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5名兒童水庫遊泳溺水死亡;同天,硯山縣也發生一起2名兒童壩塘遊泳溺水死亡事件。
2020年4月27日,山東省昌邑市都昌街道附近引黃濟青橋頭處,一名10歲左右的孩子意外落水身亡。
2020年6月13日,安徽省利辛縣6名少年一起到水塘遊泳,其中2名失足進入深水區,不幸溺亡。
……
近年來,關於兒童溺水的新聞報導層出不窮,令人心痛。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45萬人死於溺水,其中50%以上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在我國,溺水是15歲以下兒童意外傷害的首位死因, 溺水死亡率為 6/10 萬 ~ 8/10 萬 , 約佔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的 44%,我國每年有近 5 萬名 0~14 歲兒童死於意外傷害,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兒童高達 2 萬名。
兒童溺水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溺水不到 4 分鐘就會使孩子死亡或大腦受損,每個兒童生命的逝去都給家庭帶來無盡的悲痛,因此,我們有必要認識溺水,掌握相應的急救知識。
一、什麼是溺水?
溺水是指淹沒或浸沒於水中,導致原發性呼吸損害的過程。
兒童溺水後由於大量的水進入呼吸道, 會導致呼吸道嚴重堵塞,引起肺部氣體交換障礙,從而引起窒息;另外,大量的水進入喉部刺激喉部痙攣而導致低氧血症,引發心臟停搏;最終導致死亡。
兒童溺水後的表現,與溺水時間的長短、吸入水量的多少、器官損傷程度等有關,未造成窒息和心臟驟停的溺水,可能會引起頭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樣痰等表現,跳水、潛水時發生溺水者,可能會伴有頭部或頸椎的損傷。溺水後應及時至醫院就診處理。
嚴重溺水者會出現窒息、心跳驟停,表現為意識喪失、呼吸消失、大動脈搏動消失、瞳孔散大,需要立即就地搶救。
溺水作為一種常見的兒童意外傷害,具有一定的特點。
二、兒童溺水流行病學特點
我們已經知道,溺水是導致我國0~14歲兒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各地報導的兒童溺水死亡率不均等,報導較多的是江南地區,另外,在性別、年齡、地點等方面,溺水也有其特點性。
1.性別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兒童溺水的發生率、死亡率均表現為男孩高於女孩。
在我國0~14歲的兒童中,男孩溺死為女孩的1.63倍。
這一現象可能與男孩、女孩的興趣差別、習慣差異、家長及老師對男孩和女孩的教育、保護形式不同所致,因此,男孩應該是防止溺水發生的主要對象。
2.年齡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其身體發育情況與活動範圍不同,兒童發育水平、年齡與兒童溺水的發生密切相關。
全球範圍內0~4歲男童的溺水死亡率最高,其次為青少年。
我國有學者報導,認為溺水死亡主要發生在5~19歲年齡組,佔溺水死亡總數的85.9%。
3.地點
兒童溺水地點,不同國家不同年齡段之間存在差別。
在美國,78%的溺水事件發生於家中,其中小於 1 歲嬰兒溺水事件主要發生於浴缸,1~4 歲兒童溺水事件主要發生在遊泳池。
發展中國家兒童溺水大多發生於開放性水域,如池塘、河流、水壩和水井等。
在我們中國,兒童溺水地點多有以下特點:
1~4 歲兒童溺水事件主要發生在室內臉盆、水缸;5~9 歲主要發生在水渠、池塘和水庫;10歲以上主要發生於池塘、湖泊和江河。
相比較於大人,為什麼兒童更容易發生溺水呢?
三、兒童比大人更容易發生溺水,是因為這幾個危險因素
因為兒童發育特點及行為習慣、對危險的認知能力等,兒童溺水具有以下幾個危險因素:
1.兒童缺乏安全玩水意識和高危行為
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兒童沒有經過系統的遊泳學習、訓練與培訓,多是通過自行學習和玩水學會遊泳,可能存在遊泳姿勢不正確,不知如何辨別遊泳區域是否安全,不知曉遊泳發生意外時的處理和自救,而導致缺乏安全玩水意識。
兒童常見的溺水高危行為有空腹或飽腹遊泳、獨自遊泳、在江河湖泊內遊泳、惡劣天氣下水遊泳等。
2.遊泳能力低下
兒童尚在生長發育中,遊泳能力低下,這是是造成兒童溺水的又一危險因素。
兒童溺水地點多為靠近生活區域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域,這部分兒童多缺乏遊泳技能,提高個人遊泳能力對於預防溺水事件的發生還是很重要的。
3.缺少看護
對於0~14歲的兒童來說,科學的看護和管教能有效的約束其危險行為。
如果家長對兒童疏於看護,未進行相關的安全教育,也是溺水的危險因素之一。
4.開放水域或遊泳池缺少柵欄和警示牌
溺水事件發生的地點多靠近生活區域,兒童又具有一定的行為能力和天然的親水性,容易自行進入危險區域玩水。
5.不使用浮生設備
遊泳時使用浮生設備(如救生圈、 救生衣、 遊泳背心等) ,能有效的預防溺水,降低約50%的溺水風險。
兒童玩水時一般不喜歡或沒有條件使用浮生設備,增加了溺水的危險。
6.疾病因素
患有某種疾病也是兒童發生溺亡的危險因素,癲癇、自閉症等兒童在遊泳時發生溺水的風險大於普通兒童。
因為以上原因,兒童比大人更容易發生溺水,我們應該掌握溺水搶救技能,一旦發現兒童溺水,立即進行搶救。
四、發現兒童溺水時,4個步驟立即搶救,分秒必爭奪生機
兒童溺水後,如果搶救不及時,4~6分鐘就可能發生死亡。據研究,溺水6~9分鐘死亡率達65%,大於25分鐘死亡率幾乎為百分之百或者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在溺水1~2分鐘內正確施救,成功率可達100%,時間越長,搶救成功率越低。
因此,溺水的搶救必須分秒必爭。
如果發現兒童溺水,應立刻觀察地形,最好多人合作,採取合適的方法將孩子救上岸,保證施救者和溺水孩子雙方的安全。
將溺水兒童救上岸後,要將其置於安全的平地,立即評估,對於神志清楚、損傷較輕的兒童應保證其呼吸道通暢、披蓋衣物保證體溫的同時將其送往最近的醫院進行診治。
對於意識喪失、損傷嚴重的兒童,應立刻就地進行搶救:
1.評估溺水兒童意識、呼吸、大動脈搏動
如果現場安全,立即將孩子置於地面,判斷兒童是否發生呼吸心跳驟停:
搶救者輕拍兒童雙肩大聲呼喊(若是嬰兒,要拍擊足底),確定孩子意識喪失後
↓
松解衣褲,暴露胸腹部
↓
觸摸頸動脈有無搏動(脖子粗短的兒童可判斷股動脈,嬰兒可判斷肱動脈或股動脈)
↓
同時快速判斷患兒呼吸
↓
沒有呼吸或僅僅是喘息
↓
有人目擊時,請其他人呼叫120;
無人目擊時,先給予2分鐘的心肺復甦,進行呼救,然後立刻繼續心肺復甦
注意:
判斷呼吸和大動脈搏動時間不超過10s。頸動脈搏動觸摸方法:搶救者食指和中指觸及患兒氣管正中部(相當於喉結部位)旁開兩指,至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處。肱動脈搏動觸摸方法:肘橫紋內1/3處,以食指與中指觸摸為宜;股動脈搏動觸摸方法:腹股溝中點位置,以食指與中指觸摸搏動最明顯處若孩子沒有正常呼吸,有脈搏,先給予人工呼吸,之後脈搏仍≤60次/分,應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2.開放氣道,清理口腔異物,行人工呼吸
搶救者雙手放於兒童面頰兩側,兩拇指壓住下頜,打開口腔
↓
觀察口腔有無異物
(有異物:將雙手稍向上放於兒童頭部兩側,將其頭輕輕轉向自己一側,約45度,左手輔助開口,右手食指掏出異物,清理口腔,將頭復位)
↓
打開氣道:沒有頸椎損傷時使用仰頭抬頜法,疑有頸椎損傷者採用雙手託下頜法
↓
進行人工呼吸:託頜、扒唇、捏鼻、口對口吹氣(特殊情況時可以口對鼻),送氣時間持續1秒以上,連續2次
↓
吹氣同時,眼角觀察兒童胸廓有無起伏,有起伏說明吹氣成功;吹完氣後,用腮貼近兒童鼻部有無氣流溢出,有溢出為宜。
注意:
仰頭抬頜法:急救者一手小魚際向後按住患兒前額使頭後仰,另一手示指和中指向上託患兒的下頜骨頦部使下頜尖、耳垂連線與水平面垂直。雙手託下頜法:雙手同時託起患兒兩側下頜角,使下顎骨向前,頭向後仰。做人工呼吸時可選擇屏障,可以選擇專業呼吸膜時、自己的一次性口罩、衣服、圍巾、手絹等透氣乾淨的東西均可(不可使用面巾紙)。3.胸外心臟按壓
搶救者跪於兒童一側,選擇按壓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
↓
採用正確按壓手法心臟按壓:雙臂伸直,保持肩、肘、腕在同一水平,藉助身體重力垂直按壓
8歲以上兒童雙手按壓;
1~8歲兒童單手按壓;
1歲以內嬰幼兒2根手指按壓或雙手拇指按壓
↓
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1/3,大約5cm(1歲以內嬰兒大約大約4cm)
↓
按壓頻率:100~120次/分。
↓
按壓與放鬆比例為1:1
注意:
每次按壓後讓胸廓完全回彈,按壓間歇應避免手依靠在孩子胸壁上。按壓部位定位手法:①雙乳連線與胸骨交界處(兒童常選此法)② 一手沿肋緣上移至胸骨切跡上兩橫指(較大女孩可使用此法)。搶救時儘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對於因操作流程銜接或操作者更替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按壓中斷時間應控制在10s以內。不同年齡段兒童按壓手法:①8歲以上兒童:搶救者一手掌根部放於按壓部位,另一手平行重疊於此手背上,十指相扣,五指翹起,雙臂伸直,保持肩、肘、腕在同一水平,藉助身體重力垂直按壓。②1~8歲兒童:可用單手按壓,即一手固定患兒頭部,另一手根部放於按壓部位。③1歲以內嬰幼兒:單人搶救時將2根手指放在嬰兒胸部按壓位置;雙人搶救時雙手掌及四手指託住兩側背部,將雙手拇指環繞放在按壓部位(2人搶救不用反覆更換人工呼吸與心臟按壓)。4.注意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比例,每搶救5個循環評估搶救是否成功
進行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操作的比例為30:2(30次胸外按壓,2次人工呼吸為1個循環周期,如果兩人搶救則為15:2)
↓
操作5個循環後判斷頸動脈搏動和呼吸是否恢復,判斷時間不超過10s
↓
搶救成功:幫助兒童取舒適臥位,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時誤吸嘔吐物引起窒息,送醫診治;
搶救不成功:繼續進行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操作,直到急救車和醫務人員到達現場。
注意:
心肺復甦有效指徵:溺水兒童面色由蒼白或青紫轉紅潤;脈搏、呼吸恢復;瞳孔由大變小;眼球活動,手指抽搐,開始呻吟,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溺水兒童多數出現不同程度的寒戰,應注意保暖。無論是溺水還是嗆水都無需採取任何形式的控水,因為控水只會增加溺水者的窒息風險。
四、溺水重在預防
兒童的意外死亡對家庭的打擊是無法估量的,意外的發生是突然的,但意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加強預防兒童意外的發生尤為重要。
研究表明,通過加強對兒童的看護、增強兒童遊泳技能、提高公共玩水安全意識和涉水設施管理等措施,可避免約85.00%溺水意外事件的發生。
1.加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防範的意識
要從小對孩子加強安全教育,尤其寒暑假期間兒童放假在家,家長忙於工作無法看護時,應反覆教育孩子做到「四不」:
不能在無家長陪伴時私自下水遊泳;不能擅自與小夥伴及其他人員結伴遊泳;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江河湖泊等水域遊泳;遇到同伴溺水時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尋求成人幫助。2.遊泳前做好充分準備
應選擇安檢合格、有專業救護人員的遊泳場所遊泳,遊泳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以避免抽筋等意外情況的發生,如避免空腹或飽腹狀態下遊泳和嬉水,乘坐船隻時,應穿戴救生衣等防護裝備或用具,戴醒目的遊泳帽,配備救生圈或救生衣等。
3.重視未成年人監護
幼童必須由成年人看護,看護人要與兒童保持距離,專心看護,不能將幼童單獨留在衛生間、浴室、澡盆中旁。
6.普及全民急救知識
社區、學校等應加強溺水及急救知識培訓:
遊泳或嬉水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應儘快返回上岸。出現同伴溺水情況,避免盲目下水施救,應分別撥打救援電話、積極呼救周圍人員共同施救。通過各種途徑、多種方法,大力開展急救知識和基本搶救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急救常識。7.保障水域安全
應定期對村落、學校周圍等水域環境進行檢查,及時消除危險因素,如
在居民生活區附近的開放性水體邊上安裝柵欄和警示牌糞池及地下水加蓋江河及水庫設立警告牌避免兒童接近這些危險水體。
8.呼籲政策支持
政策是強有力的幹預手段。兒童溺水事件高危因素的幹預措施實施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例如將遊泳課程納入義務教育、危險區域安裝柵欄、兒童遊泳時必須穿戴浮生衣等,對已經明確有效的預防措施要進行立法或推廣,以降低兒童溺水事件的發生風險。
兒童溺水已經成為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加強宣傳和教育,相關部門加大預防溺水措施的投入,為兒童創造安全的成長環境,提升公眾安全玩水知識與技能,有效地減少兒童溺水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