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漫步四川成都七中校園,樹木吐新綠,百花競爭豔。一間小會議室裡,20多名學生代表,天真活潑的臉,也如這春天的校園般明媚、燦爛。每周一次的「校長約你面對面」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學校的羽毛球場、網球場多建幾個就好了。」這次同學們向校長易國棟提得最多的,是希望學校進一步增加、完善文體活動設施和場地,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能盡情釋放少年的天性,緩解壓力、增強體質。高一年級的一名男生直言,不希望做學習的機器,期盼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青蔥年華靚起來。
「在學校,好的環境本身就是一位有益的老師。」易國棟說,近年來,學校通過優化育人環境、繁榮校園文化、創建文明校園來提升師生的文明素質,培育與時俱進的創新型人才。
「剛走進校園,我便愛上了這個地方。紅磚砌成的教學樓,質樸之外帶了幾分古典的韻味。綠茵場,紅跑道,緊挨著幽靜的木質長廊……七中,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這是畢業學生高藝珂對七中校園環境的切身感受。近年來,成都七中圍繞綠色、生態、宜人的目標,打造和提升校園環境。綠化面積已超過2萬平方米,綠化率達38%。
重視文化養校,加強價值引領,是成都七中精神文明建設的又一大亮點。
古樸的七中林蔭校園,現代的七中高新校園,無不充滿文化氣息。辦公樓前的教務活動櫥窗新穎別致;教學樓及藝術樓前「我們都是七中人」的標牌引人注目;教室藝術走廊、校園文化牆、寢室文化窗,構成了一道道亮麗風景。一處處獨具匠心的文化符號,對陶冶學生情操、美化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智慧,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記者眼前一本設計精美的朝花文學社社刊《朝花》,由冰心題字,已有30多年歷史,如今已經辦到第150期。目前的「掌門人」是高三(1)班的張聖瓓。這位小女生談起這本雜誌,一臉興奮和自豪:「同學們自己寫作,自己排版,自己跑印刷廠。《朝花》刊登的詩歌、散文、小說、雜文等,深受大家喜愛。」學校還運用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學生電視臺、《成都七中報》、《心理報》、《團情》等校園刊物、電子屏幕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弘揚社會正能量。
成都七中是全國學生組織最為健全的中學之一,有校團委、學生會、社聯、科協、少先隊、住管會六大學生組織,常年開設50餘個學生社團,形成了志願者活動月、「我愛成都·我愛七中」學生節、社團文化節、藝術節、科技活動月、排球活動月等系列特色活動。學生會主席秦傑聖說:「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培養了我們的擔當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為什麼學習,因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句從魯迅名言演變過來的話,如今在成都七中廣為流傳。
成都七中校團委副書記劉維佳介紹說,把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融為一體,已經成為同學們的自發行動。校團委、少先隊專門成立了林蔭志願者協會、軟慈善、小小義工團三個組織,負責學校志願者活動的開展。關愛地中海貧血患兒、敬老愛老、街頭宣傳無償獻血、關愛留守兒童、走進武侯區殘聯、共享單車護衛行動等等,同學們總是爭先恐後地參與。
「在校園文明創建中,越來越多的同學學會了對他人的真誠與關愛。」易國棟說,「建設文明校園,創造最適宜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我們一直在路上。」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9日 09 版)(責編:王仁宏、曹昆)
圖解:一張"教育成績單」 看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詳細】
「雙一流」建設名單落地: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這次「雙一流」高校遴選採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是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不是確定「雙一流」身份。「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