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產品逾期,銀行理財虧本,如何應對理財產品大變?

2020-12-17 方天畫基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報導,6月17上午,四川信託川信大廈門口停著一排警車,原來是一些投資者正在維權。

具體原因是四川信託TOT產品發生了逾期未償還,涉及到期產品規模129.9億元,有大部分可能會延期。根據銀保監會調查,該產品項目資金存在大量的股東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經過協商,四川信託準備出售川信大廈和轉讓宏信證券的股權來給投資者償兌。

說起信託產品,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也是理財產品的一種,只不過入門門檻較高,需要100萬起。我們普通人比較熟悉的應該是銀行理財,門檻比較低,但是看過我們前天轉載的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以前保本的銀行理財現在虧錢了。

其實不只是銀行理財,支付寶裡的理財產品同樣也虧錢了,前幾天一直有朋友私信我,問怎麼理財產品怎麼虧錢了,後面該怎麼辦?

四川信託TOT產品逾期和銀行理財產品虧本多多少少和疫情的衝擊有關係,年初至今很多企業經營不善,紛紛倒閉,另外近一個月市場利率反彈,導致債市由牛轉熊,債券基金連續多天淨值下跌,那些投資了債券的理財產品自然也躲不過虧錢的下場。

既然是意料之中,那麼為什麼這麼多投資者這麼義憤填膺,甚至不少投資者集中投訴平安銀行和招銀理財。這一方面有銀行自己的鍋,另一方面投資者的思維模式還沒有跟著時代、跟著政策轉變過來,還停留在過去式,自然就要挨打。

淨值型理財產品虧錢不是新鮮事

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理財和非保本型理財,保本型理財就是到期保證本金,曾經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主流。

但是在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包括銀行理財業務在內的資管行業迎來重大變局。之後的一系列文件明確了打破剛性兌付,向非保本理財,淨值核算方向發展。

而非保本理財產品就不存在到期保本,也不承諾固定預期收益。我們所說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就是非保本理財產品。

我們來捋一捋,保本和不保本說的是投資收益和風險,淨值型說的是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產的計價方法,是和成本法相對。淨值核算就是按每天市場價值核算資產總價值,那肯定有賺有虧,就像每天去菜市場買菜一樣,都有每天的市場價格,自然有時候貴有時候便宜。

有買過基金的朋友可能會大呼,這不就是基金嗎?的確,淨值型理財產品運作模式就是和開放式基金類似,區別就在於所投資資產風險不同。

所以,說什麼「銀行理財虧錢了,股票型基金卻大賺」就是搞笑,都是非保本理財產品,運作模式都類似,投資資產不同業績表現自然不同,你怎麼不說一季度投資債券的銀行理財表現得好,股票型基金卻虧錢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險偏好,也都有適合自己的產品,你讓投資銀行理財的投資者來買股票型基金,恐怕他們看到一天跌一個點就會嚇得賣掉,那還能賺錢嗎?

所以,賺錢不賺錢,得用不同的標準來衡量。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全面認識淨值型理財產品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紛繁複雜,為了不那麼稀裡糊塗的虧錢,我們有必要全面的認識各種理財產品。

首先,隨著淨值化轉型進一步推進,淨值型理財產品在一季度已經佔據超過70%的份額,並且這個份額是在不斷上升,淨值型理財產品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淨值型理財產品可以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分為以下類型:

數據來源:興業研究整理

這裡要吐槽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名稱,取的名字千奇百怪,而關鍵的產品類型卻不突出。所以我們再買理財產品之前,要去查投資標的是什麼,一般可以在投資組合說明書中可以查到。

這一點遠不如公募基金方便。

最後,我們也要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有一個預期,保本肯定是不可能的,收益也不會很高,目前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左右。

個人認為,投資很關鍵的一點是能不能接受不保本,一旦你能承受虧本,就會有新的天地向你敞開。當然,這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如果大家以後被公募基金收益所誘惑,記得過來看一下相關文章,不要盲目隨大流,萬一踏上牛市高點,那就不是虧點本金那麼簡單了。

相關焦點

  •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並不都是銀行理財,如何識別理財是否為銀行自營
    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都存在一個思維誤區,覺得只要是從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就一定是銀行理財。其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銀行特別是網點機構,也會承接一些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銷售工作。當然這些理財產品也都是經過監管機構批准的正規產品,但很多投資者既然選擇去銀行買理財,自然是奔著銀行理財的金字招牌去的,那麼如何識別一款理財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呢?
  • 哪種理財產品基本上不會出現虧本?
    來源:不執著財經通常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經濟處於上行狀態時,我們可以投資相對激進一些,適當追下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此時風險總體較小。而目前國內經濟呈現下行探底過程中,再加上國內的銀行理財都已經悉數打破剛兌,那就顯得保本穩健理財的重要性。現在大家更多轉向了風險厭惡型的理財方式。
  • 信託產品繼銀行理財後暴雷!杭鍋股份中招!你的股票可還安好?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關注「山人想妙計」】繼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後,這周信託產品又出現暴雷事件。很多投資者不僅不擔心,反而暗暗自喜,因為自己完全不了解信託產品,並沒有購買過信託產品,所以自以為不會被這次信託暴雷事件牽連。
  • 銀行理財產品為啥會虧本?
    近日,多家銀行對外披露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單位淨值大幅縮水,甚至跌破當初發行面值,銀行理財產品不再「穩賺不賠」受到關注。到底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是否能保本?今後人們選購銀行理財產品能否跑贏通脹?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 理財信託產品收益率「翹尾」
    【理財信託產品收益率「翹尾」】最新統計顯示,上周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6.92%,環比增加0.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11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也小幅上升至3.76%。
  • 迎駕貢酒:已收回天府聚鑫3號信託理財產品本息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鄭明珠)此前疑陷入所購信託理財產品逾期無法兌付疑雲的迎駕貢酒,7月16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回「四川信託天府聚鑫3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信託理財產品(以下簡稱「天府聚鑫3號產品」)中2000萬元的本息即2047.46萬元;安徽迎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1023.73萬元受讓公司天府聚鑫
  • 哪種理財產品可以做到完全不虧本呢?
    哪種理財產品可以保證不虧本呢?很多小夥伴有一種理財的想法,但是對於理財不是特別的了解,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更多的人就是把錢放在了銀行當中,通過這樣的活期儲蓄來進行理財和存款,這樣的方式首先是不可取的,因為銀行的活期儲蓄利率等同於沒有,因為它只有0.35%的利率是非常低的,而且還要交這個銀行稅,所以說扣扣除銀行稅之後,最終的利率大概只有0.27%。
  • 銀行理財產品哪年有的?一文了解銀行理財極簡史
    於是乎,各大股份制銀行紛紛效仿,推出自己的理財產品。當時還沒有理財管理的三單原則,依託著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員工和網點都少的股份制銀行在城市中搶灘登陸。剛性兌付一個典型特徵是對外標榜預期收益率,由於理財產品的收益和安全性極高的央行票據利息掛鈎,所以剛開始宣傳時,都使用預期收益率為宣傳語。一方面老百姓也接受,直接和存款利率作對比。
  • 理財信託產品收益率「翹尾」為哪般?
    最新統計顯示,上周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6.92%,環比增加0.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11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也小幅上升至3.76%。  業內人士稱,部分信託公司為了完成年初預定目標,年末選擇主動讓利給投資者,從而造成集合信託產品收益率短暫上行。而銀行理財收益率的短暫提升,也屬於正常的年末收益率翹尾現象。
  • 理財信託產品 收益率「翹尾」為哪般?
    而銀行理財收益率的短暫提升,也屬於正常的年末收益率翹尾現象  2020年是集合信託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的一年。用益信託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從年初的7.79%一路下行至10月的6.46%,跌破7%的關口。  但從今年11月開始,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開始出現回暖跡象。據統計,11月集合信託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6.64%,環比增加0.08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首次出現的上行情況。
  • 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前兩天有朋友留言,自己回老家過年,聽說隔壁鄰居老王多年省吃儉用,存了30萬給自己養老,放哪都覺得不安全,最後千選萬選,買了某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結果被騙了。銀行理財不都是很安全的麼,為啥還會被騙?
  • 理財產品多種多樣,那麼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一起來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種類,按幣種可以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按客戶獲取收益方式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每一款不同的理財產品銀行在推出時,都會對自己產品的特性給予介紹。我們要具體理財產品,做出相應的分析。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 銀行理財產品排行榜: 招商銀行理財產品拔得頭籌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銀行最新資訊 > 正文 銀行理財產品排行榜: 招商銀行理財產品拔得頭籌
  • 銀行理財也開始虧本了,後續還能買嗎?
    最近朋友圈網上開始陸陸續續爆出銀行理財虧本的文章,以招商銀行的一款理財首當其衝,其實銀行理財產品早就不是保本的投資方式了,但是由於銀行的金字招牌在,加上銀行理財產品的低門檻進入,始終給人一種隱性剛兌的感覺,那麼這次銀行理財產品虧本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招商銀行理財產品巨虧
    這款上海證券旗下集合理財產品在到期清盤日還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因為業績差而不斷被提起,近50%的累計淨值跌幅讓它坐穩了集合理財產品倒數第一的寶座。  那麼,上海證券理財1號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泥潭的呢?  2060位招行客戶深陷  2007年9月17日「上海證券理財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宣告成立。
  • 信託理財風波不斷,你真了解信託嗎?實操經驗教你如何挑選好產品
    實操經驗教你如何挑選好產品2020年的投資理財爆雷大戲不斷上演,P2P良性退出、銀行理財虧損,到近日的多家信託違約,爆雷潮全面覆蓋了各類型投資者,讓踩雷者大呼無可奈何,徹夜難眠。相比銀行理財的琳琅滿目,購買信託產品的可選擇性明顯少了很多,但是每個信託產品的獨立性表明了信託投資者必須具備相對較高的專業能力,信託理財師的介紹中,除了投資收益率外,務必額外獲取足夠的相關資料進行了解,撥開層層包裝,看清風險。如何挑選一款適合自己的信託理財產品?
  • 信託VS銀行理財 它們有什麼區別
    來源:同花順財經很多投資者都去銀行買過理財產品,不少投資者分不清信託產品和理財產品的區別。那麼什麼是信託產品,什麼又是銀行理財產品呢?信託和銀行理財的不同點:雖然作為兩種理財方式的操刀機構的銀行和信託公司都是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嚴格監管的金融機構,但就信託理財與銀行理財的區別來說,還是非常明顯。1.發行主體不同銀行理財產品是由銀行發行,信託理財產品是由信託公司發行。
  • 銀行理財虧錢後,信託爆雷又開始了!
    10120多家銀行理財虧錢前一段時間,有很多銀行的理財跌破了淨值,並且是低風險的R2等級的理財產品出現虧錢。據新華社旗下的「財經國家周刊」等多家媒體報導,包括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中信理財等多家機構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都出現虧錢,並且其中絕大多數為是風險等級在R2低風險固收類理財。
  • 信託理財產品供不應求 可選擇較長期產品鎖定收益率
    來源:經濟日報人閒錢不閒,春節期間,不少人盤算著手中的年終獎如何理財。信託理財產品較高的收益率也吸引了不少投資者關注。不過,春節期間,信託理財產品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發行數量環比減少136款,降幅為64.76%最新的普益標準報告顯示,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1月31日,春節假期,總共有25家信託公司發行了74款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數量環比減少136款,降幅為64.76%。
  • 家庭理財必備常識系列NO.1~銀行理財產品的辨別
    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我們每個家庭在理財之路上繞不開的一站,是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投資過的理財產品,被大眾所熟知。但是很多人對銀行理財的認知還不全面,以至於會出現被銀行套路的情況。那麼眾多的銀行理財產品該如何分辨呢?這是每一位到銀行辦理理財業務的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稍有不慎,便會陷入各種坑,甚至造成資產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