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曉梅 冉學東 北京報導
繼今年1月交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後,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又添一家。
7月28日,中國農業銀行發布公告稱,其通過附屬機構農銀投(嘉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出資設立了農銀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農銀金科」),持股比例100%。
農銀金科的註冊資本為6億元人民幣,註冊地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法定代表人為劉國建。其經營範圍包括基礎軟體服務;應用軟體服務;零售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電子產品、通訊設備、智能化設備;電子元器件領域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推廣、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數據處理;計算機系統集成;會議服務;承辦展覽展示;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經營電信業務。
至此,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行五大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均已落地,其中只有農銀金科的註冊地在北京。
12家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農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不是最早的,但也不會是最晚的。農行方面表示,設立農銀金科是該行落實治行興行「六維方略」、加快科技賦能、推進數位化轉型的重要舉措。
實際上,早在2019年初,農行就制定了「推進數位化轉型再造一個農業銀行」的戰略構想。
不僅僅農行,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都紛紛尋求數位化轉型,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就是一個路子。
一位銀行從業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可以為服務於銀行自身,同時還可以對外輸出自己的能力,實現了兩者共贏。
近年來,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逐漸衝擊著傳統商業銀行。為了適應業務環境,銀行紛紛開始調整組織架構,或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滿足金融科技需求。
為了迎合市場發展,商業銀行一開始是加強對外深度合作,尤其在2017年五大行紛紛與BATJ等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達成合作,如工行與京東、農行與百度、中行與騰訊、建行與阿里、交行與蘇寧等。
但由於商業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本身的文化基因不同,雙方的風險偏好、合規要求、創新力度等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雙方合作痛點逐漸暴露。
之後,商業銀行開始加強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布局,培養金融科技核心競爭力,逐漸開始內部孵化轉型並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5年12月,興業銀行成立興業數金,開創了商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先河。平安銀行緊隨其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壹帳通」。此後,又有多家股份制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8年4月,建設銀行成立建信金科,成為第一家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國有大行。
截至目前,包括農行在內,已經有12家商業銀行設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原銀行、廣發銀行也先後傳出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消息。
2016年4月,原銀監會、科技部、央行聯合發布了《關於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允許銀行成立子公司從事科技創新創業股權投資。
短期內難言盈利
自興業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經過去了四年多,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還好嗎?
上述從業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的初衷是服務由內而外,在服務母行的同時,對同業機構、非銀金融機構以及中小企業進行技術、產品輸出。
所以,各大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務也大多遵循這個邏輯。以興業數金為例,對內,興業數金負責興業銀行集團科技研發和數位化創新工作;對外,致力於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開放API、流程機器人等前沿科技,為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提供解決方案,輸出科技產品與服務。
目前,興業數金的業務矩陣有銀行雲、基礎雲、非銀雲、開放銀行+智慧銀行,已有超過400項全方位金融行業雲服務,科技輸出籤約合作銀行超過350家。
有分析人員曾指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產品體系主要從金融機構運行的前、中、後臺三個層面提供科技服務。前臺,通過智能認證、客戶識別和管理等產品提供前端服務;中臺,搭建存、貸、匯等業務系統、交付平臺,提升中臺運營的智能性和敏捷性;後臺,構建IT架構和技術平臺,支撐整體業務流程;同時,通過戰略規劃、流程優化、內部管理、整體諮詢等服務貫穿企業運營全過程。
然而,從多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業績來看,發展並不樂觀。
興業數金是少有的存在3家外部機構股東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而2019年9月前,外部股東都已經由興業數金全部回購。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興業數金未經審計的資產總額3.74億元,負債總額1.18億元,營業收入6788萬元,淨虧損已達1.67億元。2017年全年虧損才2000多萬元。2018全年,興業數金營業收入3.17億元,淨利潤1840萬元。
第一家由國有大行成立的建信金科的日子也不好過。
就在前幾日,建信金科計劃引入新投資方的同時,業績也暴露了出來。2019全年,建信金科營業收入32.31億元,同比大漲超過470%,而全年卻淨虧損了約4.72億元,相比上年還增加了2億元。
於2019年12月底在紐交所上市的金融壹帳通(OCFT)也沒逃過虧損的命運。2020年第一季報顯示,金融壹帳通淨虧損4.15億元,與上年同期淨虧損4.15億元基本持平。報告期內,其營業收入大漲近30%,實現營業收入5.81億元,其中來自第三方的優質客戶貢獻了46.4%的收入。
虧損的原因不難理解。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強調「科技」,而系統、人員的投入本身就很大,而研發和科技實力是業務合規開展的基礎,前期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本,短期內還難以盈利。
2019全年,金融壹帳通的研發投入高達11.47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還是8.2億元,同比增幅較大。其CFO羅偉傑也表示,「在研發上持續投入,這也是業績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