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s三部曲第一章第2節 雲架構&雲原生

2020-09-04 Blueeyedboy

1)雲和k8s是什麼關係

* 雲就是使用容器構件的一套服務集群網絡,雲由很多的大量的容器過程

* k8s就是用來管理雲中的容器

2)雲架構

* i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

* 用戶: 租用(購買|分配權限) 雲主機,用戶不需要考慮網絡,DNS,存儲,硬體環境方面的問題

* 運營商:提供網絡,存儲,DNS這樣的服務就叫做基礎設置服務

* paas 平臺即服務

MYSQL\ES\MQ....

* saas 軟體即服務

釘釘、企信

* serverless

* server 服務 less 無 --- 無服務 ---- 不需要伺服器

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用戶只需要考慮使用雲伺服器即可,在雲伺服器所有的基礎環境,軟體環境都不需要用戶自己考慮


未來:服務開發都是serverless,企業都構建了自己的私有雲環境,或者是使用公有雲環境

3)雲原生

* 就是為了讓應用程式(項目,服務軟體)都運行在雲上的解決方案,這叫做雲原生

特點:

(1)、容器化 --- 所有服務都必須部署在容器中

(2)、微服務 --- web服務架構師微服務架構

(3)、CI/CD 可持續交付/可持續部署

(4)、DevOps 開發運維

相關焦點

  • k8s三部曲第一章第3節 k8s架構基本原理
    borg系統2)架構* 一個master節點 * api server k8s網關,所有的指令請求都必須經過api server * scheduler 調度器,使用調度算法,把請求資源調度某一個node節點 * controller 控制器,維護k8s資源對象 * etcd 存儲資源對象* node節點
  • 分布式系統架構與雲原生—阿里雲《雲原生架構白皮書》導讀
    1 雲原生與分布式系統架構的關係  1.1 雲原生架構的定義  《雲原生架構白皮書》中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為「基於雲原生技術的一組架構原則和設計模式的集合,旨在將雲應用中的非業務代碼部分進行最大化的剝離,從而讓雲設施接管應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如彈性、韌性、
  • 如何基於標準k8s打造邊緣計算雲原生基礎設施?
    12月3日,在邊緣計算社區社群上,阿里雲高級技術專家黃玉奇做了《雲邊一體——如何基於標準k8s打造邊緣計算雲原生基礎設施》主題分享,黃老師在阿里雲做容器服務,近幾年一直從事雲原生相關領域工作。本文根據黃老師分享整理,一共6300字,乾貨滿滿,預計閱讀19分鐘!引言云原生的理念如今正如火如荼。
  • k8s三部曲第二章第2節 副本控制器ReplicaSet
    副本控制器:當副本設置為3的時候,副本控制器將永遠保證副本數量為3,當有pod服務宕機的時候,副本控制器將立馬重新創建一個新的pod,永遠保持副本的數量為3ReplicationController && ReplicaSet 區別1、ReplicaSet* 單選* 複合選擇2、
  • k8s三部曲第二章第1節 pod核心原理
    1.pod核心原理概念:k8s的作用k8s是用來管理容器,但不直接操作容器,最小操作單元是pod(間接管理容器)特點:1).一個master有一群node節點2).master節點不存儲容器,只是負責調度、網關、控制器、資源對象存儲
  • k8s三部曲第二章第4節 Statefulset
    * 容器是有聲明周期的,一旦宕機,數據丟失* pod部署,pod有生命周期,數據丟總結:k8s來說,不能使用deployment部署模型部署有狀態服務,通常情況下,deployment被用來部署無狀態服務,對於有狀態服務的部署,使用statefulSet進行服務部署
  • 雲原生 | 阿里雲首發雲原生架構白皮書
    阿里雲20+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1 業界第一本全景圖式白皮書這本書在詳細闡述雲原生架構定義的同時,也完整展示了雲原生架構應用所需的演進路徑與設計規則,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雲原生架構,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阿里雲以自身實踐與服務百萬付費用戶的豐富實踐經驗為基礎。從雲原生架構定義出發,構建基於實際業務場景的完整雲原生架構體系。
  • 聊聊雲原生的那些事
    當時提出雲原生是為了能構建一種符合雲計算特性的標準來指導雲計算應用的編寫。後來到2013年 Matt Stine在推特上迅速推廣雲原生概念,並在2015年《遷移到雲原生架構》一書中定義了符合雲原生架構的特徵:12因素、微服務、自服務、基於API協作、扛脆弱性。
  • K8S整體架構解析,簡單明了
    上面這個架構圖,舉例是一個master節點和2個node節點。但實際生產上,從高可用考慮,是需要部署多個master節點的。保存了整個集群的狀態其中有kube-scheduler和kube-controller-manager兩個組件是有leader選舉的,這個選舉機制是k8s對於這兩個組件的高可用保障。apiserver是可以水平擴展的。
  • 騰訊雲十年新風向:雲原生與開源的未來
    對此,騰訊針對自研業務上雲曾給到非常詳細的推動方案,根據騰訊雲資深運維專家周小軍披露的騰訊自研業務上雲歷程一文中所指出的:「騰訊自研業務上雲有三個階段,分別是直播類業務上雲、沙箱雲、整個業務上公有雲。」自研上雲的過程,實質是驗證雲原生架構、部分甚至全部擁抱雲原生體系的過程。
  • 騰訊雲十年新風向:雲原生與開源的未來
    騰訊會議,已是檢驗雲原生的關鍵先生。據公開數據顯示,上線僅2個月,其活躍用戶數就超1000萬,上線僅一年,其用戶數就已突破1億,成為在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視頻會議產品。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透露,騰訊會議的核心技術就來自騰訊雲原生的一系列技術組件,使得業務人員只需要關註上層業務邏輯,無需關心底層基礎設施。
  • 擁抱雲原生,如何將開源項目用k8s部署?
    k8s以及雲原生相關概念近年來一直比較火熱,阿丸最近搞了個相關項目,小結一下。為了充分利用物理資源、快速擴容同步節點、擁抱雲原生,決定使用k8s部署otter。otter的項目整體上自成一體,出於改造成本考慮,儘量在項目已有基礎上,做一些適配,不改動原始碼。本文將重點分享對於otter適配k8s部署的改造過程,有不當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 All in 雲時代 雲原生如何影響企業IT化進程
    前不久,IBM斥資340億美元收購紅帽,正是看中紅帽在雲服務構建領域的技術優勢。其用於構建和管理Kubernetes(k8s)容器的軟體套件Openshift,也成為IBM彎道超車的重中之重。Gartner報告指出,到2022年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目前雲原生技術在中國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 華為雲開啟雲原生2.0時代,打造未來無憂的雲原生基礎設施
    容器與Kubernetes也成了雲時代的「新常態」。在這一階段,華為不僅作為創始成員之一,與Google、IBM等企業一起共同組建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還積極向社區貢獻了容器網絡、集群聯邦、調度等大顆粒特性,極大地加速了Kubernetes版本的成熟,且代碼貢獻量一直位居亞洲第一。
  • 華為雲開啟雲原生2.0時代,打造未來無憂的雲原生基礎設施
    容器與Kubernetes也成了雲時代的「新常態」。在這一階段,華為不僅作為創始成員之一,與Google、IBM等企業一起共同組建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還積極向社區貢獻了容器網絡、集群聯邦、調度等大顆粒特性,極大地加速了Kubernetes版本的成熟,且代碼貢獻量一直位居亞洲第一。
  • 釋放極致算力:基於華為雲擎天架構的雲原生基礎設施
    會上,華為云云原生基礎設施架構師馬達從數據中心級創新的視角,解讀基於擎天架構打造「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原生基礎設施,讓算力極致釋放。華為云云原生基礎設施架構師馬達進行主題演講「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全新生產力,其需求量、精細度、性能水平等都隨著雲、AI、5G技術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 華為雲發布雲原生產業白皮書,披露雲原生2.0全景圖
    11月30日,華為雲舉行媒體溝通會,聯合Forrester發布雲原生產業白皮書,並披露了其雲原生2.0全景圖和行動計劃。按照計劃,華為雲將重點打造「創原會」等雲原生交流平臺,持續開源社區貢獻,通過雲原生2.0產業峰會等多種方式實現技術賦能,促進雲原生產業發展。
  • 你懂什麼是雲原生嗎?
    當時提出雲原生是為了能構建一種符合雲計算特性的標準來指導雲計算應用的編寫。後來到2013年 Matt Stine在推特上迅速推廣雲原生概念,並在2015年《遷移到雲原生架構》一書中定義了符合雲原生架構的特徵:12因素、微服務、自服務、基於API協作、扛脆弱性。而由於這本書的推廣暢銷,這也成了很多人對雲原生的早期印象,同時這時雲原生也被12要素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
  • 環信「擁抱」雲原生 2.0,實現一地多中心分布式架構升級
    在如今的數位化時代,「雲原生 2.0」為企業帶來了業務架構的重塑,也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變革機遇。在11月28日華為雲主辦的X-Team創原會·雲原生技術精英沙龍——解決方案生態夥伴專場。北京易掌雲峰科技有限公司CTO趙貴斌通過自身企業實踐,分享了華為雲原生2.0賦能「環信」通訊雲應用便捷落地的成果。
  • 和我一起學k8s(一)初識kubernetes
    因此kubernetes是一個全新的分布式架構解決方案。二、為什麼要使用kubernetes呢?使用kubernetes的理由千千萬,而技術驅動永遠都是IT行業的第一驅動力。不過回顧歷史,在2013年,docker的問世,以其簡練易用的使用方式,極大的降低了容器的使用門檻,但是由單機走向集群已成為必然,隨後kubernetes橫空出世,並且由Google聯合20多家公司一起創立了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雲原生計算基金會),一起推廣kubernetes,開創了雲原生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