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媒體London Evening Standard報導,英偉達將以400億英鎊(約520億美元)收購英國科技巨頭公司Arm,目前雙方已進入談判階段,預計今年夏季末期完成交易。這個收購價格相對於軟銀在2016年收購Arm支付的320億美元而言,有200億美元的溢價。如果英偉達能夠完成對ARM的收購,將有可能重塑行業格局,對於一直標榜自主的國產ARM CPU而言,這場收購無疑是災難性的。
ARM桌面、伺服器CPU商業市場前景慘澹
不久前,日本Fugaku超越了美國超算Summit,躍居全球首位。蘋果則宣布準備在自家電腦上用ARM處理器替換X86處理器,一些分析文章把Fugaku奪冠和蘋果棄用英特爾聯繫起來,對ARM CPU的事情聯繫起來大肆鼓吹,仿佛ARM將要取代X86成為CPU的王者,認為國產ARM桌面和伺服器CPU也將從中獲得巨大利好,類似於ARM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成熟生態即將形成。對此,鐵流認為這種觀點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對於ARM上PC,聯想的一位高管Rahul Agarwal說的很明白,「人們仍然希望購買Intel或AMD的產品,所以直接購買一款新的玩家產品,並非是很簡單的事」,指的就是習慣的力量。Rahul Agarwal指的是,在PC、伺服器上,從整個產業鏈到消費者,都已經習慣了X86。
對應的,在智慧型手機上,從整個產業鏈到消費者習慣了ARM。這就使英特爾入侵智慧型手機難上加難,在付出高額補貼之後,英特爾依然未能撼動ARM的統治地位,最終只能壯士斷腕。
如今,風水輪流轉,當ARM開始進軍Intel的基本盤PC和伺服器後,必然遭到同等反擊。當年Intel遭遇的困局,如今ARM同樣要面對,而且ARM還有兩個巨大的劣勢,那就是晶片性能不行,且在成本上毫無優勢。由於單核性能不行,只能通過堆核心數來獲得多核性能,而堆核心數的做法是有代價的,會使晶片面積過大,成本很高,像高通、KP的ARM晶片,反而比X86晶片更貴。
就生態而言,從2014、15年arm和一些追捧者就說看好,要迎來大發展了;但都到2020年了,還是一片稀碎,沒有形成可觀的生態和應用局面。
就ARM支持者一直津津樂道「ARM具有低功耗優勢」而言,其實也是偽命題。在伺服器和桌面領域,ARM的功耗不佔優,因為功耗最終和微體系結構以及實現相關,和指令集的相關度很小,cisc指令解碼到risc所佔功耗比幾乎忽略不計,而且編譯器會挑選x86中類risc指令。詳細x86和arm比較,見2013年hpca文章:revisiting the risc vs. cisc debate on comtemporary arm and x86 architectures。威斯康辛大學做早就對這個事情做過研究,這篇文章後arm做伺服器的路基本上都否定了。
在生態、性能都被Intel秒殺,整個產業鏈和客戶都習慣了X86的情況下,ARM高調進軍PC和伺服器,結局只能是重蹈數年前Intel的覆轍。正是看到了大形勢,ARM伺服器在全球退潮:高通ARM伺服器業務各種裁員;AMD也退出了;博通直接甩包袱給凱為實現淘汰技術的資源變現。高通ARM CPU+WIN10的組合已經出現在商業市場,但始終是小眾,可見ARM PC即便有微軟相助,也無法動搖X86的統治地位。
Intel進軍移動平臺的實踐和過去幾年ARM進軍PC和伺服器的實踐已經證明,遵從市場經濟,單純依靠商業力量,無論是X86進軍移動平臺,還是ARM進軍PC和伺服器,必然以悲劇收場。國產ARM CPU在商業市場上也是無法打開局面,因而紛紛衝向機關單位和國企市場,華芯通則在失去地方政府支持後瞬間關門。
ARM符合自主標準是偽命題
一直以來,國內ARM CPU廠商和一些媒體鼓吹ARM開源、中立、自主,但實際上,ARM壓根和開源沒啥關係,在立場上也是屈從於西方政客,也談不上中立,至於自主就更是偽命題。Arm中國區前總裁譚軍博士就公開表示,Arm中國自主可控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ARM受美國出口法管控,因為Arm在北美奧斯丁有研發,所以Arm的技術受美國控制。何況ARM制裁華夏兩大通信設備商尚且歷歷在目,對於ARM應該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而不是把ARM包裝成自主。
誠然,一些網友認為國內ARM CPU購買了ARM 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但這種商業授權行為根本無法對抗西方政客動用國家力量下達的禁令,西方國際可以用威脅國家安全的名義輕易將授權作廢。即便用「溫和」一點的手法,英偉達只要在ARM未來版本中,隨便加入幾條國產ARM CPU不支持的指令,甚至加入哪怕一條相互嵌套的指令——而國產ARM CPU的舊版本架構和指令不支持、不被授權,就會有bug,產生巨大隱患。
ARM作為一家西方商業公司,是必須屈從於西方政客的,從來就不是中立的。在此前制裁事件中,ARM等西方科技公司也是在賺錢和政治風險找平衡,當政治風險大的時候,打著「不合規」的旗號,立馬翻臉制裁你。當政治風險變小了,就一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樣子,標榜「合規」,在中國做生意,從中國賺取高額利潤。甚至和聯合中國合資企業或合作夥伴高舉自主可控旗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從實踐上看,國產ARM CPU在自主方面已經暴露出不少問題,一些風險已經無法掩蓋,一些風險已經變成了現實。一些廠商鼓吹的「ARM符合自主標準」已經成為皇帝的新衣。當下,國產ARM晶片設計製造都對境外技術有依賴,設計上依賴ARM授權,在製造上依賴臺積電工藝,這種設計、製造依賴境外技術的模式是存在較大風險的,一旦國際環境發生變化,就有休克的風險。數日前,H公司高管餘某表示晶片的生產將於 9 月 15 日截止,高端晶片或將絕版就是這一風險的最佳寫照。
如果英偉達完成對ARM的收購,對國產ARM CPU廠商最為不利。由於英偉達是美國公司,且ARM重要的研發中心就在美國,一旦由英偉達掌控ARM,美國政府對ARM的控制會進一步加強。在當下這種大環境下,美國進一步加強對ARM的掌控,猶如把槍口頂在腦門上。一旦ARM授權和臺積電工藝兩個都被卡脖子,對於國產ARM CPU而言,等於是被拷上了雙重鎖鏈。這對國產ARM CPU而言絕堪稱晴空霹靂。
另外,利潤被ARM攫取也是ARM陣營廠商的一個問題。雖然一些媒體喜歡用中國公司買斷ARM授權,仿佛以後都可以免費用,但實際上,買斷的措辭是有問題的。先不談制裁這類風險,但就利潤方面,買了ARM指令集授權,還是要支付「ARM稅」的,「ARM稅」類似於「高通稅」,每生產一片ARM晶片,就要向ARM支付費用。打個比方,ARM就是地主,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花高價從ARM那裡組土地,種子也是在地主家買的,化肥也要外購,機械化耕作這些東西都要仰仗臺積電,最後糧食豐收了還要給地主家一部分。正是因為諸多大公司對ARM稅很有看法,在RISC-V問世後,英偉達、威騰電子等一大批公司紛紛擁護RISC-V,並在一些應用中採用RISC-V替換ARM。
這裡提一下RISC-V,RISC-V貌似是CPU領域的linux,走開源路線,公開中立,但實際只有指令集開源,CPU IP是收費的。何況RISC-V目前的CPU大多數只能滿足嵌入式所需,達不到桌面和伺服器CPU的門檻。如果就嵌入式行業而言,用RISC-V替換ARM確實可以試一試,但就桌面和伺服器CPU方面,用RISC-V替換ARM實屬昏招。如果以對抗美國制裁為著眼點,RISC-V也是蒼白無力的,因為以美國政府的行事風格,不管開不開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想禁都能禁。
結語
就ARM而言,被軟銀這類財團控股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任何一家IC設計公司收購ARM,都會對ARM現在的行業定位和商業模式造成衝擊。
ARM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採訪時,他明確表示反對英偉達收購ARM,如果ARM被英偉達收購,將是一場災難,將會損害ARM的中立性和滿足多家不同公司和供應商需求的能力。
對此,國外分析機構則評價「可能導致人心叛離,越來越多Arm的客戶會轉投RISC-V陣營。」蘋果、高通、博通、恩智浦、聯發科,甚至是Intel、AMD等公司,都不得不重新考慮與英偉達和ARM的關係。當年,AMD收購ATI一舉改變了英特爾、AMD、英偉達之間的關係,迫使英特爾和英偉達越走越近。如今英偉達收購ARM,沒準會重複當年的故事,拉近英特爾和AMD的距離。
對於國產ARM CPU而言,英偉達收購ARM肯定是非常糟糕的結果,這會迫使美國進一步加強對ARM的控制,這對於需要ARM授權的國內ARM CPU廠商,無疑是進一步勒緊了枷鎖。在臺積電將於9月16日停產某公司的ARM晶片,以及英偉達試圖收購ARM的大背景下,就機關單位和國企,以及一些自主性要求非常高的領域,不宜大規模推廣ARM晶片。
目前,臺積電已經不再向若干公司提供代工服務,中芯國際宣布因其在代工鏈中使用了部分美國技術或是設備,所以不能為某些客戶代工晶片。個別公司的國產ARM CPU已經失去先進工藝的流片渠道,交付能力將嚴重受限,供貨不足,無法支撐明年及後續的交付。
實踐證明,國產ARM CPU是無法抵抗美國制裁的。在本輪貿易摩擦後,中方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換取了產業升級的時間,可謂是花錢買時間。鐵流希望這些時間不要隨意揮霍,寶貴的時間和資源應當用來發展真正可以抵禦制裁的技術,而不應當用在ARM這種被卡脖子的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