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利氏電子王建龍:電動汽車「提速」碳化矽功率器件迎發展元年

2020-11-23 愛集微APP

集微網消息,讓電更有效的技術正變得越來越關鍵,尤其是在全球電動化進程提速的當下。直指能源管理的功率電子的重要性也不斷提升。

「我們判斷,在中國市場,碳化矽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應用元年是2020年。」在今年的PCIM Asia展上,賀利氏電子中國區銷售總監王建龍對集微網表示,他認為接下去行業應用將帶動產業鏈上下遊快速發展。

電動車已成為汽車市場主流,多數電動車仍是以矽材料的IGBT來作逆變器晶片模組,是功率半導體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主流。但自從特斯拉Tesla推出Model3,採用碳化矽 MOSFET為功率模塊的逆變器後,碳化矽(SiC)這類新型半導體材料越來越受重視。

「目前我們已經和大量的車企在相關業務上對接合作。」王建龍透露。電動汽車相關的功率電子的市場空間巨大,也是賀利氏電子重點關注的方向。賀利氏電子也是功率電子領域材料和解決方案主要供應商,可為功率模塊提供全套材料,從金屬陶瓷基板到錫膏和燒結材料,再到鍵合線和金屬體條帶,可以良好匹配材料,實現模塊的卓越性能和高度的可靠性,做到節能環保、安全無憂。

賀利氏電子中國區銷售總監王建龍,圖片來源:賀利氏電子

行業應用+資本加碼 新能源攜產業鏈進入快車道

賀利氏電子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個板塊——集成電路的封裝和電力電子業務,前者是為半導體行業的封裝供應材料,後者主要為電動汽車市場提供材料。這兩個領域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都迎來了快速增長期。

「未來我們對車的理解可能發生本質的變化,這其中必將掀起產業鏈的巨變。」王建龍指出。

毫無疑問,改變世界130年的汽車工業正在發生巨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邁進。這也將是未來最大的科技和產業變革機會之一,是人工智慧、軟體、半導體、汽車、新能源、通訊等諸多產業的匯聚點。

資本市場的一些動作可以一窺端倪。在高瓴資本最新公開的持倉數據顯示,其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持續加碼,其中包括蔚來、理想汽車與小鵬汽車國產新能源車三巨頭。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數據,高瓴今年三季度持有蔚來241萬股,持有小鵬汽車90多萬股和理想汽車160多萬股。其中小鵬汽車是高瓴一級市場投資項目,高瓴實際持有的股份比例當高於此次披露數據。

此外,近日有消息傳出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或將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對此,王建龍認為,其中的邏輯也很容易理解,華為將消費者業務和汽車業務合在一起,汽車無疑未來最重要的移動終端。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華為旗下的哈勃科技就曾出手投資山東天嶽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股達10%。山東天嶽是我國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龍頭企業。「我們也很期待接下去能釋放更多的產業鏈布局信號。」王建龍說,終端市場應用的變化和規模發展,一定會逐步傳導到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於像賀利氏電子這樣的上遊廠商非常樂見由此帶來的市場機會。

王建龍十分看好碳化矽在未來三到五年的快速發展勢頭,隨著新能源汽車龐大需求的驅動以及電力設備等領域的帶動,尤其是特斯拉的Model 3用碳化矽取代傳統的矽基底晶片來做電流轉換模組,華為將碳化矽使用在5G基站的功率放大器中,這些行業龍頭企業在應用上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

根據IHS Markit數據,2018年碳化矽功率器件市場規模約3.9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碳化矽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美元,碳化矽襯底的市場需求也將大幅增長。其中,發展最大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1.4%。

本土產業鏈有機會 但核心技術短板需儘快補上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王建龍指出,最核心的就是「三電」,即電池、電機、電控。基本上,各家車企,無論是傳統切入新能源還是新勢力造車,在電池和電機部分,目前各家都是「買來主義」,未來也不太會自己生產電池、電機,而電控的部分就會成為各家車企的核心競爭力。「誰家能把電控做得更好,可以更省電、更輕便,電控部分核心技術的突破就變得很關鍵。」王建龍判斷,而這一部分中以碳化矽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國內車企今年大規模的也在考核認證碳化矽相關的技術,我覺得這基本上是確定的東西。但在電控相關的核心技術層面,目前中國相對國外比較欠缺的是在碳化矽襯底片方面,自產率還比較低。」王建龍指出。事實上,從全球來看,碳化矽的襯底片產量目前都比較有限,「全球的碳化矽襯底片幾乎就是被幾個大廠全部買走。光特斯拉一家,一年50萬臺車,就幾乎要包攬全球的產能了。」

而近年來,中國切到新能源決心和速度是最快的,那麼這其中的需求也必將越來越大。「所以現在有廠商會有意識要去做,相信未來3到5年,可能有一個快速的發展期,關鍵是看在電控方面相關的核心技術有沒有企業能夠實現突破。」王建龍說。例如,比亞迪已入成功導入碳化矽器件在新能源車的應用。國內要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整合材料(高純碳化矽粉)、單晶、外延片(Epitaxy)、器件製造、模組封裝等,以降低碳化矽器件的製造成本,加快碳化矽應用在電動車領域。

而這其中,賀利氏電子扮演的角色是利用其全面完善的材料和工程服務能力,幫助車企及產業鏈廠商實現技術和應用落地。行業發展迅猛,競爭日趨激烈。賀利氏致力於通過優化和匹配的材料組合,助力客戶實現在功率電子封裝相關的材料和解決方案上的創新。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這個產業成功,當新能源汽車從50萬臺變成2000萬臺,市場才真正程度上有了商業價值。」王建龍指出,這其中,無論採用哪一種技術,他們希望中國本土的供應商或者新能源配套商能夠成功做出更多自主技術和產品,提供給新能源汽車應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年前,賀利氏電子在上海設立創新中心,專門從事電子材料系統的研發和測試,並為客戶提供功率模塊的封裝和測試等服務,前瞻性地看到了中國市場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潛能。

「我們希望幫助客戶成功,一起把這個產業蛋糕做大。」王建龍說。

(校對/範蓉)

相關焦點

  • 碳化矽(SiC)功率器件或在電動汽車領域一決勝負
    電力電子器件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矽晶閘管(可控矽)、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和剛顯露頭角的碳化矽(SiC)系列大功率半導體器件。如此昂貴的SiC單晶片已經嚴重阻礙了SiC器件的發展。2. 在技術方面:SiC單晶材料位錯缺陷等其他缺陷對SiC器件特性造成的影響仍未解決;SiC器件可靠性問題;高溫大功率SiC器件封裝問題。隨著碳化矽電力電子器件技術的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將逐漸得到解決,更多更好的商用碳化矽電力電子器件將推向市場,必將大大拓展碳化矽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領域。
  • 先進封裝續力半導體產業迭代發展,賀利氏如何應對?
    賀利氏電子中國區銷售總監王建龍對集微網記者表示,先進封裝發展趨勢走向了模塊化。受此影響,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先進封裝對於連接材料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在窄間距、高密度的封裝要求下,呈現出模塊化封裝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智能電網等應用中,呈現數十顆功能晶片集成在一個模塊裡封裝的趨勢。而無論是傳統的矽功率器件,還是以氮化鎵和碳化矽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器件,大量的大功率器件集成在一個模塊中,對散熱、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 三安集成:碳化矽功率器件助理新能源汽車發展
    目前中國純電動客車保有量約60萬輛,佔全球市場98%,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而美國和歐洲,也在聯邦政府資金支持和歐盟法規指導下,不斷提升清潔客車滲透率。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對全球零排放清潔出行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第三代半導體迎來發展窗口期 電動汽車推動碳化矽市場爆發
    第三代半導體迎來發展窗口期 電動汽車推動碳化矽市場爆發 來源:第一財經 • 2020-11-26 11:45:45 中國第三代半導體正迎來發展的窗口期
  • 廈門大學邱宇峰教授:碳化矽功率半導體器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電網運行面臨高比例間歇性、波動性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隨機性、不確定性負荷增多,分布式電源接入、靈活可控、遠距離輸送等難題,具有高度靈活性可控性的柔性交直流輸電設備已成為支撐高比例新能源電網建設發展的關鍵技術手段。
  • 和巍巍:第三代半導體之碳化矽功率器件
    200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2014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獲電力電子專業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功率半導體器件IGBT及碳化矽MOSFET的仿真、設計、製造及應用,在國際著名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多篇論文,在功率半導體器件和應用領域擁有專利二十餘項。主持人:陳俊傑,天風證券研究所電子高級分析師。
  • 第三屆中國國際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論壇在無錫召開
    8月21日,以「創芯謀局」為主題的PSiC2020第三屆中國國際國際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論壇在太湖明珠無錫順利召開。本屆論壇以「創芯謀局」為主題,聚焦晶片基礎,整合材料、器件、設備、電驅動、整車產業鏈資源,以期打造創新格局,推動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論壇邀請12位業內專家、企業家作主題報告,38家國內外材料、器件、設備、測試企業參與產品展示。
  • 科創要聞|國內第三代半導體迎窗口期 今年氮化鎵、碳化矽產值或達...
    ▋國內第三代半導體迎窗口期 今年氮化鎵、碳化矽產值或達70億元 中國第三代半導體正迎來發展的窗口期。 另一方面,市場規模擴大,5G加速推進GaN射頻應用迅猛增長,2020年中國GaN射頻器件市場規模約170億元;新能源汽車及消費電子成為突破口,2020年中國電力電子器件應用市場規模58.2億元。
  • 讓新能源汽車電機更小更輕的碳化矽,在中國發展情況怎麼樣?
    繼中車、比亞迪的碳化矽(SiC)器件發布後,2020年11月18日,新能源汽車電機電驅動領軍企業精進電動正式發布了全新的「高功率車用碳化矽控制器產品」。這標誌著我國在電機驅動核心器件領域又向國產化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 國內第三代半導體迎窗口期 今年氮化鎵、碳化矽產值或達70億元
    另一方面,市場規模擴大,5G加速推進GaN射頻應用迅猛增長,2020年中國GaN射頻器件市場規模約170億元;新能源汽車及消費電子成為突破口,2020年中國電力電子器件應用市場規模58.2億元。隨著AI、數據中心、5G、新能源汽車、直流供電等的快速發展,功率半導體將迎來快速增長,預計2020~2025年複合增長率會超過10%。駱薇薇說,功率半導體未來主要增長將集中在第三代半導體,電壓等級主要會集中在30伏、150伏、650伏、900伏以上。
  • 2020中國國際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論壇圓滿召開
    、整車產業鏈資源,以期打造創新格局,推動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產業鏈可持續發展。PSiC2020由PSiC中國、中國電力電子產業網、北京電力電子學會、中國電源學會元器件專業委員會、寬禁帶半導體電力電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關鍵技術與產業聯盟、中國功率半導體工程師聯盟聯合主辦,北京清泉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承辦。
  • 新一代功率器件及電源管理IC的發展概況
    作者 / 王瑩 王金旺 《電子產品世界》編輯(北京 100036)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3/377624.htm摘要:介紹了包括SiC、GaN在內的新一代功率器件,面向工業和汽車的新型功率模塊,可穿戴設備的電源管理IC的發展概況及相關新技術和熱門產品
  • CISSOID宣布推出用於電動汽車的三相碳化矽(SiC)MOSFET智能功率模塊
    各行業所需高溫半導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CISSOID近日宣布,將繼續致力於應對汽車和工業市場的挑戰,並推出用於電動汽車的三相碳化矽(SiC)MOSFET智能功率模塊(IPM)平臺。
  • 國產碳化矽最新進展,功率IDM龍頭低調入場!
    它是目前國內產品線最為全面的功率器件廠商,主要應用於消費電子、工業控制、新能源、汽車電子等領域。根據 IHS Markit 的統計,以銷售額計,在中國MOSFET市場中排名第三,僅次於英飛凌與安森美兩家國際企業,華潤微電子是中國最大的MOSFET 廠商。
  • 德國英飛凌公司推出1700伏高電壓碳化矽功率器件
    原標題:德國英飛凌公司推出1700伏高電壓碳化矽功率器件【據英國電子周刊網站6月1日報導】近日,德國英飛凌在其CoolSiC MOSFET產品中增加了1700伏碳化矽場效應電晶體,其目標是三相轉換系統中的輔助電源,如電機驅動、可再生能源、充電基礎設施和高壓直流系統
  • 碳化矽為汽車的車載充電器提供幫助
    橫跨多重電子應用領域的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供應商意法半導體被雷諾 - 日產 - 三菱聯盟指定為高能效碳化矽(SiC)技術合作夥伴,為聯盟即將推出的新一代電動汽車的先進車載充電器(OBC)提供功率電子器件。
  • 電子行業:新能源汽車回暖帶動功率器件需求提升
    在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新能源汽車促進國的推動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高速成長期。2019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221萬輛,滲透率達到2.5%。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將突破1000萬臺,達到1150萬輛,相較2019年年均複合增速達到32%。  傳統燃油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作為電子裝置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的功率半導體,價值量增長最大。
  • 碳化矽二極體和碳化矽MOS管你了解多少
    但生產SiC 基電子元器件本身也存在一些難點,消除缺陷成了最重要的問題。這些缺陷會導致SiC 晶體製成的元器件反向阻斷性能較差。除了晶體質量問題,二氧化矽和SiC 的接口問題也阻礙了SiC 基功率MOSFET 和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的發展。幸運的是,生產中使用滲氮工藝可使造成這些接口問題的缺陷大大降低。SiC研磨片碳化矽仍然在許多工業應用中用作研磨劑。
  • 取得商業化突破 自主碳化矽電機春芽萌動
    第三代半導體以化合物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為主,具備耐高溫、耐高壓、抗輻射等特點,適合應用於電力電子功率器件等領域,在新能源汽車、車載充電器、充電樁上都有所應用。  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為第三代半導體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 碳化矽功率器件市場火熱,你知道它的關鍵技術是什麼嗎
    功率器件行業發展到IGBT(絕緣柵雙極電晶體)時期,矽基器件的性能已經接近極限,邊際成本越來越高,而半導體器件產業仍對高功率、高頻切換、高溫操作、高功率密度等有著越來越多的需求,因此以SiC(碳化矽)、GaN(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為核心的寬禁帶功率器件成為了研究熱點與新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