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國信息峰會上,華為消費電子老大餘承東親口承認:「華為快沒有晶片了。」
消息一出,不由讓華為粉絲為華為捏了一把汗。晶片是智慧型手機的「心臟」,沒有強勁的「心臟」支撐,整個手機將陷入「渾身無力」的囧境。
2009年,華為嘗試推出了第一款K3晶片,到2020年華為遭到美國代工禁令,短短10年時間,華為在手機晶片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但這個突破還不完全,華為麒麟晶片還停留在設計端,並未進入生產領域。美國人抓住了這個破綻,封殺了所有給華為代工的企業,其中,屬臺積電和三星份額最大。
臺積電是中國臺灣的企業,三星是韓國企業,照理說,美國沒有跨國幹預企業經營的權力,但臺積電和三星沒有任何反抗,紛紛「束手就擒」,原因何在?
1、不要小看臺積電
1987年,臺積電由美籍華人張忠謀創立於中國臺灣新竹科學園內。張忠謀很早就去美國留學併入了美國籍,頭上頂著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三大名校博士的頭銜,是名副其實的高級人才。
畢業後,張忠謀在美國德州儀器當高管,主抓半導體材料。上世紀60年代,半導體技術剛剛興起,還處於初級階段,張忠謀全程見證了半導體產業壯大的過程。
1984年,張忠謀與德州儀器管理層產生分歧,管理層希望公司能將業務擴展到消費電子領域,生產個人計算機。
但搞了一輩子技術的張忠謀堅決反對,他認為德州儀器不應該去搞零售,而應將精力集中在技術領域。雙方談崩後,張忠謀選擇辭職。
1987年,中國臺灣向他拋出了橄欖枝,當時臺灣正處於經濟騰飛階段,百業旺盛,對號稱能「引領下個世紀」的半導體產業興趣濃厚,不惜政府出錢,把張忠謀請回來,開辦了臺積電。
面對弱小的臺積電,張忠謀提出了為大公司代工的經營路線。
當時,所有有能力搞晶片生產的企業都從「設計-製造-封裝」一把抓,張忠謀設想臺積電從歐美引進先進的光刻機,不搞設計,直接為大公司代工即可。
按照經濟規律來說,代工企業的利潤應該是整條產業鏈上最低的。比如,中國人為美國代工芭比娃娃,一個賣一美元,但美國品牌商運回美國貼上商標就能賣100美元。
張忠謀提出代工透著無奈,因為當時中國臺灣根本沒有晶片設計能力,承接代工是唯一可行的計劃。
臺積電的第一個客戶是英特爾。上世紀90年代,英特爾正式進軍個人電腦晶片業務,伴隨著個人電腦市場噴髮式需求增長,英特爾自身的晶片產能不夠了!無奈下,給了臺積電一些訂單。
臺積電抓住這個機會,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訂單,讓英特爾非常驚訝——這批晶片成本居然比自己生產的還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給了臺積電越來越多的訂單。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揭示了一條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分工產生效率。之前大公司壟斷「設計-生產-封裝」全部工序是為了封鎖技術,取得高額利潤,但不符合經濟學規律。
臺積電的橫空出世,掀起了半導體產業分工化的浪潮,從此,英特爾、蘋果、高通等美國高科技企業主管晶片設計,生產全部交給了臺積電、三星、聯發科等企業。
後來,華為也加入英特爾、蘋果和高通的行列,擁有了晶片設計能力。我們不能批評華為不搞晶片生產,因為英特爾、蘋果、高通也不做,晶片世界的潮流是分工。
2、臺積電不姓「張」,三星也不姓「李」
如今,臺積電和三星是全世界最大的兩家手機晶片代工企業,2019年,臺積電和三星分別擁有54%和16%的市場份額,兩者攜手控制了全球70%的晶片市場。
美國一下達禁令,華為失去了70%的產能,就算能找到聯發科當備胎,依舊差額巨大,無法滿足華為市場需求。
臺積電之所以如此聽美國人的話,原因有兩點:
第一,臺積電不姓「張」。與我們常識不同,臺積電的創立者張忠謀不是臺積電的擁有者,僅僅是經營者或企業法人,真正擁有臺積電的是美國財團。
1994年,臺積電赴美上市,從那一刻開始,它就與美國資本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公開數據顯示,美國花旗銀行託管帳戶是臺積電第一大股東,擁有20.5%的股權,排名第二的是中國臺灣當局6.3%。
花旗銀行託管帳戶背後站著的是美國華爾街各大金融寡頭組成的財團,他們通過資本控制了這家全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
第二,臺積電的設備引進自歐美。晶片代工最重要的設備是光刻機,全世界能生產光刻機的企業不超過十家,最大的廠商是荷蘭的ASML,壟斷了76%的市場份額,其次是日本尼康,但二者生產的光刻機中有很多原件來自美國。
按照美國禁令:凡是有美國專利和原件的設備都不能為華為代工。如果臺積電不顧禁令,繼續為華為供貨,美國直接切斷光刻機供貨源即可。
臺積電的資本和技術都在美國人的掌控下,無能為力。
同樣無力的還有三星,整個三星猶如一個長滿觸手的怪物,搞不清到確切的股權結構。外界傳言,三星掌門人李健熙實際擁有的三星股份不足2%,那麼大部分股權去哪兒了呢?
1997年,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損失慘重,急需外國資本救命,美國人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他們通過世界銀行向韓國政府提出要求:如果想得到貸款,必須改革韓國金融,將外國人持股不得超過50%提升到100%。
重壓之下,韓國政府同意了世界銀行的要求,為美國資本大舉入韓創造了條件。
以生產手機晶片的三星電子為例,第一大股東又是美國花旗銀行託管專戶,第二大股東是摩根投資,兩者股份相加,達到了44%。
毫無疑問,三星又是一家美國人控股的企業。
3、不肯屈服的華為
外界評論說,華為是因為威脅到美國高科技霸權,才遭到打壓。
此話說中了一半,美國高科技霸權其實是建立在金融霸權之上的。美國人明白,美國不可能在所有產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不符合經濟規律。
那麼,對於其他國家領先的行業,美國人就通過金融施加影響,拿錢投資這些企業,最理想的情況是實現完全控股,這些企業辛辛苦苦掙的錢大部分被美國人拿走了。
2019年,臺積電利潤993億,美國人拿走了300多億,剩下的35萬名臺積電股東分600億,這就是金融霸權的力量。
如果破壞了遊戲規則,美國不惜發動戰爭來保護金融利益。
電影《愛爾蘭人》中有一個情節,甘迺迪之所以要發動「豬灣登陸」入侵古巴,真實原因是卡斯楚損害了美國黑幫在古巴的投資利益。
華為是一家完全中國人的企業,沒有上市,堅持員工集體持股,華為的收益由全體員工分享。
5G時代,華為技術領先全世界,偏偏美國又沒有一家可以與華為抗衡的5G企業。據統計,5G技術的應用,將在全世界創造20萬億美元的市場,這個市場將由華為唱主角。
美國財團不能接受這個現實——他們居然要錯過未來20年最大的市場紅利,他們很想投資華為,無奈,華為堅持員工持股,不上市,不融資,美國資本沒有進入的空間。
如果華為屈服了,接受了美國財團的投資。可以預見的是,為了保證收益,美國肯定會解除對華為的所有限制,並鼓勵華為迅速擴張,為他們打工,賺更多的錢。
可惜華為沒有走這條輕鬆的道路,臺積電和三星就是前車之鑑。
臺積電看似是全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賺得盆滿缽滿,但代工畢竟是代工,臺積電沒有核心技術,代工最重要的光刻機被美國人控制,成為美國晶片產業鏈上的一個打工仔。
中國臺灣也陷入了「舒適陷阱」,沉迷在擁有全世界最大半導體產業基地的迷夢中。
臺積電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引進的高科技項目,2000年之後,臺灣產業界變得越來越遲鈍,在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未來科技方面毫無作為。
馬雲在一次演講中毫不客氣的指出:「我看見臺灣七八十歲的企業家還在談創新就很心痛,創新應該是年輕人的事情。」
幸好中國大陸有華為,它象徵著中國人向高科技產業進軍的旗幟。
在談及華為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時,任正非謙虛道:
「什麼叫成功?像日本企業那樣九死一生還能好好活著,這才叫成功。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
「九死一生才叫成功」正是對2020年華為最生動的寫照。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