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巨頭「內鬥」,背後是技術路線之爭

2020-12-28 虎嗅APP

十二月十五日。


中芯國際召開臨時董事會,董事會表決通過關於委任副董事長蔣尚義的決議。


蔣尚義是臺積電高層,早就是知名的半導體教父級人物。他曾經出任中芯國際的獨立董事,在武漢弘芯被坑夠了後,他的回歸也在很多人預期之內。


但是,偏偏中芯國際有一個高層,在會裡默默投下了棄權票,並於同日發出辭呈,憾動中國以至全半導體產業。


他就是把中國晶圓產業拉扯到能與英特爾爭一日長短、中芯國際的聯席 CEO,蔣尚義的「學生」,梁孟松。


圖片來源:阿斯達克。


這兩種從臺積電跳槽過來的半導體大神一鬧,中芯國際股價瞬間插水,在香港也暫時宣告停板。今天前沿技術周報,就來聊聊這次中芯內訌事件。


臺積電兩大巨頭


先來說說背景--為什麼蔣尚義和梁孟松的一上一落,對半導體產業如此重要?因為他們兩人,同樣曾是目前臺積電的兩員大將,也是臺積電能成為目前全球最先進晶片代工廠的重要功臣,而且,真的是最最最重要的其中一批功臣。


蔣尚義,前臺積電研究發展資深副總經理,在內部被稱為「爸爸」,被視為臺積電近兩年策略轉向高資本支出、高研發策略的主要推手。2003 年,他帶領臺積電與美國 IBM 在 130 的製程大戰上漂亮勝出,奠定了今天台積電先進位程的領導地位,更曾被視作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接班人。


梁孟松,前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當時是蔣尚義的下屬,業內把它們視作「師徒」。臺積電在 2003 與 IBM 的製程大戰勝出後受到政府表彰,當時蔣尚義的貢獻名列第一,而梁孟松的貢獻名列第二,大家就能想像到,這兩個人對臺積電的重要性。


左:蔣尚義,右:梁孟松。圖片來源:新智元。


後來在 2016 年開始,兩人相繼來到當時還在浮浮沉沉的中芯國際後,中芯的研發能力就像吃了金坷拉一樣,攻克關鍵的 FinFET 技術,突破 28nm 製程後實現 14nm 製程,工藝技術直逼英特爾。


但是偏偏在這節點,突然橫生枝節。先說蔣尚義。他在 2016 年任職中芯國際的獨立董事,但在 2019 年突然甩下中芯,去了「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武漢弘芯擔任 CEO,拿著號稱高達 1,280 億元資金(中芯的兩倍),要比中芯國際早一年挑戰頂級的 7nm 製程工藝,然後.....武漢弘芯爛尾了。《南華早報》曾採訪蔣尚義,他的回應是:「不是,我在弘芯的經歷是一場噩夢! 很難用幾句話來形容。」


結果當師傅的蔣尚義要回歸中芯國際之時,卻變成當徒弟的梁孟松不爽了。


中芯內鬥,但絕不是你所想的宮鬥


到底梁孟松為什麼這麼不爽,搞得要辭職呢?


根據他在辭呈裡的說法,他是覺得不受專重才離職:


接獲董事長電話告知:蔣先生即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一職。對此,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前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


中芯國際和很多大公司一樣,表面相當和諧,但內裡的鬥爭一直相當嚴重。在蔣尚義短暫離開中芯之前,兩名聯合 CEO 早就有鬧過離職傳言,負責研發梁孟松早在 2018 年年底就鬧過離職,說要去自己搞晶圓廠;負責管理的聯合 CEO 趙海軍,後來據稱要跳槽到紫光集團;兩個聯合 CEO 分別鬧離職,然後兩次中芯國際都出聲明譴責。


兩名 CEO 爭著出走,據消息指出,由於政府對於推動先進位程的專注,已使得梁孟松變得不可取代,趙海軍則被認為是可以犧牲,所以一直覺得很鬱悶。另外,趙海軍與粱孟松的管理風格大不同,以管理為主的趙海軍,偏向以傳統軟性的方式來帶領公司,而以技術出身的梁孟松則是相信嚴格規定與標準來管理員工,因此,過去就經常出現彼此命令相衝突的情況。


沒想到兩個 CEO 都沒離職,反而是蔣尚義被坑去搞了個爛尾的武漢弘芯。為什麼蔣尚義要走呢?這幾年來,產業界並沒有蔣尚義與梁孟松師徒不和的消息,但有消息指:他們兩師徒倒不是因為權力鬥爭而不和,而是因為研發路線上的衝突。


據深科技消息指出,梁孟松主要推進的技術方向是先進位程,而目前由於美國的限制,中芯國際發展先進位程受限,特別是EUV光刻機的無法到位,中芯國際將止步於7nm。而蔣尚義想要推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方向 (Chiplet),則相對不受製程上的限制,可在現有的製程下,通過先進封裝和小晶片技術來實現晶片性能的提升。


蔣尚義的小晶片路線


小晶片技術被視為解決摩爾定律限制的好方法,也被視為更適合物聯網技術的全新晶片技術。


梁孟松的先進位程之路


作為徒弟的梁孟松,由始至終都不贊同師傅蔣尚義的小晶片路線。


又是制裁的鍋?


美國卡住中芯國際的並不僅僅是 EUV,而且沒有先進位程支持的中國,一樣也會被人卡住脖子。

相關焦點

  • 技術狂人、叛將宿命與路線之爭,中芯國際宮鬥背後的十字路口
    內鬥與路線之爭業界人士看來,中芯國際就是一家鬥爭不斷的公司。在此之前,創始人張汝京在公司與臺積電的專利鬥爭後宣布離職,2011年時任CEO王寧和CTO楊士寧矛盾公開,最終雙雙出走。梁蔣之爭的背景則更有所不同。
  • 半導體:中芯人事紛爭真是內訌嗎,真實內幕是技術路線之爭?_騰訊網
    中芯國際股價 對於這則財經新聞,這幾天的媒體一致往娛樂方向帶,如果大家認為這是什麼大企業宮廷內鬥的戲碼,甚至網上還出現了不少憤青,那就是太LOW了, 其實真正了解半導體行業發展內幕的人會告訴你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人事變動
  • 中芯國際市值蒸發312億元 內訌背後是技術路線之爭
    (原標題:中芯國際市值蒸發312億元,管理層內訌背後是技術路線之爭)
  • 路線之爭,中芯國際可悲,可嘆
    梁如走,那麼中芯國際的技術路線回到中低端產品,雖然也可以賺錢,但卻失去了和臺積電競速的機會。淪為平庸的公司。當年三星被臺積電吊打,就是挖到了梁才在短期內追上,搶下了蘋果訂單。三年前好不容易把梁挖來,三年後一場內鬥斷送了超越臺積電的機會。
  • 光伏技術路線之爭:210mm和182mm誰更適合市場?
    一直以來,技術革新都在驅動著產業的快速發展。前些年,光伏企業就單晶與多晶兩種技術路線爭得面紅耳赤,產業因此步入了高效制勝時代;而如今,以210mm和182mm組件技術代表的光伏企業狹路相逢,再度燃起光伏技術路線之爭的硝煙,產業迎來了「標準化」時代。
  • 美國內掀起頻段之爭
    軍方對Sub-6G頻段資源的把控,導致美國內軍民頻段之爭持續 針對早前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批准利加多衛星通信公司使用L頻段部署5G網絡(簡稱「利加多」計劃),日前美國會兩名議員主導起草一份法案,公開反對聯邦通信委員會這一授權,並稱此舉目的是保護
  • 鐵鋰or三元 新能源車再起電池路線之爭
    [愛卡汽車 深度觀察 原創]  19世紀80年代,圍繞著是使用直流電還是交流電,天才發明家愛迪生和天才工程師特斯拉開啟了一場「交直技術之戰」。一百多年後的現在,同樣是與電有關,圍繞著動力電池,新能源巨頭們再次押寶不同技術路線。
  • 中芯國際市值蒸發312億元,管理層內訌背後是技術路線之爭
    來源:圖蟲創意 中芯國際又陷內鬥風波。公告表示,中芯國際已知悉梁孟松的有條件辭任意願,目前中芯國際正積極與梁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願。 15日,中芯國際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蔣尚義正式加盟中芯國際,任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兩位聯席CEO梁孟松、趙海軍直接向蔣尚義匯報。
  • 真假5G之爭:「華為假5G」聲音背後,是一場5G路線之爭
    ,為何讓美國觸動如此之大?如果引領5G釐米波技術進展的是愛立信或者諾基亞,那相信阻礙會少上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華為掌握釐米波5G技術不僅讓美軍感受到了威脅,還對美國科技造成了威脅。同時對美國三大基石中的兩個產生影響,雖然實質影響非常小,但是美國不允許出現任何意外,更何況華為背後站著的中國正在以不可阻擋的姿態迅速崛起。
  • 從技術路線之爭看中國鋰電產業崛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日,有傳聞說掌控格林布希礦山的中國鋰業巨頭——天齊鋰業陷入困境,這座全球儲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鋰礦山控制企業竟落得要靠出賣股權自救的地步。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相關產業鏈延伸也進一步擴大。
  • 量產5nm晶片攻克2nm技術這家中國晶片巨頭30天進302億
    其中臺積電對於華為自研晶片業務而言異常重要,畢竟這家專業晶圓代工廠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唯一一家能夠量產5nm晶片的巨頭。由此可見,即便即將被斷供,華為依然選擇讓臺積電為麒麟晶片趕工,而後者在短時間內營收不降反增,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得益於臺積電強大的技術優勢。
  • 過去晶片教父內鬥:TSMC師徒反目成仇,來到SMIC執行長辭職
    但內鬥這一話題終究還是中芯國際難以避開的雷區,在此前的數年中,中芯國際已經因為管理方面的問題,耽擱了不少的機會。文|李若冰 鄭玥 潘捷編|小戎中芯國際再一次被貼上「內鬥」的標籤。與梁孟松主推的先進位程相比,而蔣尚義想要推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方向,則相對不受美國方面在製程上的限制,可在現有的製程下,通過先進封裝和小晶片技術來實現晶片性能的提升。
  • 揭秘華山派「劍氣之爭」的背後,少林方證大師的爆料並不準確
    一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絕非膚淺的網絡爽文,其文字的背後往往有更多值得玩味之處。這是一本很有料的小說,看點頗多,華山派「劍氣之爭」就是其中之一。據資深八卦人少林方證大師大師爆料,華山派的劍氣之爭是由一本奇書《葵花寶典》引起的。這個觀點還是有待商榷的。我們且先來看看方證大師的爆料內容。
  • 晶片教父內鬥往事:臺積電師徒反目,來中芯CEO剛烈辭職
    但內鬥這一話題終究還是中芯國際難以避開的雷區,在此前的數年中,中芯國際已經因為管理方面的問題,耽擱了不少的機會。文|李若冰 鄭玥 潘捷編|小戎中芯國際再一次被貼上「內鬥」的標籤。與梁孟松主推的先進位程相比,而蔣尚義想要推動的先進封裝技術與小晶片技術方向,則相對不受美國方面在製程上的限制,可在現有的製程下,通過先進封裝和小晶片技術來實現晶片性能的提升。
  • 「清潔網絡」的骯髒勾當,背後是地緣政治和5G技術之爭
    早在4月,美國就宣布了實行「清潔5G路線」(5G Clean Path),要求美國外交設施網絡禁用「不可信」供應商。因此,「清潔網絡」可以看作是「清潔5G路線」的進一步延伸。此後,人民日報海外版還專門發文《「清潔網絡」背後的麥卡錫主義幽靈》,稱「清潔網絡」是以「清潔」之名,行「清洗」之實,目的是中國企業從美國的網絡領域清除出去,妄圖復活麥卡錫主義的幽靈,把中美再次拖進衝突與對抗,把世界重新推入動蕩與分裂。
  • 中國汽車晶片之痛背後,是華為模式or吉利模式
    ,中國汽車產業同樣存在晶片之痛;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接受採訪時給予了自己的相關表態,最終的結論不那麼樂觀。甚至於,中汽協給出了自己的相關推測:晶片供應短缺,會直接影響部分車企2021年第一季度的產銷量。 汽車晶片背後的痛處,需要時間補平 此次晶片之痛的背後原因很清晰,全球經濟下行的同時加之疫情影響,整個汽車晶片供應鏈上下遊企業的生產大面積中斷、營收劇減、經營惡化。
  • 晶片巨頭ARM也對華為發難
    ARM中國「宮鬥」,讓ARM這家低調的晶片巨頭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此前說起晶片,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臺積電,三星,高通這樣的企業。實際上,ARM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它不生產也不設計,但它所研究的底層架構,幾乎任何一家晶片企業都繞不過去。
  • LoRa和NB-IoT的前世今生和優劣之爭
    LoRa和NB-IoT的前世今生和優劣之爭 CSDN 發表於 2020-11-12 17:53:21 我國5G商用已經一年多了,比起5G網絡所帶來的極致體驗,我們對於西方世界因對
  • 一枚雪糕引發的千億市場之爭:巨頭冷鏈之戰再次打響
    一枚雪糕引發的千億市場之爭:巨頭冷鏈之戰再次打響或許很多人對夏天的記憶,都是從咬下第一口冰淇淋開始的。而一枚雪糕從生產到到達消費者手中,怎樣才能環節最少、速度最快?這背後的千億級冷鏈市場一直是零售、物流巨頭爭相布局的關鍵戰場。
  • 清華尹首一:解讀AI晶片技術路線全貌 | GTIC2020
    晶片在中國的進展,並對AI晶片產業的關鍵技術與創新機會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預判。、「AI晶片屬於什麼類別的產品?」在峰會現場,尹首一教授從應用場景和技術路線兩個維度,概述了AI晶片尤其是中國AI晶片的發展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