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學家在大腸桿菌抗藥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1-19 生物谷

2015年8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5年8月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張凱和趙永芳等人最近合作在Cell Research發表了題為「Substrate-bound structure of the E. coli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MdfA」的研究成果,報告了他們在大腸桿菌MFS家族的多藥物外排蛋白MdfA結構方面的最新研究。

眾所周知,細菌感染是困擾全人類的健康問題之一。雖然自從青黴素問世以來,人類憑藉抗生素的發明有效緩解了這一問題。然而,隨之而來的細菌抗藥性卻讓許多努力付之東流。因此,抗藥性相關的機制研究及對策已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問題。經過多年研究,國內外科學家發現在細菌眾多抗藥機制中,最普遍的一種機制是利用細胞膜上的多個藥物外排泵,將抗生素外排出細胞。因此,研究抗生素相關轉運機制在開發新型抗生素和克服細菌抗藥性的課題中有著重要意義。

由於大腸桿菌MFS家族的多藥物外排蛋白MdfA是抗藥機制研究中的經典模型,因此對該蛋白結構的解析有助於深入認識細菌的藥物外排機制。張凱課題組成功解析了MdfA-氯黴素以及MdfA與多個底物類似物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最高2.0 埃)。這在MSF家族中,藥物底物與轉運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的報導仍屬首次。MdfA形成12次跨膜螺旋的拓撲結構,含有由3次跨膜螺旋重複結構形成的兩個結構域,底物結合口袋位於兩個結構域的界面處。通過突變實驗,該研究組在細胞水平上對氯黴素的結合位點進行了研究,驗證了多個對底物結合及質子化位點起關鍵作用的胺基酸殘基。同時趙永芳課題組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等方法驗證了晶體結構中的觀測。基於對該家族蛋白中多個保守的序列模體進行的結構和功能分析,張凱、趙永芳等人提出了一個基於膜電位的、底物-質子逆向轉運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認識廣譜性抗藥轉運蛋白的一般工作原理奠定了實驗和理論基礎。(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Cell Research  doi: 10.1038/cr.2015.94

Substrate-bound structure of the E. coli multidrug resistance transporter MdfA

Multidrug resistance is a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Proton motive force-driven antiporters from the 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MFS) constitute a major group of multidrug-resistance transporters. Currently, no reports on crystal structures of MFS antiporters in complex with their substrates exist. The E. coli MdfA transporter is a well-studied model system for biochemical analyses of multidrug-resistance MFS antiporters. Here, we report three crystal structures of MdfA-ligand complexes at resolutions up to 2.0 ?, all in the inward-facing conformation. The substrate-binding site sits proximal to the conserved acidic residue, D34. Our mutagenesis studies support the structural observations of the substrate-binding mode and the notion that D34 responds to substrate binding by adjusting its protonation status. Taken together, our data unveil the substrate-binding mode of MFS antiporters and suggest a mechanism of transport via this group of transporters.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次:科學家創造出人工基因組合成的大腸桿菌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用實驗室合成的完整基因組副本替換了大腸桿菌的所有基因,這是朝著創造細菌邁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員介紹,這些細菌通過基因改造,可以製成特定的聚合物等材料,並為在未來添加病毒抗性等新特性的生物製造鋪平了道路。
  • 多篇文章聚焦近期抗生素耐藥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抗生素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氣管給藥的方式靶向小鼠肺部細菌感染。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抗生素在對抗耐藥性細菌方面比其它傳統手段更加有效,而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Science Advance》雜誌上。在美國,每15分鐘就有人因抗生素耐藥性感染而死亡。當細菌迅速發展出對抗生素的抗性,使其成為「超級細菌」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 科學家研發出抗菌表面材料,可抵抗抗藥性細菌
    加拿大馬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自我清潔的表面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抗菌,以防止醫院及廚房等場所中抗藥性超級細菌和其他危險細菌的傳播。研究團隊指出,這種經處理後的材料也可用於食物包裝,以避免大腸桿菌(E. coli)、沙門氏菌(Salmonella)及李斯特菌(Listeria)等細菌意外從生雞肉、肉品及其他食物上轉移到食物包裝。
  • 這個大腸桿菌牛在哪裡?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夏至(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本周又有一株大腸桿菌登上了科學界的巔峰《自然》雜誌,號稱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基因組被改寫的人工合成微生物。雖然「基因組改寫」和「人工合成」這樣的名詞在人造生命研究領域已經不算是新鮮說法了,這株人造大腸桿菌還是登上了各國科技媒體的頭條。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來自塔夫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肥胖和癌症轉移之間的關聯。每兩名男性或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會在其一生中被診斷為癌症,但幸運的是,如今科學家們在多種癌症的治療上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尤其是當癌症局限在一個小區域中時,研究者就能通過手術切除或化療等手段來移除病灶。在某些患者中,腫瘤細胞會脫離原發性病灶並且入侵機體其它區域,這就是所謂的癌症轉移,其會誘發患者機體廣泛的損傷並讓療法治療變得很困難,實際上,90%的癌症死亡都與癌症轉移直接相關。
  • 植物酵素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
    大腸桿菌最早是由Escherich於1885年發現的, 大腸桿菌屬於人和動物體內的共生菌,也是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可導致多種動物疾病,甚至威脅到機體生命健康。 大腸桿菌是主要存在於消化系統中的細菌,大部分是老實的有益菌,不用擔心。
  • 中國科大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韓正甫等人針對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系統中測量設備的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測量端由於探測器後脈衝、探測效率不匹配、探測器對光源分布敏感等特性所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 中科院理化所牛忠偉、上海交大顏徐州《PNAS》:光動力抗菌研究取得...
    近期,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生物材料與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牛忠偉課題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顏徐州在光照條件下,該組裝結構可明顯抑制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尤其對於具有外膜結構的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該組裝結構可使其存活率由黑暗條件下的~55%降低至光照條件下的~0%。該研究對於提高光動力抗菌效率,以及製備多功能納米粒子具有重要意義。
  •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黨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意社08月13日訊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中心在黨參結構特徵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其研究成果分別以題為《Prospect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ioactivities diversity
  • 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丨亮點成果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投票請點「閱讀原文」。
  • 臺南市黃金海岸大腸桿菌標準過高
    臺南市民假日常前往休閒遊樂的黃金海岸,其水質經有關方面檢測,發現大腸桿菌群超過甲類水體水質標準。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研究發現,模型染料分子受到光照激發後,基態作為電子供體的二烷基胺在激發態可轉變為電子受體,並迅速隨著自身90o的扭轉由電子受體再次轉變為電子供體,由LE激發態轉變到TICS激發態,從而實現了電荷的往復「穿梭」。   該機制的發現進一步推進了分子水平上對光誘導電荷轉移機制的理解,在光電轉換、光催化等領域將具有重要價值。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16srrna基因測序預測卟啉單胞菌、放線菌、奈瑟菌、鏈球菌、類雙歧桿菌和梭桿菌在胰腺癌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結直腸癌:研究表明,大腸埃希菌、脆弱類桿菌和厭氧消化鏈球菌具有致癌潛力,可誘導遺傳毒性應激、膽固醇生物合成和激活Th1免疫反應。宏基因組分析發現,在結直腸腫瘤患者中,除了明顯的病毒組特徵外,微小單胞菌、消化鏈球菌、梭桿菌和卟啉菌都有明顯的積累。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健康的人體腸道通常被是基本無氧的環境,但實際上胃腸道內的氧氣含量是不同的,這無疑給諸如艱難梭菌等人類微生物組中的厭氧微生物帶來了一定挑戰,在類似於細菌的生物體中,名為flavodiiron蛋白和rubrerythrins蛋白的兩種酶類家族如今已經被證明在保護生物體抵禦氧化性壓力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 科學家們在脂肪肝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脂肪肝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3】JCI insight:新方法可有效治療脂肪肝doi:10.1172/jci.insight.140134最近,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的一項新研究有助於治療潛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NAFLD是由肝脂肪積累引發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該項工作提供了一種環境友好的鐵電陶瓷材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振,王根水和劉芸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矽酸鹽所為論文第一單位。
  • 華為任正非與中科院座談,交流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發展
    近期,華為技術有限公司CEO任正非不斷拜訪國內多所大學及科研單位,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談及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還有人才培養等。9月17日下午,任正非又訪問了中國科學院。任正非與中科院的專家學者們舉行了座談交流會,就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發展進行了探討交流。任正非簡要介紹了華為公司近年來取得的進展及未來的發展戰略。
  •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新型鹼基編輯技術開發中取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所官網 2020-07-22 11:38
  • 我國科學家在RNA成像工具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科學家們一直試圖發展人工合成的螢光RNA,用於細胞內低豐度RNA的示蹤。但迄今為止,RNA研究領域還沒有出現類似於螢光蛋白這樣簡單有效的活細胞螢光標記工具。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的支持下,華東理工大學楊弋團隊與朱麟勇團隊聯合攻關,在螢光RNA研發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