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收購ARM或不利「中國芯」發展 RISC-V能否實現替代?

2020-12-07 每日經濟新聞

日前,軟銀方面宣布,將以最高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33.2億元)的價格將其所持的全部ARM股權出售給美國公司英偉達(NVIDIA),此事引發行業熱議。公開資料顯示,ARM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IP供應商,2019年,全球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架構。

在當前複雜的貿易環境,以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屢次以「國家安全」為由排擠、制裁中國科技企業的大背景下,一旦英偉達成功收購ARM,美國便幾乎掌握了全部的半導體核心技術,這或將重構全球半導體格局,對中國科技業而言,並非是一個好消息。

對此,英偉達CEO黃仁勳在公開信中強調,英偉達會維持ARM開放許可的業務模式和客戶中立,並且ARM的品牌與名稱也會得到保留。

但顯然,國產替代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地在內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動RISC-V成為國產晶片架構發展標準,並採取了包括成立產業聯盟、技術交流平臺、實驗室等系列鼓勵措施。同時,包括阿里巴巴、兆易創新、華米科技以及小米在內的一些企業,也在陸續推出基於RISC-V架構的晶片產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在展望開源晶片前景時表示:「RISC-V很可能發展成為世界主流CPU之一,在CPU領域形成英特爾、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ARM被收購後中立性令人擔憂

近日,英偉達宣布,將以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日本軟銀集團旗下半導體IP提供商ARM。ARM誕生於英國,2016年,ARM接受了軟銀310億美元的私有化要約,從納斯達克退市並成為軟銀的全資子公司。如今,深陷巨虧泥沼的軟銀不得不出售ARM為公司回血。

ARM的技術無處不在。目前,ARM已經佔據了九成以上的移動端CPU市場,其設計的晶片架構普遍用於英偉達、高通、AMD、蘋果、三星、華為等企業,包括iPhone的A系列晶片、華為的麒麟系列晶片等。

對於ARM被英偉達收購一事,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在不久前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將是一場災難。「這對劍橋、英國和歐洲來說,都是一場災難。ARM是最後一家與全球相關的歐洲科技公司,卻正在被賣給美國人」。

儘管英偉達在聲明中作出承諾:「ARM將繼續其開放許可的運營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但實際上,一旦ARM成為其單一客戶(英偉達)旗下的公司,生態中的其他夥伴不免對其中立性提出質疑。

信達電子分析認為,ARM公司作為全球IP龍頭,是晶片設計領域的幕後英雄,需要保持其中立性,不受單一廠商影響。被英偉達收購後,其生態獨立會受到衝擊。同時,從國產替代角度,更凸顯了芯原的重要性。

據悉,上述400億美元的巨額收購,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進行交易,預計交易將在18個月內完成,如果順利推進,這將是半導體行業中最大的併購。值得注意的是,ARM的出售依然需要獲得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等國家監管機構的批准,而相關監管機構能否批准則面臨不確定性。2016年,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曾嘗試以440億美金收購荷蘭晶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NXP),但經過近兩年努力,該收購案最終失敗,原因是未能通過中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批准。

不過,黃仁勳表示:「我是出價最高的人,這是一筆非常豐厚的交易,這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好的。B計劃正在繼續,但是我的A計劃將會實現,我對最近的監管程序充滿信心。」

RISC-V能否實現替代?

2001年3月,華為發展勢頭正盛之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企業內刊上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成為了警示危機的代名詞。如今,對於18萬名華為員工而言,真正到了考驗生死的極限時刻——9月15日,美國對華為開始實施全面「斷供」。華為的境遇讓自主可控、國產替代成為必要。

為擺脫對ARM架構的依賴,2010年誕生的開源架構RISC-V逐漸受到外界關注。公開資料顯示,RISC-V是基於精簡指令集(RISC)原則的一個開源指令集架構。與大多數指令集相比,RISC-V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於任何目的,允許任何人設計、製造和銷售RISC-V晶片和軟體。除了靈活,RISC-V在成本上的優勢更為明顯。

圖靈獎獲得者、RISC-V基金會副主席大衛帕特森曾指出,」RISC-V有望打破目前Intel、ARM對晶片架構的智慧財產權壟斷,同時也能緩解在當前緊張的國際環境下晶片產業進一步全球化的阻力。「

雖然RISC-V出現的時間較短,但該架構的發展正迎來新的歷史機遇: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以及半導體國產化進程的加速。根據分析機構Semico Research報告,預計到2025年,採用RISC-V架構的晶片數量將增至624億顆,2018年~202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6%。

得益於RISC-V架構的潛力,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紛紛積極推動RISC-V成為國產晶片架構。其中,阿里巴巴旗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曾發布玄鐵910,其稱,玄鐵910是當前業界性能最強的一款RISC-V處理器,可以用於設計製造高性能端上晶片,應用於5G、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今年8月,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的芯來科技(RISC-V代表企業之一)宣布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此外,2018年9月,芯原控股公司牽頭成立了中國RISC-V產業聯盟,已有君正、紫光展銳、華大、華米、芯來等50多家公司以及復旦、交大、同濟、電子科大、西安電子、中國科大等10餘家重點大學和研究機構,華芯投資上海分公司、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投資機構加入。

不過,ARM佔據的壟斷地位並非短時間內可以被打破。英特爾曾多次試圖將x86晶片(ARM晶片的競爭指令集)塞入連接的行動裝置,但都以失敗告終。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即便RISC-V精簡靈活,也需要生態建設,這需要至少3至5年的發展,而正常情況則需要5年以上,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才。

另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分析師也持有相同的看法。「RISC-V是相對新的指令集,當前還不是很成熟,目前用在比較低階的MCU上,未來還需要時間才能驗證。所以,現階段期待它來取代ARM並不實際。」不過其指出,RISC-V是有潛力的,估計3至5年後會有機會。

相關焦點

  • ARM被收購後中立性令人擔憂 RISC-V能否實現替代?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英偉達收購ARM或不利「中國芯」發展 RISC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日前,軟銀方面宣布,將以最高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33.2億元)的價格將其所持的全部ARM股權出售給美國公司英偉達(NVIDIA),此事引發行業熱議。
  • 英偉達收購ARM 國產ARM CPU套上雙重鐐銬
    如果英偉達能夠完成對ARM的收購,將有可能重塑行業格局,對於一直標榜自主的國產ARM CPU而言,這場收購無疑是災難性的。在伺服器和桌面領域,ARM的功耗不佔優,因為功耗最終和微體系結構以及實現相關,和指令集的相關度很小,cisc指令解碼到risc所佔功耗比幾乎忽略不計,而且編譯器會挑選x86中類risc指令。詳細x86和arm比較,見2013年hpca文章:revisiting the risc vs. cisc debate on comtemporary arm and x86 architectures。
  • 英偉達收購arm,或對中國晶片發展產生影響
    昨天,科技界爆出了一個大的新聞,顯卡巨頭英偉達已經和晶片底層的架構公司arm達成協議,英偉達將要收購arm公司,這必將完善英偉達公司在晶片部位的短板,補齊它最薄弱的一環。首先介紹一下被收購的公司arm,各位以前好像沒怎麼聽說過這個公司,也不知道這個公司是做什麼產品的。
  • 關於RISC-V啟動部分的思考~
    對於x86的架構我未曾深入了解,但是在risc-v上應該也可以找到一些設計元素。總體說來,RISC-V的架構設計集合了各種架構的設計的優點。我突然覺得這種堆疊即模塊的設計思想,在當前IoT物聯網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代又要被賦予最新的使命了。我十分看好RISC-V的設計思想,也期待著與軟體界的Linux一樣,發展的繁榮昌盛。
  • ARM被英偉達收購,RISC-V被寄予更高希望
    曾經收購的ARM公司,在軟體的一番操作之下,終於找到了買主。NVIDIA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ARM收入囊中,成為了掌控全球手機晶片架構命脈的人。ARM被英偉達收購,引發了外界猜測,許多人擔心會被限制使用。畢竟400億美元,對於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是少數字,而ARM的商業模式,也使得晶片設計公司很難免費獲取。一旦英偉達提高ARM授權價格,必然會給上下遊企業帶來打擊。
  • 中國芯自研艱難,再給國產點時間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5名本科生在4個月之內完成了64位risc-v處理器的晶片設計與實現,相當於完成了中試生產。許多看新聞的人可能會問:生產晶片不難嗎?本科生怎麼能這麼容易地做到呢。這裡必須說明,晶片製造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系統工程。
  • 英偉達收購 Arm,RISC-V 執行長談發展前景
    斥資 400 億美元收購了 Arm,達成了半導體行業史上最大的一筆交易,微處理器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震蕩。英偉達收購 Arm,意味著華為的永久使用權可能因此受限,這也許是 RISC-V 的機會。RISC-V 多年來一直在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並已開始受到 Western Digital,SiFive 甚至英偉達本身等大型許可商的青睞。RISC-V 執行長 Calista Redmond 近日接受了外媒的採訪,回應了有關英偉達收購 Arm 後 RISC-V 的前景發展問題。
  • 美國英偉達能否成功收購ARM,為什麼需要看中國的態度?
    事實可能並不會如此簡單,這筆日本公司與美國公司的交易能否做成,還必須看英國和中國的態度才行,這是為什麼呢?就好比是NBA聯盟一樣,英偉達本來是跟華為、聯發科、蘋果一樣的,都是聯盟的球隊,而現在英偉達卻把聯盟給收購了,相當於自己既是球隊又是聯盟的老闆,這讓其他球隊怎麼玩?所以對於英偉達來說,即使付出了天價的收購費,卻依然是一筆很划算的買賣。
  • 英偉達收購ARM:雙贏還是災難?
    其次,英偉達早已開始布局ARM生態,去年,英偉達開始推動向ARM生態系統提供全堆棧HPC軟體,推動ARM架構的高性能伺服器的實現。而收購ARM之後,使得英偉達成為ARM的在推進超級計算機的實際主導者,從而真正與英特爾一爭高下。
  • 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軟銀為何出售ARM?收購過程中國是關鍵
    前言:ARM是英國一家全球技術領先的半導體供應商,2016年日本軟銀以234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040.7億元)收購了這家公司,ARM從此成為了軟銀旗下的半導體設計企業。近期隨著美科技巨頭企業英偉達的加入,官宣以400億美元收購ARM,關於這筆交易的走向,備受社會的關注。
  • 英偉達收購Arm便宜了誰?RISC-V基金會CEO談晶片架構生態
    看點:RISC-V能否抓住機會「扶搖直上」?智東西9月28日消息,前段時間,英偉達斥資400億美元收購Arm一事在全球科技範圍內引發軒然大波,儘管英偉達和Arm承諾此交易完成後將繼續保持Arm開放許可模式和客戶中立性,但不少企業和開發人員開始考慮其他替代方案。
  • ARM被英偉達收購,這是一場災難
    英偉達為此次收購花費了大量資金,沒有動機做任何會導致客戶背離的事情。】【ARM和英偉達有共同的願景和激情,無處不在的節能計算將有助於解決全球最緊迫的問題,從氣候變化到醫療保健,從農業到教育。通過將我們兩家公司的技術優勢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加快步伐,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ARM被英偉達收購能成功麼?我看這事比較懸!
    前不久科技圈有一則消息,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那就是英偉達宣布要收購arm。這事兒發生在本月13號,英偉達用400億美元的價格從日本軟銀手中收購總部在英國劍橋的arm,ARM是一家晶片設計公司。英偉達表示這次收購如果完成,會打造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晶片公司。
  • 英偉達收購ARM背後:RISC-V架構,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由於X86對外基本不授權,而ARM本身不生產晶片,就是對外授權的商業模式,所以ARM是遍地開花,被全球眾多廠商採用,尤其是中國,按照ARM的說法,95%的先進晶片,都是基於ARM架構。不過隨著英偉達收購ARM,RISC-V架構,可以說是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相信接下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研發RISC-V架構,而減少對ARM架構的依賴。
  • 最前線丨倪光南院士:中國可能會否決英偉達收購ARM
    9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席第四屆信息安全產業發展論壇並發表演講,談到英偉達對ARM的收購時,他認為中國商務部可能會否決該併購。倪光南表示,「現在美國公司英偉達正在啟動併購ARM公司,如果併購成功了,肯定是對我們非常不利,所以我相信我們商務部可能會否了這個併購,是不是能夠併購成呢,也不知道。」9月14日,英偉達宣布將以400億美元估值收購日本軟銀旗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ARM。
  • 英偉達收購arm,幾家歡喜幾家憂
    英偉達收購arm將是不計後果的英偉達收購arm將是一場技術災難 儘管軟銀和這些障礙包括監管障礙、來自許多國家政府(尤其是美國、英國和中國)的批准,以及英偉達給arm生態系統帶來的不確定性將引發客戶的不良反應。 之前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就這次收購發表了評論,稱這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 美國NVIDIA收購ARM,中國或許應該加快發展Risc-V
    NVIDIA已基本確定收購ARM,NVIDIA是一家美國企業,如此一來意味著美國對ARM的控制權進一步增強,這對於中國晶片產業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柏銘科技任務或許應該加快發展Risc-V來應對如今NVIDIA將收購ARM,如此一來美國對ARM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如此一來中國晶片產業繼續研發ARM架構的晶片將面臨更大的風險,這是中國晶片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 英偉達想收購ARM公司?很可能是在做一場白日夢
    可能收購英國半導體智慧財產權(IP)廠商ARM,很多網友首先想到的是,如果ARM被英偉達收購,對中國晶片企業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英偉達也正在通過大力發展數據中心業務,來減少對遊戲市場的依賴,包括向亞馬遜等雲提供商提供產品,以及通過收購等策略擴充數據中心業務的能力。
  • 智芯融:RISC-V——振興中國處理器晶片的一劑良藥!
    該聯盟自成立以來受到了行業精英的廣泛關注,今年,智芯融憑藉其在RISC-V指令集方面的硬核技術,成功加入risc-v產業聯盟,為壯大了聯盟會的綜合實力。「ICF-智光」和「ICF-融光」是智芯融兩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RISC-V系列晶片,準備分別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進行開源和授權免費使用的普惠計劃。
  • 如果不承諾這三點,我們可以考慮否決英偉達收購ARM
    英偉達的收購使ARM失去其取得成功的基石:獨立性ARM壟斷了全球95%的處理器架構授權市場,包括蘋果、高通、三星、華為等世界大廠悉數為其客戶。ARM中國也早前多次表示,「我們從沒有斷供,一直在支持華為,包括華為產品的發布和持續的出貨。第二,我們ARM中國的產品是源於英國的架構。可以看到,我們V8架構以及後續架構也已經明確,這兩個產品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可以繼續向中國的客戶包括華為進行供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