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公布了狀元職業發展的調查報告,並查閱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來全國124名高考狀元,稱「他們一個都沒有成為所從事職業領域的領軍人物」。「高考狀元不傑出」的結論,立即引發了網絡熱議和反思。
拍磚:狀元發展仍被看好
不少網友認為,高考狀元被關注有一定的意義,狀元人生的成長發展歷程可以給後來的學子們提供反思及借鑑。
網友「小小的心」認為,「狀元肯定具備了一定的聰明才智,也在學習上十分勤奮努力,具備這二要素,在工作中發展應該都不錯。不管他們人生走向如何,都有借鑑意義」。
也有網友分析說,高考狀元們就業領域多元化導致取得的成績也各不相同,如果用統一的「傑出」標準衡量並不合理。
網友「瀟湘」就質疑道:「政界、商界、學界的成功與否本來就很難界定,不能按照所謂的『傑出』標準簡單判斷他們的成就。現在許多人在職業發展上重視追求實現自我,而不是收穫名利,不能武斷地給他們冠上『不傑出』的帽子。」
針對「不傑出論」,有些網友還就身邊實例闡述觀點。網友「CICI周」就很看好狀元們的發展,他說:「我畢業的大學應該是每年招全國大部分狀元的地方,就我認識的狀元們而言,畢業後多麼出類拔萃談不上,但是在各自的崗位上,還算是挺優秀的。狀元們考試能力強且勤奮,又具備進入好大學和獲取更好機會的資本,因此總體而言,他們的發展還是不錯的。」
支持:狀元也是普通人
「高考只是一場普通的考試,狀元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成為狀元後就一帆風順,他們也會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擾。」較多網友認為狀元未成領軍人物屬正常。
網友「猜不透」評論道:「在奧運會比賽中,第一名和第二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可是人們只記得金牌得主。所以,狀元和別的優秀考生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網友「性情中人」說:「那些被看好的高考狀元,有沒有擺脫高分低能的態勢,會不會最終成為現代版的『方仲永』,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網友「柳絮兒」則指出,狀元們沒有努力符合大眾期待的義務,「誰規定了狀元必須一輩子都要成為佼佼者?狀元學生畢業後職業成就低於社會預期,實際上,這種社會預期源於千年科舉制度推崇狀元的畸形情結,是過度消費狀元的身份價值。」
網友「笑忘」也說:「不少人覺得狀元的未來就該去賺大錢、做大事,所謂的狀元不過就是一時的幸運兒而已,最終該走的人生路還是和大家一樣。不要用狀元來看教育,也不要以一時的成敗來看人生。」
許多網友也表示,對高考狀元的炒作其實來源於古代科舉對中國社會的觀念影響,追捧高考狀元將讓社會更急功近利。政府和民眾應該達成禁止炒作高考狀元的社會共識,還「狀元」學生們一個平靜的生活。(東南網記者陳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