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2020-12-25 DeepTech深科技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

在現場,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9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獎者狄大衛通過《探索下一代發光二極體》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在光電子器件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對有機分子發光過程的深入研究和鈣鈦礦 LED 的探索。

圖 | 狄大衛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現場分享

目前,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被廣泛應用到了智慧型手機、高清顯示屏等終端領域,市場已經形成了每年高達千億美金的產業規模。但 OLED 無論是製造過程還是工作時對能源的消耗都需要繼續降低。

以對普通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舉例,大屏幕、柔性屏雖然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感,但也讓手機電池越來越 「脆弱」。

狄大衛表示,希望通過對光電子領域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幫助解決其對能源消耗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為未來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創造空間。同時,他認為鈣鈦礦 LED 應用前景非常廣泛,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此外,利用鈣鈦礦發光特性設計的疊層太陽能電池的理論效率可達 43%。

利用新型有機發光分子設計溶液法 OLED,外量子效率可達 27.5%

狄大衛介紹,太陽能電池與 LED 的工作原理是兩個互逆的過程,在理想狀態可以實現 「光轉電、電轉光」 的雙向互逆,但在實際的實驗室的論證中,這個情況並不是一定的。比如矽太陽能電池早已大規模應用,但矽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光體,所以光轉電很容易,但是電轉光卻不太容易。

狄大衛說,在 OLED 中的光電轉化的過程主要受自旋態的作用主導,正負電荷在有機半導體裡面結合的時候會形成不同的自旋態,有些可以發光,但另一些則不能發光。

作為提升效率的方案之一,狄大衛在研究中利用了三重態聚變原理,讓兩個暗能態相撞產生亮能態,從而達到亮能態增多,暗能態減少的目的,有效提高了電能到光能的轉化能效。

圖 | OLED 中的三重態聚變

「我們在 2017 年的時候發現三重態聚變在 OLED 裡面的效率高達 70%,可以將 70% 的不能發光的狀態變成發光的狀態。」 狄大衛說道。

另一方面,在研究光電轉化的過程中,狄大衛與劍橋大學、以及東英吉利大學的合作夥伴發現了一種新型有機發光分子 CMA,由於其特殊的分子結構,亮暗能態能量差降為零,幾乎 100% 的暗能態都能得到有效利用。他們基於這種分子設計了低成本溶液法製作的 OLED,可使外量子效率達到 27.5%,該研究創造了溶液法 LED 的世界記錄。

鈣鈦礦應用前景廣闊,鈣鈦礦 LED 內量子效率可接近 100%

狄大衛介紹,滷化物鈣鈦礦是在實驗室人工合成的新型半導體材料。具有低成本、易合成、生產所需能耗低、色彩覆蓋範圍廣、高亮度、發光純度高等特點,因此在發光與照明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此外,鈣鈦礦已被證明是未來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潛在材料。

資料顯示,2009 年,使用鈣鈦礦製作的太陽能電池僅有 3.8% 的太陽能轉化率。到了 2020 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 25%,與傳統晶體矽電池不相上下。鈣鈦礦 LED 是在 2014 年才發展起來的研究方向,最初的效率不到 1%,它的發展更為迅速。

2018 年,狄大衛與劍橋大學的合作者就提出了用鈣鈦礦和聚合物形成異質結構的概念,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鈣鈦礦 LED 的外量子效率超過 20%,更重要的是,其內量子效率可能接近 100%,這與高效 OLED 類似,該研究創造了當時的效率紀錄。

實驗中,狄大衛與合作者將器件界面的能量損失降到最低,並研究了鈣鈦礦內部的發光動力學過程。結果顯示,在等效於太陽光強度的外界光照下,鈣鈦礦的螢光量子效率可以高達 96%。

隨後,團隊又對鈣鈦礦 LED 最高效率做了理論模擬。「假設我們的鈣鈦礦 LED 和 OLED 是類似的光學模型,它的最高效率大概在 21% 左右,我們在實驗室中論證的效率是 20.1%,非常接近這個理論效率。當然還能夠通過改進器件設計來進一步提升效率。」 狄大衛表示。

實驗證明了鈣鈦礦 LED 和有機發光二級管 OLED 一樣,有著非常好的應用前景。但相比 OLED,鈣鈦礦 LED 的穩定性較差,效率上仍不理想。

對此,狄大衛還分享了鈣鈦礦 LED 的量子效率提升的兩種解決方案:

第一,通過光子回收實現效率提升。其團隊首次驗證了光子回收的過程。發現在一些自吸收比較強的體系中,光子回收效應比較顯著。計算與實驗表明,30-70% 的電致發光可能來源於光子回收,這為未來鈣鈦礦 LED 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開闢了新的道路。

第二,界面調控實現效率提升。如果要真正將鈣鈦礦 LED 運用到顯示屏上,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雖然高效率鈣鈦礦 LED 已經實現,但進一步的發展將受到器件結構的限制。通過引入一種氟化物界面,實現界面修飾,可以使效率顯著提升。他解釋道,「在氟化鋰界面上形成的鈣鈦礦材料具有更長的螢光壽命,界面能量損失更小,所以採用二維三維混合結構的綠光鈣鈦礦 LED,在較高亮度下也可以達到 19.1% 的效率。」

圖 | Nature Electronics 封面論文:基於氟化物界面的鈣鈦礦 LED

通過對鈣鈦礦發光的深入研究,狄大衛與合作者將其利用在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上,提出一種可溶液處理的新型疊層電池。通過將鈣鈦礦發光材料和膠體量子點相結合,實現太陽光的轉化效率的提升。

圖 | 鈣鈦礦 / 膠體量子點疊層太陽能電池

「其中一層電池材料吸收太陽光後,它會產生一些螢光,發出來的光子可以被另外一層太陽能電池材料吸收,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電池的電流和電壓,所以理論效率可以達到 43% 左右。」 狄大衛補充稱。

儘管實驗早期數據很不理想,但狄大衛始終認為這種新型疊層太陽能電池是未來比較有趣的一個方向。他坦言,研究的過程不是只追求結果能不能用,更重要的是探索實驗過程中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也是科研人員最關心的問題。

2018 年從劍橋大學回國至今,狄大衛建立的光電子學研究組已經由最初的三個人發展成了二十多人的團隊。狄大衛透露,未來團隊會進一步探索新發光器件和發光原理,包括對於一些光電轉換的新理論和器件結構的嘗試和探索。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狄大衛:有機與鈣鈦礦發光器件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現場,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9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獎者狄大衛通過《探索下一代發光二極體》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在光電子器件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包括對有機分子發光過程的深入研究和鈣鈦礦 LED 的探索。
  • 《液晶與顯示》 | 專題徵稿:有機和鈣鈦礦發光器件與顯示應用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正迅猛發展,並呈現出柔性顯示發展趨勢;鈣鈦礦和量子點等新型發光材料快速崛起,取得明顯進步;印刷製程技術也得到廣泛關注,將為有機和鈣鈦礦等新型顯示技術發展注入新動能。為及時總結最新的研究進展和促進相關領域不同學科方向之間的學術交流,《液晶與顯示》擬在2021年第1期出版「有機和鈣鈦礦發光器件與顯示應用」專題,共同推動有機和鈣鈦礦發光材料和器件在顯示、傳感等領域的應用。專題特邀客座主編唐建新 教授唐建新,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液晶與顯示》編委。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近日,來自北京化工大學的譚佔鰲教授和華北電力大學的王志斌博士(現已入職福建師範大學)在《發光學報》雜誌發表了題為「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的綜述文章。該綜述總結了近年來藍光鈣鈦礦材料製備和器件結構優化的研究進展,並對藍光PeLED未來發展方向和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展望,以期促進藍光PeLED相關研究。
  • 發光學報 | 鈣鈦礦量子點:機遇與挑戰
    單看CsPbBr3量子點,自從本課題組2015年首次LED報導以來,筆者團隊致力於從鈣鈦礦量子點材料本身出發,對表面配體進行調控,大幅提升了電荷注入與複合效率,器件效率從不足1%快速提升至超過16%,屢創新高。
  • 通過將鈣鈦礦沉積在氟化物界面上製成的高效發光二極體
    另外,鈣鈦礦只能沉積在有限範圍的電荷傳輸材料上,這可能會限制其製造具有改進性能的LED的潛力。 劍橋大學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通過在稀薄的氟化鋰界面上沉積混合尺寸的鈣鈦礦來創建了高效的LED 。他們使用的製造策略(在《自然電子》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中概述)使LED具有出色的外部量子效率,同時還使鈣鈦礦能夠沉積在通常不兼容的材料上。
  • 趙保丹:破解鈣鈦礦中隱藏的能效密碼|「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獲獎時年齡:28 歲獲獎時職位: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訪問研究員獲獎理由:她以製備簡單、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鈣鈦礦 LED 效率的世界紀錄;另外,她還利用錫代替鉛的手段降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毒性。
  • 鈣鈦礦單晶薄膜的可控制備與太陽能電池器件研究獲進展
    鈣鈦礦單晶薄膜的可控制備與太陽能電池器件研究獲進展太陽能電池是將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可以高效轉換並利用太陽能。除了目前主要的矽基太陽能電池外,探尋高效率且廉價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MAPbX3 (X=Cl, Br和I)鈣鈦礦材料由於其卓越的光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基於這類鈣鈦礦結構材料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短短幾年間在效率上頻頻突破,由2009年的不到4%迅速提升到了22.1%。
  • 首次報導:溶液可加工鈣鈦礦雙層結構,製備高性能發光二極體
    導讀:設計了一種雙層鈣鈦礦結構,利用異質結構中的界面缺陷鈍化和應變誘導效應,觀察到增強的結晶度和延長的光致發光。溶液可加工鈣鈦礦雙層結構在PeLED研究領域還沒有報導。目前,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大多是基於各種形式的納米結構,利用其激子約束的優點。
  • 《Adv Mater》高效又穩定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鈣鈦礦型發光二極體(PeLEDs)穩定性差是阻礙其商業化的關鍵問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FAPbI3在運行過程中的降解與離子遷移有直接關係,在FAPbI3中加入Cs+和Rb+二元鹼離子可以抑制離子遷移,顯著提高PeLEDs的使用壽命。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揭開鈣鈦礦性能調控秘密
    打開APP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揭開鈣鈦礦性能調控秘密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5:34:2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團隊葉樹集小組研究發現,二維雜化滷素鈣鈦礦的有機陽離子構象無序度越大,其寬帶螢光發射越強,面內載流子遷移率越小,而面外載流子遷移率則由有機陽離子構象與無機骨架層間距共同決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
  • :揭開鈣鈦礦光伏器件中「被埋藏的秘密」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鉛滷鈣鈦礦光伏器件由於其迅速提升的光電轉換效率而吸引了光伏能源領域廣泛的關注
  • 調控晶格畸變可優化滷化物鈣鈦礦發光性能—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呂旭傑課題組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Mercouri G Kanatzidis等合作,通過調控晶格畸變實現了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最佳發光性能。
  • 最新《Science》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又有重要進展!「陷阱」之謎!
    混合無機-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主要受到捕獲電荷載流子並導致無用重組的缺陷的限制。近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黃勁松教授(通訊作者)報導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單晶和多晶太陽能電池中「陷阱」的空間和能量分布解析結果。
  • 蘇州大學:一種高效率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因其光譜帶隙可調性,靈活的組分控制,晶體應變等眾多優點而受到廣泛關注,且能提供探索薄膜太陽能電池中不易實現的一些概念的機會,比如說量子限域,多樣化加工及器件結構,對於量子點活性層來說,常用的有機空穴傳輸層可以對量子點層表面進行合理鈍化,但由於能級順差較大,在溶液製備法中,量子點層和傳輸層對於電荷提取並不理想,尋找一種合適而又簡單的方法來調整兩者對接口以改善電荷收集效率是進一步提高電池效率的有效方法
  • Feature Article|聚集誘導發光材料在有機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1977年導電高分子的發現打開了有機半導體領域的大門,相比於無機半導體,有機半導體具有易修飾、低成本、重量輕、易加工等優勢,在非線性光學、場效應電晶體、電致發光二極體、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研究背景在顯示和照明領域,有機半導體材料在電致發光、電致變色、液晶顯示以及太陽能聚光器等光電器件中已經得到深入研究。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採用J71、PBDB-T、PM6等一系列無摻雜聚合物有機光伏給體材料作為空穴輸運材料,採用合適的能級和載流子輸運能力,構建了全新的全無機PSCs體系結構。 全無機鈣鈦礦CsPbX3 有優異的熱穩定性, 具有連續可調的寬帶隙(1.73〜2.3 eV),在半透明電池以及疊層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廣泛的關注。
  • 《發光學報》創刊40周年特別專欄 | 青稞論道(第11期)
    2 PeLED的器件構築:物理化學交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有著與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類似的器件結構,都是發光層夾在電子和空穴傳輸層之間構成三明治結構[。事實上,PeLED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從OLED研究中借鑑的經驗。然而,在器件發光層的構築上,PeLED與OLED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 南京工大《JPCL》:原位製備鈣鈦礦納米晶,用於深藍色LED!
    鈣鈦礦型發光二極體(LED)在照明和顯示領域的應用要求其具有高效、穩定的深藍色發光特性。然而,由於混合滷化物鈣鈦礦的相偏析問題以及傳統方法合成高質量單滷化物深藍色鈣鈦礦納米晶的困難,這一點很難實現。 來自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抗溶劑處理可以促進鈣鈦礦納米晶的原位製備。
  • 南京工大《JPCL》:原位製備鈣鈦礦納米晶,用於深藍色LED
    來自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抗溶劑處理可以促進鈣鈦礦納米晶的原位製備。LED器件在465 nm處有穩定的電致發光(EL)峰,峰值外量子效率和峰值電流效率分別為2.4%和2.5cd A1。這項工作為改變鈣鈦礦納米晶的尺寸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