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機所在體布拉格光柵角度放大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04 中國科學院
上海光機所在體布拉格光柵角度放大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9-03-18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和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聯合針對光束大角度偏轉系統中的角度放大器——級聯復用體布拉格光柵進行了優化設計,成功製備出了工作波長為1064nm的3塊4通道復用體布拉格光柵,級聯得到的角度放大器具有12個通道,各通道的衍射效率均達80%以上,並具有良好的偏振無關特性。將該角度放大器與小角度連續偏轉放大器件如液晶光學相控陣相結合可實現光束在±45°角範圍的一維空間大角度連續偏轉。

  非機械光束偏轉技術廣泛應用於雷射雷達、自由空間光通信、高能雷射系統等領域。大角度空域掃描在微波頻段容易實現,而在近紅外光波段,由於受到工藝水平及物理極限的限制,目前使用的單一器件如液晶光學相控陣(LCOPA)或者液晶偏振光柵等只能在小角度範圍內連續偏轉。為了實現高能雷射系統中的空間大角度光束連續偏轉,目前已有的一種方案是雙LCOPA加體布拉格光柵的方法:第一層LCOPA通過對雷射光束的小角度轉向實現對全息光柵的照射部位選擇,然後利用體布拉格光柵(VBG)實現雷射光束的離散大角度偏轉,最後利用LCOPA實現對出射光束偏轉角度的精確控制和填充。目前,國際上關於VBG作為角放大器的研究除幾項專利技術外,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驗上的實現尚未見報導。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綜合考慮了光熱敏折變玻璃的最大折射率調製範圍、較小的吸收損耗和走離距離要求、多通道之間的串擾影響,以及雷射發散角對體光柵衍射效率的影響等因素後,進行了角度放大器的多參數優化設計。理論分析結果表明,光熱敏折變玻璃的最大折射率調製範圍和雷射光束的發散角是限制體光柵各通道最大衍射效率的主要因素。多塊多通道復用體光柵級聯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此外,通過對稱的光柵通道設計,每塊4通道光柵只需搭建2套曝光光路,大大提高了復用體光柵的製備效率。將多次曝光和單次熱處理得到的幾塊復用體光柵依次級聯,實驗上實現了-45°~45°的一維大角度離散偏轉,各通道衍射效率達80%以上並表現出偏振無關特性。該項工作為基於復用體光柵的角度放大器的理論設計和實驗製備提供了清晰詳實的指導,對促進復用體光柵在光束大角度連續偏轉系統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基於復用體光柵的二維角度放大器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成果已被Optics Express [Optics Express, 2018, 26(19), 25336]在線發表,並作為當期亮點文章進行報導。

 

圖1 一維連續角度偏轉系統(左)和多塊多路復用體布拉格光柵級聯角度放大器(右) 

 

圖2 TE偏振態(a)和TM偏振態(b)下角度放大器各個通道的角度選擇性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和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聯合針對光束大角度偏轉系統中的角度放大器——級聯復用體布拉格光柵進行了優化設計,成功製備出了工作波長為1064nm的3塊4通道復用體布拉格光柵,級聯得到的角度放大器具有12個通道,各通道的衍射效率均達80%以上,並具有良好的偏振無關特性。將該角度放大器與小角度連續偏轉放大器件如液晶光學相控陣相結合可實現光束在±45°角範圍的一維空間大角度連續偏轉。
  非機械光束偏轉技術廣泛應用於雷射雷達、自由空間光通信、高能雷射系統等領域。大角度空域掃描在微波頻段容易實現,而在近紅外光波段,由於受到工藝水平及物理極限的限制,目前使用的單一器件如液晶光學相控陣(LCOPA)或者液晶偏振光柵等只能在小角度範圍內連續偏轉。為了實現高能雷射系統中的空間大角度光束連續偏轉,目前已有的一種方案是雙LCOPA加體布拉格光柵的方法:第一層LCOPA通過對雷射光束的小角度轉向實現對全息光柵的照射部位選擇,然後利用體布拉格光柵(VBG)實現雷射光束的離散大角度偏轉,最後利用LCOPA實現對出射光束偏轉角度的精確控制和填充。目前,國際上關於VBG作為角放大器的研究除幾項專利技術外,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驗上的實現尚未見報導。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綜合考慮了光熱敏折變玻璃的最大折射率調製範圍、較小的吸收損耗和走離距離要求、多通道之間的串擾影響,以及雷射發散角對體光柵衍射效率的影響等因素後,進行了角度放大器的多參數優化設計。理論分析結果表明,光熱敏折變玻璃的最大折射率調製範圍和雷射光束的發散角是限制體光柵各通道最大衍射效率的主要因素。多塊多通道復用體光柵級聯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此外,通過對稱的光柵通道設計,每塊4通道光柵只需搭建2套曝光光路,大大提高了復用體光柵的製備效率。將多次曝光和單次熱處理得到的幾塊復用體光柵依次級聯,實驗上實現了-45°~45°的一維大角度離散偏轉,各通道衍射效率達80%以上並表現出偏振無關特性。該項工作為基於復用體光柵的角度放大器的理論設計和實驗製備提供了清晰詳實的指導,對促進復用體光柵在光束大角度連續偏轉系統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基於復用體光柵的二維角度放大器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該研究成果已被Optics Express [Optics Express, 2018, 26(19), 25336]在線發表,並作為當期亮點文章進行報導。
 
圖1 一維連續角度偏轉系統(左)和多塊多路復用體布拉格光柵級聯角度放大器(右) 
 
圖2 TE偏振態(a)和TM偏振態(b)下角度放大器各個通道的角度選擇性曲線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
  • 奮鬥四年,他和上海光機所團隊一起創造了人類最亮光源
    2017年10月上海光機所在張江的實驗室實現了10拍瓦超短超強雷射的輸出,這個數字相當於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0倍。至此,中國達到了該領域內世界領先水平,從跟跑者成為了領跑者。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將10拍瓦的實現列舉為國際上自1960年第一臺雷射器發明以來在雷射脈衝功率提升方面取得的五個裡程碑式進展之一。
  • 歷經十餘年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中科院光機所4項目獲上海科技獎
    5月19日上海舉行的上海市科學技術大會,300餘科技項目和多位傑出個人獲獎。作為科技成果產出大戶的中科院上海光機所4項目獲獎,另有1名科技人員獲表彰。圖片來源:上海光機所他所開展的研究利用這一原理,歷經十餘年攻關,發明了光信號動態非線性壓縮、光子數可分辨探測、最大比分集多孔逕自適應陣列接收和匹配海水最佳透過率的太陽暗線藍綠脈衝雷射等核心技術,拓展海洋穿透深度,抑制太陽背景光和海面波動的幹擾,大幅提升了機載藍綠雷射海洋探測和傳輸技術在真實海況下的適用能力。
  • 上海光機所光刻機投影物鏡熱效應模型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王向朝課題組對光刻機投影物鏡熱效應模型及熱像差預測技術進行了研究,在熱效應快速仿真模型、熱效應嚴格模型,以及基於熱效應經驗模型的熱像差在線預測技術方面取得進展:  建立了一種投影物鏡熱效應快速仿真模型。上海光機所與上海微電子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在國產商用前道掃描光刻機上進行了實驗驗證。
  • 上海光機所在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7-1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相關研究成果以Dynamics of the 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transition in a photon fluid為題,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在該光子BKT實驗中,研究人員以輸入光波的隨機性來模擬一個二維系統的「溫度」。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比能液流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宇和副研究員遲曉偉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酸鹼隔離電解液和雙溶解/沉積型電極反應思路,構造出一類具有高能量密度(1503 Wh kg-1,基於正極活性材料)的新型水系電池。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由中國雷射雜誌社發起,經過首輪推薦、初評、終評三個環節,最終20項優秀的光學成果從110項研究進展中脫穎而出,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張濤研究員團隊提出碳骨架和超薄非碳皮膚層相結合發展穩定的碳基複合正極載體的思路。該研究團隊以多壁碳納米管、金屬鈦粉和碘為原料,通過氣相外延生長方法控制多壁碳納米管表面sp2雜化碳層的反應程度,由外向內地將碳納米管壁逐層轉化成TiC表面層。通過調節反應溫度和時間,可以將表面層厚度精確控制在幾個納米到十納米範圍之內。
  • 深度好文: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研究進展!
    從社會全面發展、產業經濟提升、國防安全應用和經濟結構轉型等各方面,從國家競爭性發展的角度,對包括半導體雷射科技的全面創新和產業應用的轉型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需求。本文對半導體雷射器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綜述,並且具體介紹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近年來在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特別是在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的雷射光源、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和新型雷射器晶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首次利用臺式化高重頻飛秒雷射器驅動千特斯拉強磁場自組織放大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人員利用一束飛秒預脈衝雷射產生膨脹的高溫稠密等離子體半球,然後再利用一束飛秒強雷射驅動強流電子束誘導等離子體韋伯不穩定性的增長,實驗獲得了強度高達千特斯拉(kT)量級、自組織放大的強磁場陣列。
  • 軟體所在像素級高效人手檢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軟體所在像素級高效人手檢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3-25 軟體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武延軍團隊在像素級高效人手檢測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從11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對其中部分成果進行了深度解讀。
  • 寧波材料所在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吳愛國研究團隊的曾樂勇博士採用改進的無機鹽水解輔助水浴陳化方法,在常溫水相中製備出了具有T1加權MRI功能的超精細MFe2O4(M=Fe、Zn、Ni)納米粒子,納米粒子平均尺寸小於5nm,r1值均大於5、r2/r1值均小於3,具有優異的T1加權MRI性能。  相關論文發表在Phys. Chem. Chem.
  • 新疆理化所在爆炸物比色人工嗅覺系統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材料領域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竇新存團隊以A Colorimetric Artificial Olfactory System for Airborne Improvised Explosive Identification 為題的研究成果
  • 量子真隨機數發生器研究取得進展
    超高速真隨機數發生器簡化設計方案(上)與後處理方法(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郭弘教授課題組與物理學院張建瑋副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在用光學隨機源設計研製量子真隨機數發生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雷射物理快報》(Laser Physics Letters)上,論文題目為《基於超亮發光二極體實現速率1.6 Tbit/s 的真隨機數發生器》(Yu Liu, Mingyi Zhu, Bin Luo, Jianwei Zhang, Hong Guo.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殷亮課題組致力於研究銅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在前期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二芳基膦氫在銅催化劑(一價銅-雙膦絡合物)和有機鹼的作用下,生成銅-二芳基膦物種,該物種被用於對α,β-不飽和硫代膦的共軛親核加成反應,以高立體選擇性構建了系列手性1,2-雙膦衍生物(Angew. Chem. Int.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可綜合無機材料的熱電高性能和有機材料的良好彎曲性能,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 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實現了大尺寸昆蟲自然色三維高解析度定量成像。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結構非常複雜與精巧,並承載了多樣的功能和迷人的景象。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上海微系統所在5G射頻濾波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上海微系統所在5G射頻濾波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5:47:41 上海微系統所異質集成XOI課題組利用「萬能離子刀」剝離和轉移技術,將單晶壓電薄膜與高聲速、高導熱的支撐襯底集成,研製出可同時激發聲表面波和蘭姆波的壓電異質襯底,並基於上述襯底驗證了適用於3G、4G、5G應用的高性能射頻聲學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