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00萬畝國家儲備林在重慶開建,成為重慶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評價,重慶國儲林有三個全國首個——全國首個以省級為單位進行統一規劃,首個以全產業鏈模式布局,首個央企和省級行政單位全面合作、以市場化手段運行的國家儲備林項目。在三個「全國首個」背後,國儲林帶給重慶乃至全國的,並不僅僅只是一片森林。
所謂國家儲備林,就是從國家戰略層面儲備木材及其他林業資源的重大生態項目。它和石油、煤炭、糧食一樣,木材是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儲備資源。尤其是對於長江上遊的重慶來說,國儲林項目,又可以成為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的重慶國家儲備林,彰顯了大局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成為最大木材進口國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國、木材安全形勢嚴峻複雜這一現狀,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實施符合中國國情的木材安全戰略,努力走生產優質高效、規模經營適度、儲備調節有序、生態環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國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創造性謀劃並大力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構建以《國家儲備林制度方案》為核心的制度體系,開創了國家儲備林建設新局面。重慶針對森林覆蓋率尚不到46%,畝均林木蓄積量僅4立方米,人均水平僅為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二的局面,積極擔負起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國家使命。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三年提升行動,提出「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5%左右,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的目標。體現了擔負國家使命的大局意識。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的 重慶國家儲備林,彰顯了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之源。對於重慶國家儲備林建設來說,同樣也需要堅持創新,克服困難,保證項目的順利推進。引進中林集團,通過央地合作的形式,既解決了投入問題,又不增加政府債務或隱性債務,還有效盤活了沉睡的山林資源。重慶市和區縣充分發揮組織協調和政府徵信作用,依託中林集團的經營管理經驗、林產品加工營銷渠道,吸納社會資本通過投資或股權合作方式開展多種經營,實現從基地建設到林產品加工、銷售、服務全產業鏈打造,從而解決了市場主體能力不足的問題。創新的模式,激活了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成長力量。
斬獲三個「全國首個」的 重慶國家儲備林,彰顯了富民意識。富民,是政府人民至上意識的體現,也是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所在。如何通過國儲林建設,發揮對富民增收的「溢出效應」,重慶市堅持「長中短結合」的原則,打造「長周期以營造珍貴用材樹種為主、中周期以營造鄉土中生用材樹種為主、短周期以營造速生用材樹種為主」的產業經營模式,同時結合儲備林建設,發展種苗花卉、林下經濟、木材深加工與貿易、生態旅遊和生態康養等多種經營,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分散在村民手中的林地經由村集體組織集中,再統一交給國儲林項目平臺下的林業公司運營。通過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和現有林改培,對儲備林進行擴充和提質。讓眾多農戶獲得給國儲林打收入的同時,依託國儲林,發展中藥材基地、特色林下養殖、生態旅遊、康養休閒等綠色產業,也讓當地農民獲得收入。從而使每一棵樹都能變成富民的「搖錢樹」。
重慶國家儲備林斬獲三個「全國首個」,是創新的成果,更釋放了重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動能,使長江上遊的重要生態屏障更厚實,使重慶山清水秀更強更富更美。
作者:曹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