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大學畢業後,就被叔叔送去當兵,如今已當了4年海兵,打算今年9月份退役。對於退役,叔叔是不同意的,希望堂弟再堅持兩年,到時幫他安排到機關單位去,可堂弟堅決不同意,為此兩父子起了不少爭執,叔叔擔心堂弟適應了部隊的生活,很難一時間再融入社會與職場,無奈堂弟執意要退伍。
叔叔只好給他準備了三條路,一是考公務員;二是自己創業;三是接管自家的商行。偏偏堂弟三條路都不選,硬要選擇去職場上班,說什麼從基層做起,磨練一下自己的社交技能,氣得叔叔差點要跟他斷絕關係。說實話,如今找工作很難,尤其今年又碰上疫情,找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作為職場人,即使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做事如果不靠譜,依然不會受到重視。靠譜在職場中的意思就是能被信任的意思,也就具備了職場競爭力。而提升職場競爭力,贏在起跑線上的關鍵,在於初入職場要掌握職場基本的必備技能。那麼這些技能有哪些,又該如何應用呢?
這正是《靠譜》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靠譜:頂尖諮詢師教你的工作基本功》是一本幫助職場新人快速成長的「小紅書」。它從溝通技巧、思考技巧、資料製作技巧、職業精神等四個方面將基本工作技巧總結成了30個職場技能。廣泛適用於各行各業,是職場之路的穩固基石。這本書的語言平實易懂,實操性強,既是一本值得坐下來仔細研讀並學習的好書,又是一本可以隨時拿在手中解答疑惑的職場寶典。
《靠譜》的作者大石哲之畢業於日本歷史最悠久的私立研究型綜合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他曾在諮詢公司任職多年,從事戰略顧問的工作。離開諮詢公司後,大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事務所,並且著有多部職場類書籍。《靠譜》這本書是大石哲之通過採訪如今活躍在各個領域,之前都曾從事諮詢工作的人,並結合自己的經歷,精選出的即使15年後依然可以受用的職場基礎課。
換句話說,即使領域、職位發生了變化,即使身居管理層或經營層,作為諮詢師時學到的知識、技能依然有共通性。
總而言之,閱讀這本書可以保證:
·無論從事何種行業和工作,您都能收穫即使再過15年仍舊管用的、可廣泛使用的技能。
·即使您只有一年工作經驗的基礎水平也能看懂本書所介紹的技巧。
好了,接下來我們就以「假設性『思考』」的角度來解讀《靠譜》的背後:掌握「假設性思考」,才是深度成長的思維。
一、【「假設性思考」】:大膽設想,仔細調研,瞬間整理工作思路
該書之所以叫作《靠譜:頂尖諮詢師教你的工作基本功》,主要是因為無論身處何種領域、從事何種工作,那些出身諮詢行業的人都表現出色。因此可以認為,他們最初在諮詢行業所掌握的本領裡,很可能存在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工作能力,這種能力使他們能夠在不同領域、不同職位上都會有出色的表現。
《靠譜》的關鍵點是「假設性思考」。它是諮詢行業的精髓,一朝掌握,終身受用。
「假設性思考」,顧名思義:由某一事件或某一現實進行假設思考。「先做假設」是諮詢式思維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一般來講,要想得出某個結論,就要大量收集相關資料。我們也經常看到人們用這個方法討論問題,但實際上並不順利。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先做假設」十分重要。利用這種方法,首先在可預想範圍內,勾勒出工作的概要。即使假設不對也沒有關係。大膽做出假設,然後依照假設來思考工作路線。
假設發生了一起兇殺案。那麼,犯人長相是什麼?動機是什麼?嫌疑犯是誰?作案時間?屍體藏在哪裡?兇器是什麼?讀過推理小說的人有時候會邊讀小說邊找線索做推理,這個推理過程就是「假設」。偵查案件並不是要做面面俱到的地毯式搜索,而是根據推理,從可疑的地方出發,有重點地調查取證。
比如說:
「假設屍體被拋到山裡,一定要運用汽車運屍體。如果要借車,那麼租車公司應該有記錄。」
如果自己的推理正確,那就要從「會出現什麼證據」這個角度開始搜查。將這個邏輯思維置換成商務用語的話,就是「假設性思考。」
事先對問題做假設,鎖定調查的關鍵點,才能做高效率的調查分析。調查研究一定要在假設的基礎上展開。
我們一定要謹記:沒有目標和假設,只做調查研究沒有任何價值。
打個比方,孩子們喜歡的所有遊戲中,我想沒有比「假設遊戲」更受他們歡迎的了。當這個遊戲「長大」了並披上哲學的外衣之後,它搖身一變,有時被稱為「仿佛」哲學。
事實上,的確有一本名為《仿佛哲學》的書,作者是德國哲學家漢斯·費英格。他的這本著作對「仿佛」方法的性質、價值和局限性進行了研究,而恰好具有「科學虛構」的特徵。這本書真正的核心在於漢斯·費英格對有意識的暫時性虛構在很多方面的使用上具有深刻見解。
假如這個世界上偉大的思想家沒有利用過這種「仿佛」方法——這種有益的暫時的虛構或者「假裝」,要是真有這種可能,那麼科學和哲學的進步都將變得更加困難。
其實,不光思想家在假設,任何人都在做假設性思考。假設性思考看起來很複雜,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離不開它。例如:例如早上出門時感覺會下雨,你就會習慣性帶把雨傘;或者周末天氣晴朗,你就會想像,遊樂園一定有很多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便在腦中構思了無數假設性思考。
再者說,只有掌握了「假設性思考」,才能讓你的思維有深度地成長!
二、【深度成長思維】:思考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積極思考是現代成功學非常強調的一種智慧力量,如果做一件事不經過思考就去做,大多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的魯莽而碰壁,甚至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所以,最保險的辦法是三思而後行。但「思」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思考也有它的特點和方法。成大事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
思考習慣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愛因斯坦非常重視獨立思考,他說:「高等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會思考、探索的本領。人們解決世上所有問題用的是大腦的思維本領,而不是照搬書本。」
正確的思考方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後天的訓練和個人的有意培養。只要努力,就會有所收穫。
①正確認識自己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性格即命運。」意思是命運是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的,因此各人的性格與心態關係到各人的人生命運。
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境況歸咎於他人或環境,就等於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上天。如果我們始終對自己說「我能行」,並積極行動,我們也許就可以無所不能。
②專註:「成功的第一要素」
思考是一件需要聚精會神的事情,也就是專注。
《成功》雜誌慶祝創刊100周年時,編輯們節錄了一些早期雜誌中的優秀文章,其中有一篇關於《愛迪生的訪談》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訪談的作者奧多·瑞瑟在愛迪生的實驗室外安營紮寨了三周才獲得了訪問這位偉大發明家的機會。以下就是訪談的部分內容:
瑞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麼?」
愛迪生:「能夠將你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捨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本領……可以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做了不少的事。假如你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你就能做整整16個小時的工作,唯一的問題是,他們能做很多很多事,而我只能做一件。假如你們將這些時間運用在一個方向、一個目的上,你就會成功。」
由此可見,只有選擇目標,並且專注於其上,才可能獲得成功。
③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我們要明白這樣的道理,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合理的結構,這樣才能成立。這樣的結構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建立,反過來,只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促進你在事業中更好地思考。所以,要成大事,就要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使知識化為成功的動力。
知識結構具有全球普遍的價值和意義。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而且,任何巨星、任何偉人、任何大師,甚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進行偉大創新和創造的基礎,是人類文明大廈的基石。就個人而言,知識結構更是其創造的支柱、成功的保障。
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具有合理知識結構和知識應用本領並積極思考的人,將是時代的主人,而這一切都來源於強大的學習思考本領。這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即在未來社會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無所不能」。在這個信息紛繁複雜、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裡,青年人如果沒有高超的學習及思考本領,就不能及時學習新的理論、技能,不能及時更新觀念,結果必然是被淘汰出局。
三、掌握「假設性思考」,才是深度成長的思維:事業,靈魂安身立命的時空
剛收到這本書,一翻開心裡不免犯嘀咕,我一個職場小白,嚴格說從未在職場待過,卻要解讀《靠譜》這本書,內心是抗拒的,也特別不好意思,因為真的沒有底氣。但是當我靜下心,仔細翻閱,雖然閱讀的過程有點艱難,卻也是受益匪淺。
和其它同類書籍不同的是,《靠譜》儘可能地將採訪對象的真實體驗傳達給讀者,突出了技能的實踐性。希望看完這本書,無亂是初入職場的新人,還是工作多年的人,都能夠掌握受用一生的工作技巧。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如何才能掌握「假設性思考」,突破思維,實現深度成長!
1、該做還是想做:
造一座大廈,如果地基不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李嘉誠
凡是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都是踏踏實實地從做簡單的工作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他們通過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找到自我發展的平衡點和支點,在沉得住氣中積蓄力量,逐步邁向成功。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高聳的樓房是從地基開始,一磚一瓦搭建而成的;高大的樹木是由一粒種子開始,下土發芽生根慢慢長大而成的;成功的事業是從一件件小事開始,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建築房屋要從地基開始造起,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然而,對於事業要從點滴小事做起,我們許多人卻對此頗為不屑,深感自己「才高八鬥」、「壯志凌雲」,大材小用是對人才的浪費!那些淺陋無知的人,往往就像故事中的富翁,只留意風光華麗的外表,卻忽視了其所必需的內在支撐。沒有根基的大廈,很快就會倒塌;沒有踏實的工作,成功永遠是空中樓閣。
北京,一家跨國公司招聘員工,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去。經過一番嚴格的篩選後,一位年輕人脫穎而出,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約談他三次,最後問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你先去洗廁所,你願意嗎?」
年輕人毫不在意說:「我們家的廁所一貫都是我洗的。」結果他成功入選。原來,這家公司培訓員工的第一課就是洗廁所,因為在服務行業裡,他們的理念是:只有從最底層的工作開始學習,才能夠真正懂得「以客為尊」的道理。
在工作中,誰都希望能得到上司的信任與重用,都希望上司能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給自己完成,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願以償的。上面這位年輕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有自知之明,能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相比之下,許多員工則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自己一開始就應該受到重用,不願意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認為底層的工作沒有任何意義,對自己毫無價值。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再宏偉的建築也要從地基開始。本田的總裁能從小小的推銷員做起,大企業當年也是從小平房起步的。腳踏實地才能成就非凡事業,眼高手低只會讓自己遊走於困惑與迷茫的邊緣。
2、由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
舊的習慣被破除,新的習慣又會產生,只是我們深信:「創新是創新者的通行證,習慣是習慣者的墓志銘。」
一個好習慣是一種思維定式,是一種行動的本能。我們習慣在早已習慣的軌道上滑行,我們習慣在習慣的人與事中穿梭。這種輕車熟路的感覺讓我們安逸舒適,這種美好愉悅的心境讓我們一路上看到的淨是良辰美景。
有一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很好,他很珍惜,下決心要好好幹。
第一天,老闆給他一把利斧,並給他劃定了伐木的範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闆說:「不錯,就這麼幹!」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幹得更加起勁,但是他只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僅砍了10棵。
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闆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
老闆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麼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裡有工夫磨斧子!」
這個工人以為越賣力工作,成果就會越大,殊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工」,沒有鋒利的工具,又怎麼能幹出有效率的工作呢?這個工人的失誤就在於思維習慣束縛了他。
好習慣可以助人成長,壞習慣則可以毀人一生。
3、偉大的思想能變成巨大的財富:
窮之所以窮,富之所以富,不在於文憑的高低,也不在於現有職位的卑微或顯赫,關鍵的一點就在於你是恪守窮思維還是富思維。
哲學家普羅斯特曾說過:「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世界,而在於用新視野看世界。」世界瞬息萬變,現代人在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時,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不能故步自封、抱殘守缺,更不能一成不變、裹足不前。而必須以新思想、新觀念、新視野適應世紀的種種變化。
一本雜誌的靡頁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得到財富;有了財富,我們才能得到自由。」可見思想觀念對人的影響何其重要,現代人要靠領薪水致富,恐怕難如登天,靠思想觀念致富則是一條捷徑。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是一個靠腦袋致富的典型例子,他擁有比別人先進的觀念,將許多別人想不到的想法和創意化為電腦軟體程式,在電腦資訊界獨領風騷,賺進億萬財富。
有些人想掙錢,但是他們使自己的思維處在封閉狀態。因此,他們不可能處於一種富有的環境中。很多時候,使我們陷入貧窮的正是思想上的貧窮。
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形成成功思想的可能性,事實上,任何東西都是首先創造於頭腦,隨後才是實物。如果我們的思考能力更強些,我們就會是更好的物質勞動者。
結尾:
《靠譜》這本書包含了職場新人須知的所有基本原則。大石哲之還在每條原則下標註了重要性和難易度方便讀者參考。大石哲之在本書中講述了很多工作技巧,其中一點他認為格外重要,是諮詢業的精髓,即「假設性思考」。先預設問題,假設一個答案,再去檢驗答案是否正確。這樣做的目的是快速有方向地確定問題的根源並解決。
大石哲之將這本書取名為《靠譜》,實至名歸。寫完這篇文章,我決定把這本書送給堂弟。如若他掌握「假設性思考」以及書中的30項工作技能,4大方面,就完全有希望成為一個「靠譜」的職場人。一個靠譜的人足以贏得所有人的信任,而這份信任會幫助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打造一塊堅實的職場品牌。這樣的人在二十年後不但不可能被時代所拋棄,還能依據不斷增長的經驗與能力在職場中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