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設計重點-電感、電容、磁珠

2021-01-04 電子產品世界

  濾波電容器、共模電感、磁珠在EMC設計電路中是常見的身影,也是消滅電磁幹擾的三大利器。對於這這三者在電路中的作用,相信還有很多工程師搞不清楚。本文從設計設計中,詳細分析了消滅EMC三大利器的原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141.htm

  三大利器之濾波電容器

  儘管從濾除高頻噪聲的角度看,電容的諧振是不希望的,但是電容的諧振並不是總是有害的。當要濾除的噪聲頻率確定時,可以通過調整電容的容量,使諧振點剛好落在騷擾頻率上。

  在實際工程中,要濾除的電磁噪聲頻率往往高達數百MHz,甚至超過1GHz。對這樣高頻的電磁噪聲必須使用穿心電容才能有效地濾除。普通電容之所以不能有效地濾除高頻噪聲,是因為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電容引線電感造成電容諧振,對高頻信號呈現較大的阻抗,削弱了對高頻信號的旁路作用;另一個原因是導線之間的寄生電容使高頻信號發生耦合,降低了濾波效果。

  穿心電容之所以能有效地濾除高頻噪聲,是因為穿心電容不僅沒有引線電感造成電容諧振頻率過低的問題,而且穿心電容可以直接安裝在金屬面板上,利用金屬面板起到高頻隔離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穿心電容時,要注意的問題是安裝問題。穿心電容最大的弱點是怕高溫和溫度衝擊,這在將穿心電容往金屬面板上焊接時造成很大困難。許多電容在焊接過程中發生損壞。特別是當需要將大量的穿心電容安裝在面板上時,只要有一個損壞,就很難修復,因為在將損壞的電容拆下時,會造成鄰近其它電容的損壞。

  三大利器之共模電感

  由於EMC所面臨解決問題大多是共模幹擾,因此共模電感也是我們常用的有力元件之一,共模電感是一個以鐵氧體為磁芯的共模幹擾抑制器件,它由兩個尺寸相同,匝數相同的線圈對稱地繞制在同一個鐵氧體環形磁芯上,形成一個四端器件,要對於共模信號呈現出大電感具有抑制作用,而對於差模信號呈現出很小的漏電感幾乎不起作用。原理是流過共模電流時磁環中的磁通相互疊加,從而具有相當大的電感量,對共模電流起到抑制作用,而當兩線圈流過差模電流時,磁環中的磁通相互抵消,幾乎沒有電感量,所以差模電流可以無衰減地通過。因此共模電感在平衡線路中能有效地抑制共模幹擾信號,而對線路正常傳輸的差模信號無影響。

  共模電感在製作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1)繞制在線圈磁芯上的導線要相互絕緣,以保證在瞬時過電壓作用下線圈的匝間不發生擊穿短路。

  2)當線圈流過瞬時大電流時,磁芯不要出現飽和。

  3)線圈中的磁芯應與線圈絕緣,以防止在瞬時過電壓作用下兩者之間發生擊穿。

  4)線圈應儘可能繞制單層,這樣做可減小線圈的寄生電容,增強線圈對瞬時過電壓的而授能力。

  通常情況下,同時注意選擇所需濾波的頻段,共模阻抗越大越好,因此我們在選擇共模電感時需要看器件資料,主要根據阻抗頻率曲線選擇。另外選擇時注意考慮差模阻抗對信號的影響,主要關注差模阻抗,特別注意高速埠。

  三大利器之磁珠

  在產品數字電路EMC設計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使用到磁珠,鐵氧體材料是鐵鎂合金或鐵鎳合金,這種材料具有很高的導磁率,他可以是電感的線圈繞組之間在高頻高阻的情況下產生的電容最小。鐵氧體材料通常在高頻情況下應用,因為在低頻時他們主要程電感特性,使得線上的損耗很小。在高頻情況下,他們主要呈電抗特性比並且隨頻率改變。實際應用中,鐵氧體材料是作為射頻電路的高頻衰減器使用的。實際上,鐵氧體較好的等效於電阻以及電感的並聯,低頻下電阻被電感短路,高頻下電感阻抗變得相當高,以至於電流全部通過電阻。鐵氧體是一個消耗裝置,高頻能量在上面轉化為熱能,這是由他的電阻特性決定的。

  鐵氧體磁珠與普通的電感相比具有更好的高頻濾波特性。鐵氧體在高頻時呈現電阻性,相當於品質因數很低的電感器,所以能在相當寬的頻率範圍內保持較高的阻抗,從而提高高頻濾波效能。 在低頻段,阻抗由電感的感抗構成,低頻時R很小,磁芯的磁導率較高,因此電感量較大,L起主要作用,電磁幹擾被反射而受到抑制;並且這時磁芯的損耗較小,整個器件是一個低損耗、高Q特性的電感,這種電感容易造成諧振因此在低頻段,有時可能出現使用鐵氧體磁珠後幹擾增強的現象。 在高頻段,阻抗由電阻成分構成,隨著頻率升高,磁芯的磁導率降低,導致電感的電感量減小,感抗成分減小。但是,這時磁芯的損耗增加,電阻成分增加,導致總的阻抗增加,當高頻信號通過鐵氧體時,電磁幹擾被吸收並轉換成熱能的形式耗散掉。

  鐵氧體抑制元件廣泛應用於印製電路板、電源線和數據線上。如在印製板的電源線入口端加上鐵氧體抑制元件,就可以濾除高頻幹擾。鐵氧體磁環或磁珠專用於抑制信號線、電源線上的高頻幹擾和尖峰幹擾,它也具有吸收靜電放電脈衝幹擾的能力。

  使用片式磁珠還是片式電感主要還在於實際應用場合。在諧振電路中需要使用片式電感。而需要消除不需要的EMI噪聲時,使用片式磁珠是最佳的選擇。 片式磁珠和片式電感的應用場合: 片式電感: 射頻(RF)和無線通訊,信息技術設備,雷達檢波器,汽車電子,蜂窩電話,尋呼機,音頻設備,PDAs(個人數字助理),無線遙控系統以及低壓供電模塊等。片式磁珠: 時鐘發生電路,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之間的濾波,I/O輸入/輸出內部連接器(比如串口,並口,鍵盤,滑鼠,長途電信,本地區域網),射頻(RF)電路和易受幹擾的邏輯設備之間,供電電路中濾除高頻傳導幹擾,計算機,印表機,錄像機(VCRS),電視系統和手提電話中的EMI噪聲抑止。

  磁珠的單位是歐姆,因為磁珠的單位是按照它在某一頻率產生的阻抗來標稱的,阻抗的單位也是歐姆。磁珠的DATASHEET上一般會提供頻率和阻抗的特性曲線圖,一般以100MHz為標準,比如是在100MHz頻率的時候磁珠的阻抗相當於1000歐姆。針對我們所要濾波的頻段需要選取磁珠阻抗越大越好,通常情況下選取600歐姆阻抗以上的。

  另外選擇磁珠時需要注意磁珠的通流量,一般需要降額80%處理,用在電源電路時要考慮直流阻抗對壓降影響。


相關焦點

  • 貼片電感,濾波電感,電感元件,磁珠,繞線電感振華富廠家
    電感是儲能元件,而磁珠是能量轉換(消耗)器件。電感多用於電源濾波迴路,側重於抑止傳導性幹擾;磁珠多用於信號迴路,主要用於EMI方面。
  • 電感、磁珠和零歐電阻的區別
    磁珠(ferrite bead)的材料是鐵鎂或鐵鎳合金,這些材料具有有很高的電阻率和磁導率,在高頻率和高阻抗下,電感內線圈之間的電容值會最小。磁珠通常只適用於高頻電路,因為在低頻時,它們基本上是保有電感的完整特性(包含有電阻性和電抗性分量),因此會造成線路上的些微損失。而在高頻時,它基本上只具有電抗性分量(jωL),並且抗性分量會隨著頻率上升而增加。
  • EMC設計常用元件
    標籤:EMC設計 共模電感 磁珠 濾波電容器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磁珠在產品數字電路EMC設計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使用到磁珠,那麼磁珠濾波地原理以及如何使用呢?鐵氧體材料是鐵鎂合金或鐵鎳合金,這種材料具有很高的導磁率,他可以是電感的線圈繞組之間在高頻高阻的情況下產生的電容最小。鐵氧體材料通常在高頻情況下應用,因為在低頻時他們主要程電感特性,使得線上的損耗很小。
  • 開關電源電感與磁珠聯繫解讀——民熔電氣顧問的經驗之談面面俱到
    >磁珠由氧磁體組成,電感由磁芯和線圈組成。磁珠將交流信號轉換成熱能,電感存儲交流,並緩慢釋放。因此,電感是儲能元件,磁珠是能量轉換(消耗)裝置。電感主要用於電力濾波器電路,磁珠主要用於信號電路,磁珠主要用於抑制電磁輻射幹擾,而電感主要用於抑制導電幹擾。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於處理EMC、EMI問題。磁珠被用來吸收超高頻信號。例如,在電源輸入部分中,需要添加一些射頻電路、鎖相環、振蕩電路和超高頻存儲器電路(DDR、SDRAM、Rambus等)。
  • 磁珠和電感的區別是什麼
    打開APP 磁珠和電感的區別是什麼 一隻射頻攻城獅 發表於 2020-11-12 10:35:13 本質來說,磁珠和電感都是抑制高頻信號,通過低頻信號,而兩者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材料工藝的不同,磁珠用的是鐵氧體,而鐵氧體的電阻是和頻率強相關的,可以近似認為頻率越高電阻越大(拐點之前);而電感,比如繞線電感,用料的本質是銅線圈,本身的DCR是很低的;
  • 磁珠,EMI設計中的重要電子元件,你真的了解嗎?
    作為一種常見的電子元件,磁珠的主要功能是抑制信號線的高頻噪聲,因為其優異的抑制電磁幹擾性能,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VCD等領域。在EMI設計中,磁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磁珠和電感的區別1、電感多用於電源濾波迴路,側重於抑止傳導性幹擾;磁珠多用於信號迴路,主要用於EMI方面。
  • 從EMC角度考慮常用電路設計及PCB設計
    ,推薦使用共模電感或差模電感;②長距離電源走線是否預留足夠電容組10uF/0.1uF或1uF/0.01uF,應考慮PCB板每間隔187.5px放置一對。 3 電源轉換晶片的EMC設計 應遵循電源轉換晶片輸入輸出端應並聯BULK電容和去耦電容;電容容值應依據晶片手冊推薦,或者依據驅動能力來估算;開關轉換晶片輸出應考慮磁珠進行濾波。
  • 電源輸入部分的EMC設計
    溫升大小由結構散熱和效率決定;輸出紋波除了採用輸出濾波外,輸出濾波電容的選取也很關鍵:大電容一般採用低ESR電容,小電容採用0.1UF和1000pF共用。電源電路設計中,電磁兼容設計是關鍵設計。主要涉及的電磁兼容設計有:傳導發射和浪湧。傳導發射設計一般採用輸入濾波器方式。外部採購的濾波器內部電路一般採用下列電路:
  • 消滅EMC三大利器的原理詳細分析
    濾波電容器、共模電感、磁珠在EMC設計電路中是常見的身影,也是消滅電磁幹擾的三大利器。對於這這三者在電路中的作用,相信還有很多工程師搞不清楚。本文從設計設計中,詳細分析了消滅EMC三大利器的原理。 三大利器之濾波電容器 儘管從濾除高頻噪聲的角度看,電容的諧振是不希望的,但是電容的諧振並不是總是有害的。
  • 高效低成本USB保護電路的EMC設計
    但隨著傳輸速率的增大如何提高USB信號的傳輸質量,減小電磁幹擾EMI和靜電放電ESD成為USB設計的關鍵。瞬雷電子一直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發,從產品研發到系統設計無不盡心盡力。現以USB3.0為例,從保護電路設計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減小電磁幹擾EMI:當USB接口中帶有電源信號,對電源信號需要進行濾波處理。
  • 分析造成EMC的主要元器件 來解決EMC問題
    4)線圈應儘可能繞制單層,這樣做可減小線圈的寄生電容,增強線圈對瞬時過電壓的而授能力。通常情況下,同時注意選擇所需濾波的頻段,共模阻抗越大越好,因此我們在選擇共模電感時需要看器件資料,主要根據阻抗頻率曲線選擇。另外選擇時注意考慮差模阻抗對信號的影響,主要關注差模阻抗,特別注意高速埠。
  • 開關噪聲EMC設計關鍵點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解釋了電容器,電感器,鐵氧體磁珠和電阻器用於差分模式濾波器,用於開關電源的輸入級,從這裡,我們討論使用電容器和電感器解決噪聲的措施,解釋可能被稱為噪聲對策的基本原理。
  • 全球電感生產廠家及企業匯總
    我們已經知道,電容具有「阻直流,通交流」的本領,而電感則有「通直流,阻交流」的功能。如果把伴有許多幹擾信號的直流電通過LC濾波電路(如圖),那麼,交流幹擾信號將被電容變成熱能消耗掉;變得比較純淨的直流電流通過電感時,其中的交流幹擾信號也被變成磁感和熱能,頻率較高的最容易被電感阻抗,這就可以抑制較高頻率的幹擾信號。
  • PCB電路設計中磁珠的選用技巧
    使用貼片磁珠和貼片電感的原因:是使用貼片磁珠還是貼片電感主要還在於應用在諧振電路中需要使用貼片電感。而需要消除不需要的EMI噪聲時,使用貼片磁珠是最佳的選擇。 1、磁珠的單位是歐姆,而不是亨特,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因為磁珠的單位是按照它在某一頻率產生的阻抗來標稱的,阻抗的單位也是歐姆。
  • 淺談PCB中的去耦電容設計
    打開APP 淺談PCB中的去耦電容設計 物聯產品&電 發表於 2021-01-07 14:30:28 旁路和去耦是指防止有用能量從一個電路傳到另一個電路中
  • 電容電感串聯後的電容值
    為什麼把一個223電容與一個電感串聯,串聯後再與一個223電容並聯。然後量這個並聯組件的電容,得出不可理解的值:多數這樣的組件的電容是44-50nF之間,但有一些是一百多nF,有一些是幾百nF(拆開後量,各個電容的值仍然是22nF)。  電感電容串聯後,測量電容值問題。討論這個問題,用複數分析是最簡捷最準確的。
  • 深圳國巨電容如何確保品質的渠道
    ,不用測量就知道色環電阻的電阻值了,非常的快速方便,這也讓很多的電工初學者很羨慕,今天我們就重點來看一下:如何快速的讀取電阻值,方法一步步教給你!對鐵氧體磁環和磁珠構成的吸收濾波器,除了應選用高磁導率的有耗材料外,還要注意它的應用場合。它們在線路中對高頻成分所呈現的電阻大約是十至幾百Ω,因此它在高阻抗電路中的作用並不明顯,相反,在低阻抗電路(如功率分配、電源或射頻電路)中使用將非常有效。電感是儲能元件,而磁珠是能轉換(消耗)器件。電感多用於電源濾波迴路,側重於抑止傳導性幹擾;磁珠多用於信號迴路,主要用於EMI方面。
  • 射頻晶片電路設計中交叉電容和片上螺旋電感的設計與建模
    而在這種技術中可以通過存在厚聚醯亞胺介電層來使這種電容保持在一個最小值;就像MIM電容的預期容值一樣,交叉電容是通過將兩條線之間的重疊面積乘以單位面積0.15fF/平方µm的交叉電容來計算的。圖2和圖3顯示出了M1-到M2的重疊電容的布局和電氣模型。圖4和圖5顯示了TFR到M2的重疊電容的布局和電氣模型。這種電容應儘可能地避免掉,即使它意味著需要「縮頸」在重疊區域走線,以避免出現高重疊區域面積。
  • 電感變壓器磁性材質應用注意事項,重點在後面
    我們用的最多的磁性器件主要有三類,電感,變壓器,磁珠。磁珠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聊過了,這裡我們重點聊一下電感和變壓器。我們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聊,先大致介紹一下電感和變壓器的基礎知識,然後再聊不關注這些細節的話會有什麼後果,最後聊一下解決這些細節問題的方法。
  • 淺談電容電阻電感的選型標準
    ,鋁電解電容較差,內部電解質受溫度影響較大,設計時,不要靠近熱源; ⑥、其它方面,鉭電解電容價格較高,但封裝小,濾波效果好;鋁電解電容價格便宜,濾波效果稍差,一般與陶瓷電容並聯,減小ESR,提升濾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