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1世紀經濟報報導,6月17上午,四川信託川信大廈門口停著一排警車,原來是一些投資者正在維權。
具體原因是四川信託TOT產品發生了逾期未償還,涉及到期產品規模129.9億元,有大部分可能會延期。根據銀保監會調查,該產品項目資金存在大量的股東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經過協商,四川信託準備出售川信大廈和轉讓宏信證券的股權來給投資者償兌。
說起信託產品,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也是理財產品的一種,只不過入門門檻較高,需要100萬起。我們普通人比較熟悉的應該是銀行理財,門檻比較低,但是看過我們前天轉載的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以前保本的銀行理財現在虧錢了。
其實不只是銀行理財,支付寶裡的理財產品同樣也虧錢了,前幾天一直有朋友私信我,問怎麼理財產品怎麼虧錢了,後面該怎麼辦?
四川信託TOT產品逾期和銀行理財產品虧本多多少少和疫情的衝擊有關係,年初至今很多企業經營不善,紛紛倒閉,另外近一個月市場利率反彈,導致債市由牛轉熊,債券基金連續多天淨值下跌,那些投資了債券的理財產品自然也躲不過虧錢的下場。
既然是意料之中,那麼為什麼這麼多投資者這麼義憤填膺,甚至不少投資者集中投訴平安銀行和招銀理財。這一方面有銀行自己的鍋,另一方面投資者的思維模式還沒有跟著時代、跟著政策轉變過來,還停留在過去式,自然就要挨打。
淨值型理財產品虧錢不是新鮮事
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理財和非保本型理財,保本型理財就是到期保證本金,曾經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主流。
但是在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包括銀行理財業務在內的資管行業迎來重大變局。之後的一系列文件明確了打破剛性兌付,向非保本理財,淨值核算方向發展。
而非保本理財產品就不存在到期保本,也不承諾固定預期收益。我們所說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就是非保本理財產品。
我們來捋一捋,保本和不保本說的是投資收益和風險,淨值型說的是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產的計價方法,是和成本法相對。淨值核算就是按每天市場價值核算資產總價值,那肯定有賺有虧,就像每天去菜市場買菜一樣,都有每天的市場價格,自然有時候貴有時候便宜。
有買過基金的朋友可能會大呼,這不就是基金嗎?的確,淨值型理財產品運作模式就是和開放式基金類似,區別就在於所投資資產風險不同。
所以,說什麼「銀行理財虧錢了,股票型基金卻大賺」就是搞笑,都是非保本理財產品,運作模式都類似,投資資產不同業績表現自然不同,你怎麼不說一季度投資債券的銀行理財表現得好,股票型基金卻虧錢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險偏好,也都有適合自己的產品,你讓投資銀行理財的投資者來買股票型基金,恐怕他們看到一天跌一個點就會嚇得賣掉,那還能賺錢嗎?
所以,賺錢不賺錢,得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全面認識淨值型理財產品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紛繁複雜,為了不那麼稀裡糊塗的虧錢,我們有必要全面的認識各種理財產品。
首先,隨著淨值化轉型進一步推進,淨值型理財產品在一季度已經佔據超過70%的份額,並且這個份額是在不斷上升,淨值型理財產品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淨值型理財產品可以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分為以下類型:
數據來源:興業研究整理
這裡要吐槽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名稱,取的名字千奇百怪,而關鍵的產品類型卻不突出。所以我們再買理財產品之前,要去查投資標的是什麼,一般可以在投資組合說明書中可以查到。
這一點遠不如公募基金方便。
最後,我們也要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有一個預期,保本肯定是不可能的,收益也不會很高,目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左右。
個人認為,投資很關鍵的一點是能不能接受不保本,一旦你能承受虧本,就會有新的天地向你敞開。當然,這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如果大家以後被公募基金收益所誘惑,記得過來看一下相關文章,不要盲目隨大流,萬一踏上牛市高點,那就不是虧點本金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