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技術博世一直也在投入,只要我們預測未來內燃機車還存在,我們的投入是持續的,但同時也要加大對新技術的投入。博世在三化的投入,今年有10億歐元。新的技術一旦出現,不能說博世就終結了傳統的技術,要持續往下走。」 日前,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在談及48伏輕混技術推廣和對傳統燃油車技術投入問題時,博世方面介紹稱,預測到2030年,仍有2/3的新車搭載傳統發動機,1/3才是純電動車。博世持技術中立手段,在現有的條件下,降低排放,減少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其目標。對於傳統燃油車、多形式新能源汽車、包括下一代的燃料電池,博世都有布局,正持續推進。
技術中立下的多線布局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壯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策推動及相關技術的進步。在這背後,作為產業鏈重要一環的零部件供應商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博世多年來致力於為混合動力和電動車提供電機、電橋、電力電子控制器、車載衝配電單元、48V系統、制動和轉向系統等全面的產品組合。目前,在中國,博世已經成為除主機廠外出貨量最大的電機供應商。
在此次北京國際車展上,博世面向外界展示了一系列面向未來的創新性技術與前沿解決方案,其中首次在全球亮相的碳化矽功率器件引發關注。據了解,與傳統矽基材料產品相比,碳化矽功率器件在實現更高開關頻率的同時,能保持較低能量損耗和較小晶片面積,可為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增加高達6%的續航裡程。「從節能角度看,碳化矽一定是未來方向。」徐大全表示。博世方面預測,隨著使用量的增加,到2025年左右碳化矽的成本會與IGBT持平。 而隨著位於德國的第二家晶片工廠明年投產,博世此後會有兩個晶圓生產廠,這於博世而言是一個巨大優勢。目前博世雖做IGBT模塊,但晶片來自外購。
燃料電池也是博世當下布局的重點,此次車展中,博世展出了燃料電池電堆,以及電子空氣壓縮機、氫氣噴射器、氫循環泵等關鍵零部件,其中電堆是首次在中國展示。據介紹,博世中國的燃料電池中心將於今年底建成,預計明年開始實現電堆的小批量生產。
在內燃機方面,博世仍在持續投入。以商用車為例,博世為濰柴提供了最先進的2500巴模塊化共軌系統和專業燃油系統技術支持。不久之前,雙方還宣布成功地將濰柴柴油卡車發動機的熱效率提升至50%,實現了發動機技術上的重大創新突破。
自動駕駛落地加速
自動駕駛也是博世布局未來的一個重點。據了解,在過去近十年中,博世與本土主機廠在自適應巡航、自動緊急制動、車道保持、自動泊車輔助、交通擁堵輔助、高速公路輔助等諸多駕駛員輔助功能上開展大量本土應用合作。
「疫情不會暫停汽車行業的轉型變革。儘管面臨轉型變革和嚴峻市場環境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博世仍將在燃料電池技術、自動駕駛和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等重要的業務增長領域繼續進行投資和不斷創新,」正如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部門主席Stefan Hartung博士所說,「今年博世集團在電氣化、自動化和互聯化交通領域的投入仍將保持高位,預計超過10億歐元。」
今年,博世全球首個帶自動變道的高速公路輔助增強功能以及依靠智能鑰匙或手機實現的遙控泊車技術已經在中國市場實現量產。明年,由中國本土主導、全球合作開發的全新高速公路輔助功能以及全球首個ADAS商用車項目(車道保持功能)也將在中國投入量產。
同時博世正推進自動代客泊車技術在中國的場景化應用。去年7月,博世和戴姆勒曾共同宣布雙方合作研發的全球首個L4級自動代客泊車系統(AVP)已獲得德國有關部門的批准。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方面,徐大全表示:「AVP本身口碑很好, 在德國我們已經獲得政府批准,可以在停車場低速下應用的L4技術,我們的功能、 安全各方面完全達到了L4的要求。從技術角度我們還是很自豪的,但是推廣方面還是有些難處。」停車場建設、運營管理,廠端推廣等方面會存在一些問題。
據了解,今年,博世計劃將EV機器人充電與自動代客泊車技術相結合,讓電動汽車在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動完成泊車和充電過程,這一技術將率先在上海進行試點。
另一方面,隨著汽車行業向數位化的轉型,車載軟體和電子系統正迅速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博世將於2021年初正式成立全新的智能駕駛與控制事業部,將目前涉及動力總成控制域、車身控制域,智能座艙域,自動駕駛域的幾個部門整合統一,專注於開發面向未來的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統籌車輛計算機、控制單元和傳感器。
事實上,無論就業務增長或是轉型變革而言,中國始終是博世的戰略核心市場。在汽車行業面臨重塑的當下,「博世在中國將繼續堅持『根植本土、服務本土』的長期發展戰略,加大本土化創新與研發,結合硬體和軟體的優勢,助力未來智能交通出行。」徐大全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