科技了解不深。這也很考驗律師的水平。現在,我國個人信息濫用現象比較嚴重,但維權成本較高,難度較大。翁冠星在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都存在個人信息被濫用的情況。我想請潘律師從比較法的角度來介紹一下,國外對於這樣的現象,如何通過立法和司法方式進行權益保護?
  • 《民法典》正式實施 企業濫用個人信息將被嚴格約束
    該負責人希望,針對拖欠物業費的情況,如果物業企業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問題,希望法院簡化審理程序,能夠速戰速決。「而物業企業由此產生的律師費該由誰承擔?我認為也應該由拖欠物業費的一方承擔。否則,物業公司的成本也將大大增加。」
  • 《民法典》數據問題評析
    因此,我們認為,《民法典》的定義並不意味著與兩高司法解釋和《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規定衝突,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信息仍然應當包括在個人信息範圍之內,《個人信息安全規範》附錄A中關於個人信息從信息到個人和從個人到信息的判定途徑,仍然具有實務指導意義。
  • 最高法制定民法典人格權編司法解釋: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等案由
    民法典實施在即,涉人格權糾紛司法解釋增加了包括個人信息保護等11件民事案件案由。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最高法院副院長賀小榮介紹,該院針對人身損害賠償等有關人格權糾紛的司法解釋作出修改,增加了聲音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等民事案件案由。
  • 【法學研究】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的三種請求權進路
    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在大數據加持的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的保護已經成為保護自然人人格尊嚴的世界性課題。法與時轉則治。在全球範圍內的個人信息保護浪潮風起雲湧之際,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首次從法典的高度,表達了我國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鮮明立場,並充分藉助其科學體系和規範,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請求權進路,較為嚴密地編織了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之網。
  • 民法典編纂專家程嘯接受南都專訪談個人信息保護:
    因此,在人格權編草案中,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是兩個不同的人格權益,它們既存在密切的聯繫,又是分別獨立的,不能相互替代。民法典人格權編關於隱私權的規定很清楚,即未經隱私權人的明確同意,收集、處理他人私密信息的行為屬於侵害他人隱私權;同時,在個人信息保護部分,人格權編又規定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也適用隱私權保護的有關規定。這樣就很好地協調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關係。
  • 別怕,民法典為你撐腰
    因為有了民法典,老闆不僅要把攝像頭拆下來,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因為侵犯了隱私權。今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民法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複雜的一部法律。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
  • 民法典 | 49大亮點一覽
    《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通過實施,本次《民法典》總則編部分未有較大改動,僅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1.胎兒享有繼承權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 【民法典普法】《民法典》對勞動維權的9個方面影響
    個方面影響語音聽民法典普法《民法典》對勞動維權的9個方面影響民法典:老百姓關注它,只有一個理由,因為每一頁裡面的每一個字,都以「你」為中心設計,為「你」而書寫。今天,我們從勞動者權益保護的角度看看《民法典》的出臺對勞動者的維權會帶來哪些影響?一、正確認識民法與勞動法的關係本次審議的《民法典》包括了總則和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六個分編,涵蓋了調整日常民事法律關係的各個方面。而廣義的勞動法不僅包括《勞動法》,還有《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配套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