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2020-12-1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太極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中的燦爛一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是東方傳統智慧的動態符號,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最理想的人生狀態就是分別從自然之我、社會之我、個體之我的不同角度去滿足人的生命需求。為了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了解太極拳的傳承發展與功能價值,我們以連載的方式將這部書推出,與大家共享。

說起太極拳,想必大家都知道。

但是要說太極拳的創始人,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說不定還會牽扯出個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人物,說什麼夜夢玄武大帝秘授拳法,一夜間就變成了太極拳大仙。這些,都是一些攀仙附道糊弄人的天方奇譚,也叫說瞎話。真正的太極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

易經書影

有人說,緩抬腳、輕落步,一起一落間,太極拳滲透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古老哲學;也有人說,靜制動、柔克剛,一招一式中,太極拳浸潤著的是東方文化的神秘、包容、和諧與力量。

太極拳,已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東方文化精粹。

翻開歷史典籍,體悟古代先賢對宇宙自然的探究,可以感受到太極拳拳理由遠及近、由宏及微、由巨及細的產生與變化過程。

《易傳·繫辭》中的名句有: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敦頤《太極圖說》-1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並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這說明了天地之間、世界萬物皆有規矩,同時也說明了規矩的本質即一切事物都存在有變化的規律。

陳鑫,是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末歲貢生,是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他在《詠太極拳》詩中寫到: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衍。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乾坤如橐龠,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陳鑫在《太極拳經譜》中寫到: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闔闢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

周敦頤《太極圖說》-2

在《太極拳論》中,陳鑫寫到: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在《太極拳推原解》中,陳鑫寫到: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

太極拳,發源於中國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是黃河北岸、清風嶺上一個不大的村莊。

周敦頤

太極拳,就是從這樣一個僻遠的小村莊裡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穿越太行山,走到京師,走遍中國,風靡全球。一步一步地,太極拳走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正如太極宗師陳鑫所言: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嘗有直而無曲者矣。當整個世界被新的物質重新勾勒輪廓,當白天黑夜早已紊亂了它應有的程序,流行的成為過去,過去的又重新成為流行。當一切的一切都在飛速變化的時候,陳家溝,依然是陳家溝。在這裡,太極拳依然是太極拳。

穿越歷史,我們再回首陳家溝,重新審視太極拳。

發源地陳家溝

第一回

陳家溝村,位於黃河北岸,溫縣城東五公裡的清風嶺上,地理坐標北緯34°56′33″、東經113°8′40″。她北負太行之雄,南據虎牢之險,有黃河天塹為屏。在冷兵器時代,這裡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武王伐紂、楚漢之爭、虎牢關之戰等著名古代戰役也都發生在此,所以這裡人們自古尚武。

陳家溝與伏羲畫卦臺隔河相望,有著厚重的太極文化積澱。她與神農澗相距不遠,又是著名的懷藥之鄉,中醫、中藥在此大行其道,中醫文化根深蒂固。

陳家溝村口

陳家溝明代稱常陽村,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古代沁河洪水頻發,向南流入黃河,長年累月的衝擊,在清風嶺上形成了無數條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溝壑。村內有三條長約1500米的大溝,分別為東溝、西溝和中溝。村民臨溝而居,隨著陳姓繁衍,便改名為陳家溝。

陳家溝村南有隔黃河相望的虎牢關、伏羲臺、河洛文化等遺址。虎牢關是東控開封、西扼洛陽兩都的軍事要塞。在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一青一渾的兩股河水在此交匯、交融,形成了天然太極圖。伏羲臺是當年伏羲登臺俯瞰黃河與洛水相交,構思孕育太極圖的地方,是「易文化」的發源地。距陳家溝西北10公裡處便是孔子著名弟子、大儒子夏故裡,40公裡處是道教聖地陽洛山「二仙廟」,西南100公裡處有嵩山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與儒教文化都在這裡匯集,形成了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厚重中原文化。

陳家溝東大溝

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長拳。這裡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衛桑梓,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裡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太極拳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於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派兵北伐,強渡黃河。元明雙方軍隊在黃河北岸懷慶府屬地長期交戰。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致使懷慶府方圓數百裡人煙幾絕,造成了萬頃良田荒蕪。

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以山西布政使司洪洞縣為中心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祖籍山西布政使司澤州東土河村的青年陳卜,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家人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裡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

中國太極拳博物館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因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陳卜合家遷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的古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居,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禮等人。到七世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陳思齊傳於第八世陳守身,又傳於第九世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謨兄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於第十世陳汝信;陳氏另一支由七世陳思懷傳於八世陳撫民,由陳撫民傳於第九世陳奏乾與陳奏庭二人。

太極拳祖祠山門

陳奏庭即陳王廷,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即公元1680年,享年80歲。他天資聰慧,自幼勤奮好學,晝練武,夜習文,不但深得家學真傳,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精於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輕功絕技。年輕時走鏢山東一帶,掃蕩群匪,匪寇聞名喪膽。據《溫縣誌》記載,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陳王廷被官府擢用為鄉兵守備。身負武術絕技的陳王廷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動蕩年代,懷才不遇,雖隱居鄉間,猶心存家國。晚年,他隱居鄉裡,以《黃庭經》為伴,潛心收集、研究民間武術。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陳王廷將眾家武術之長融匯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大膽創新,研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武術套路。

陳王廷創編的武術體系,理根太極,秉承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生克之理,汲取諸家武術之長,融中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一體。這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就是「太極拳」。

話說太極拳

第二回

大家知道,太極拳是一門武術。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文武相承相傳。在原始社會,為爭奪生存資源,一方動戈,強弱之間發生爭鬥。為消彌戰事,繼而出現了使用徒手或器具來達到止戈目的之技術,「武」應時產生。從字體構造來說,武,是停止戰鬥術,而非發起戰鬥術。因此,但凡主動發起或挑釁引起戰鬥的,皆違背「武」之精神,是滅「武」行為。

太極拳雖然是一門武術,但是與太極文化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從而成為更加符合世間萬物運行規律的武術運動。

所以,太極宗師陳鑫在《太極功夫論》中寫到:掤捋擠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黃庭經》

太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和範疇。《易傳·繫辭》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他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

太極拳理根太極,離不開儒道兩家的思想引導。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老子。道家崇尚自然,秉持樸素的辯證法,具有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太極拳拳理形成的基礎。儒家思想由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理念,這是太極拳武德修養、門規戒律形成的基礎。

太極拳講究意氣形神的協調統一,離不開中醫醫理、經絡學說的指導和吐納導引術的應用。經絡學說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這對太極拳的纏絲勁修煉和點穴技法產生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吐納導引術是以肢體運動為主,輔以呼吸吐納的養生方式,強調身心修養,用來宣導氣血、治療疾病。

《黃庭經》

同時,焦作市所轄沁陽市境內的陽落山,也是著名的道教上清派發源地,是其重要經典《黃庭經》的修訂者魏華存的修煉地。

魏華存,字賢安,出生於251年,334年去世,山東任城人,晉朝司徒魏舒之女。她是晉代著名的女道士,上清派第一代太師,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道士稱她為紫虛元君與南嶽魏夫人,漢族民間稱之為「二仙奶奶」。

魏華存24歲時嫁與太保掾南陽劉文。劉文,字彥幼,後來任焦作市修武縣令,魏華存隨至任所,生有二子。後別居沁陽市陽落山,持齋修道四十二年,廣搜道教神書秘籍,得清虛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著述了被稱為「四大天書」之一的《黃庭經》,創立道教上清派。

《黃庭經》首次提到中國氣功學所說的「三丹田」學說,對人體科學養生學有突出貢獻。煉功時,注重腦(上丹田)、心(中丹田)、臍(下丹田)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存養丹田,保氣煉精,這正是讀《黃庭內景經》的人練功強身祛病、養生長壽的最高希望。

太極拳與焦作市地域文化的結合,主要在於對《黃庭經》養生法則的吸收利用。太極拳創編人陳王廷長時期對《黃庭經》進行研究實踐,在其長短句《述懷》中寫道:「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魏華存梳妝檯

陳王廷創拳時即有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鍊體魄的思想,故太極拳動作緩慢,手腳相隨,呼吸自然綿長,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能使骨骼和肌肉產生有節奏的伸縮和放鬆,使全身的各個肌群、關節和內臟器官得到鍛鍊。其全部動作都用意識指揮進行,具有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經過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不斷得到調節,可以促進身體各部分組織的新陳代謝,使修煉者氣血旺盛、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所以太極拳也具備了強身壯體、祛病延年的功能。

到這裡,我們大家都知道了太極拳的始祖是陳王廷。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陳王廷。

始祖陳王廷

第三回

中華民國《溫縣誌稿》記載:陳王廷,字奏庭。縣東陳家溝之拳術,在明時已著名。至清初,王廷為縣學武生,於拳術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謂太極拳,即由其發揚光大,歷代相傳,成為特得之秘。

溫縣陳家溝《陳氏宗譜》記載: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又為文庠生,當鼎革未分之際,率義勇在山東掃蕩群氛,威名大振,嘗大刀當賊子千餘,賊聞名竟不敢逼;因知國祚將盡,隱退弇穴,教子弟擁經史焉,後陳氏長於拳藝槍棒,自此中興實有賴也。

在陳家溝,關於陳王廷創太極拳的傳奇故事人盡皆知。

陳王廷,出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大清康熙十九年去世,享年八十歲高齡。

陳王廷出身於小官宦家庭,父親陳撫民曾當過狄道縣吏。陳王廷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傳統的耕讀傳家,報效朝廷。到了崇禎年末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大明江山社稷風雨飄搖,崇禎皇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急忙開了武科考,為國家選取忠勇義士。陳王廷本來也是朝思暮想報效朝廷,就去參加那次鄉試,要考武舉。

陳王廷畫像

中國歷史上的武舉制度創始於唐代,興盛時期是明清兩代。明朝武舉創製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在唐朝時考試內容只有身材、體力、騎射等方面,到宋朝時又增加了軍事知識軍事理論的內容,明朝時考試內容更細化,包括馬槍、舉重、舞刀、擊劍、矛盾、開弓、舞刀、搬石、兵法、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屬於考試範圍。

明時武舉制度的考試程序,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更加嚴密和完備了,共設有四級考試,即科、鄉、會、殿。科試一般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縣治所舉行,它為鄉試做預備工作,取一、二等武藝人才參加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北京、南京及各省城舉行。南京由兵部主持,其他布政司由巡按、御史主持。考期在九月,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鄉試中試者稱為「武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舉行的會試考試。

會試亦三年舉行一次,考場在京師,起初由兵部主持,後來改由翰林院主持,考試在鄉試後的次年三月舉行,應試者為各地武舉人,考中的稱「武進士」,錄取者便成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揭榜後,中選者始得參與於下月舉行的殿試。

陳王廷怒殺鼓吏壁畫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也稱御試、廷試、廷對,由皇上臨軒策問,閣臣與兵部尚書侍班,目的是對會試合格者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因為這三甲進士的錄取是皇帝主考,所以也稱為「天子門生」。

明代的武舉考試分「外場」和「內場」,共計分為三場:初場試馬箭,靶置於應試者側面35步外,馳馬三趟,開弓發箭,共放箭九支,其中有四箭中靶即為合格,不合格者不能參加二場。第二場試步下箭,應試者距靶80步,開弓放箭九支,其中有箭中靶即為合格。第三場就是內場,考策論題二道,後改試策一道。但因習武之人多缺文採,內場考試基本上就是走個過場而已,只要外場合格,均可錄取。

陳王廷自幼習武,箭法精湛,居然射出了後箭追前箭的鳳奪巢,那是九箭九中,箭箭命中靶心。考官看得那是清清楚楚,樂得合不攏嘴,心想自己又為朝廷發現了棟梁之材。可是,考官正高興的時候,卻聽到負責報靶的鼓吏咚、咚、咚擂了三通鼓,往後再沒聲響。三通鼓就是中三箭的意思,也就是說陳王廷落考了。

陳王廷校場演武壁畫

陳王廷年輕氣盛,心中不服,催馬向前,手起刀落,報靶鼓吏的腦袋立即搬了家。然後,陳王廷一身正氣,來到主考面前,施禮完畢,說:「啟稟主考大人,學生殺了一隻鱉。」

主考大人直接就說:「殺了一隻鱉,扔到河裡算啦!」

陳王廷忠實厚道,壓根沒有想到主考官因為愛惜人才暗裡在替自己開脫罪責,反而以為主考大人沒有聽清,繼續說道:「大人,我殺的是一個人鱉!」

主考大人見陳王廷不知避禍,開脫不成了,只好公事公辦,嚴厲喝道:「殺人者,償命!」

陳王廷這下聽明白了,大驚失色,知道自己闖下的是塌天大禍,急忙撥馬衝出考場,逃難而去。

話說陳王廷策馬衝出開封校場,直奔登封御寨山好漢李際遇處避難。這一避就是三年啊!當時,朝廷有一個規定,凡是犯了大罪的人,只要逃難三年不被官府逮住,就不再追究了。陳王廷在山寨度日如年,好不容易熬夠了三年的時間,思鄉之心日益迫切,李際遇也看出了陳王廷的心思,就暗中派遣手下將領蔣發前往懷慶府溫縣陳家溝去探聽虛實。

蔣發領命之後,徑直前往陳家溝。到了村裡一打聽,方知三年來從無官府來陳家溝尋找陳王廷。為什麼會這樣呢?此處暗表:這一是因為各地狼煙四起,農民起義不斷;二是因為主考大人同情陳王廷,憐惜其出眾武功,壓根就沒將陳王廷校場過失殺人的事情向上通報。

蔣發回到登封,將陳家溝的情況向李際遇做了報告。李際遇將此情一直隱瞞了很長時間,他怕陳王廷得知實情後離開山寨。後來,見陳王廷追問得緊迫,李際遇才不得不將實情相告。

原來如此!看來我還可以報效朝廷啊!陳王廷得知官府根本就沒派人追拿自己,心中感激之餘,更是喜出望外,便當即打點行李,連夜下山,直奔家鄉溫縣陳家溝。

這個時候,朱明王朝氣數將盡,各地造反,朝廷那是應接不暇。陳王廷回到陳家溝時,正值河南土寇猖獗之時,因為他武藝出眾,很快就引起縣令吳從誨的注意。吳從誨那是禮賢下士,親自到陳家溝拜訪陳王廷,請其出任鄉兵守備。陳王廷樂得個恭敬不如從命,接受了吳從誨縣令的拜請,走馬上任,與千總郭忠一起,把守黃河,防禦土寇。

吳從誨,河北真定府晉州安平縣人,舉人出身,任懷慶府通判並署溫縣事。賊寇自東而西,沿河直上,直到溫縣縣城城下。吳從誨率領鄉兵與官府守兵拼死抵抗,賊寇勢大,溫縣縣城岌岌可危。

陳王廷到任後,實地察看城池防務,發現賊寇勢眾,徵集了大批木船,逆水行舟圍困溫縣,企圖攻取。一直胸懷報國之心的陳王廷熟讀兵書,胸有成竹,就向縣令吳從誨提出:用火攻,退賊寇。

吳從誨聽從了陳王廷的建議,命令官兵千總郭忠與鄉兵守備陳王廷調度兵馬,準備硫磺、芒硝、柴草、火把一應用物,趁著夜黑風高,放火直燒賊船。

郭忠與陳王廷做了分工,守備陳王廷率鄉兵放火燒船,千總郭忠率官兵掩殺土寇。

陳王廷率鄉兵乘小船前往賊營放火,黃河上火焰滔天,土寇被燒得哭爹叫娘,郭忠率官兵箭射、刀劈、槍刺,土寇紛紛跳河逃生。俗話說「黃河無底海無邊」,由於不識水性,賊寇在河中被淹死者無數,匪首一看損兵折將,大勢已去,急忙下令撤兵。匪兵僥倖逃命者,順河逃竄。

郭忠立功心切,正要揮師追擊。陳王廷連忙阻止,說:郭千總,窮寇勿追!郭忠正戰在興頭上,又哪裡聽得進陳王廷的忠告,心中嘲笑陳王廷膽小,帶領官兵繼續乘船追擊。眼看就要追上賊眾了,一個匪首模樣的回頭張弓,郭忠中箭,落水而亡。

陳王廷原本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報效朝廷的路子,正欲精忠報國之時,無奈明王朝氣數已盡,朱姓江山搖搖欲墜。闖王李自成從陝西一路殺進了北京城,吳三桂英雄一怒為紅顏,不堪愛妾陳圓圓受辱,勾結清兵入關,呼啦啦,朱明朝廷覆滅,天下易主。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大辮子滿清很快佔領中原,執掌了華夏江山。

明朝萬曆年間,中國人口已經過兩個億,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到了清初順治年間,中國人口一下子下降為四五千萬了,戰爭猛於虎,一多半的國人喪失了性命。

經歷了這場歷史大變革,目睹了多少親友生離死別,陳王廷可以說是悲痛欲絕,經常在陳家溝南邊的黃河灘中徘徊,不知該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之路。心中鬱悶時,便操起傢伙什練武,心情舒暢時,讀讀經書,研研兵法。後來,他也想明白了,自以為擁兵百萬的大明江山,萬裡沃土能在頃刻間改弦易主,自己也就是一個滿腔熱血的武林好漢,既然回天乏力,不如種田看書習武,修身養性,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

陳王廷創拳

第四回

話說當年登封御寨山好漢李際遇手下曾有幾千號人馬,其中有位號稱「飛毛腿」的叫蔣發。在山寨,他與陳王廷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李際遇兵敗之後,蔣發投奔陳王廷,落戶在陳家溝。

陳王廷出生於武術世家,慣使一把春秋大刀,胯下一匹棗紅色戰馬,蓄有美髯,江湖上就將他比作三國時期的英雄關羽關雲長,喚他「二關公」。「二關公」陳王廷走鏢齊魯一帶,匪寇聞名喪膽,但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之輩,心中不服,前來尋釁滋事。

一天早上,陳王廷正在陳家溝的東溝中晨練,蔣發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遞給陳王廷一張紙條。

陳王廷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四句話:家住山東木門寨,慕名陳溝來借牛。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處處皆朋友。

陳王廷看後哈哈大笑,對蔣發說:江湖豪傑來訪,有來無往非禮也,你陪我往山東木門寨走一遭吧!

陳王廷與蔣發一道直奔山東,路遇一名自稱途經木門寨的生意人同道為伴。曉行夜宿,不一日,來到了木門寨吊橋樓下。

只聽寨內「咚」的一聲號炮響,寨樓上呼啦啦湧出一彪人馬。為首一位長者,蒼髯紅面、氣宇軒昂,向陳王廷拱手道:王廷先生見請了!

陳王廷和蔣發

蔣發見寨主只說話,不落吊橋不開寨門,心中正納悶,卻見陳王廷翻身下馬,朝寨主一拱手,一隻胳膊挾住了戰馬,另一手提起春秋大刀,一個旱地拔蔥,早已越過寨壕,再一縱,就登上了寨牆。

寨主上前與陳王廷見禮,下了寨牆,請陳王廷先行通過一條十幾米長的胡同。

陳王廷剛進胡同口落下腳,只見胡同裡三支連珠箭「嗖嗖嗖」射出。陳王廷看得真切,伸手接住一支飛箭,撥落另外兩支飛箭,施展輕功,疾步穿越胡同,暗道內的弩箭紛紛射出,身後的牆上落滿了箭,如同刺蝟一般。

寨主見了暗暗佩服,又請陳王廷過第二道門。

這第二道門與第一條胡同相仿,只不過是將弩箭換成了梅花樁,用約1米長的木樁,按梅花形排列,隱藏於牆壁之內,只要誤踩機關,木樁由牆內強力射出,二木相撞,可將人撞成肉泥爛醬。

《紀效新書》

陳王廷見多識廣,早已看透了木門寨寨主的把戲,再次施展輕功,穿越而過,寨主的暗器布陣再次落空。

就這樣,陳王廷在機關重重的木門寨中如履平地,木門寨寨主大為驚嘆,幾次比武也都輸給陳王廷。最後,木門寨寨主與陳王廷開懷暢飲,義結金蘭。

陳王廷與蔣發在木門寨寨主的盛情款待下住了些時日。一直不見寨主歸還被借走的牛,蔣發忍不住問寨主:這牛不會是有借無還吧?寨主哈哈大笑道:那牛早已在陳家牛棚之中了!

陳王廷回到故裡陳家溝後,更多的時日是研創太極拳。

溫縣城西有一座千年古剎名叫慈勝寺,與洛陽白馬寺隔著黃河遙相呼應。陳王廷在慈勝寺偶遇戚繼光部將、高僧大德。交談之中,學到了更多的交戰經驗。自此,陳王廷經常前去拜訪,學習戚家軍武術,時間久了,與大德高僧結下情誼。大德高僧在坐化之前,親手將一部書籍交予陳王廷,陳王廷萬分感激,收下了這部抗倭明將戚繼光著述的《紀效新書》,日夜研讀,獲益匪淺。

學習之後,方知自己學識淺薄,陳王廷又北上陽洛山,來到道教上清派創始人魏華存修道的二仙廟,拜訪掌門道姑元弘,請教《黃庭經》煉神秘訣。元弘道姑深感陳王廷慈善誠懇,便將門內修煉法悉數傳教,陳王廷感謝不已。

後來,陳王廷得知溫縣城神農澗有一位得道醫家秦時月,立即登門拜訪。秦大醫也耳聞陳王廷名聲,樂意結交,將自己掌握的中醫經絡病理與生死穴位要訣盡付陳王廷,並傳授了導引、吐納行功秘法。陳王廷與秦時月義結金蘭,兩人往來不絕,共同研究中醫機理。

秦時月見陳王廷樂於研究陰陽之變,便將陳王廷引薦到自己的好友司馬乾處,司馬乾是易理行家,對五行八卦之理頗有研究,他的言論讓陳王廷耳目一新,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悟。從天地開闢到芸芸眾生,陳王廷對萬事萬物生發之理都有了新的理解,心境大開,好不興奮。

閒暇時,陳王廷帶著蔣發遍訪武林好友,切磋武藝,同時不斷用新的理念來修正家傳拳法,逐漸形成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威力無比的新拳法。因為這套拳法秉承了太極陰陽變化之理,又吸收諸家武術之長,陳王廷稱之謂「太極拳」,並寫下長短句《敘懷》警示後人。

未完待續……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話說太極拳|細說太極拳理到四代立家規……(連載)
    王廷有傳人第六回自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廷開始創拳至第十四世陳長興、陳有本這百餘年間,是太極拳的重要發展時期,即太極拳的日臻成熟期。所有太極拳師都在不斷地為太極拳豐富內容,將太極拳由博歸約,形成系統的陳式太極拳大架和小架套路。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和陳有本。
  • 太極拳門戶之爭:陳家溝溯源 一種以姓氏命名的功夫帶來百年迷霧
    太極拳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論。是傳說中的張三丰所創,還是陳家溝陳王廷所創?還是另有其人?因為歷史久遠,所存資料有限,給考證帶來了一些困難。太極拳進社區,廣為流傳特別是武俠小說的泛濫與誤導,使太極拳的發展歷史更像一團迷霧。
  • 太極拳,最早由誰創立?至今是一個謎
    這些年,關於太極拳的創立,民間討論來,討論去,已經形成了兩種主流的說法。究竟是哪兩種說法呢?下面與大家分享分享。02二: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創立了太極拳在太極拳這個圈子裡,還有一種說法,也堪稱是太極拳起源說的主流說法。
  • 太極拳,究竟是誰創立的?
    最近,關於太極拳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坊間引發熱議。 與此同時,太極拳,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形式之一,再次受到關注!
  • 河南這座祠堂 有罕見的太極拳實戰秘籍 是全球太極拳習練者朝聖地
    穿過碑廊,就到了拳譜堂。堂前矗立著一座高達6米、由2000公斤黃銅鑄造的太極拳始祖陳王廷銅像。據記載,當年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優秀拳種精華,結合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創編出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內功拳種,因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
  • 太極拳申遺成功!我國非遺數量世界第一!但你真的了解太極拳嗎?
    2020年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提起太極拳這三個字,大多數人都是耳熟能詳,也經常會在公園或者小區裡看到打太極的老爺爺、老奶奶。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話說掛匾那天,陳家溝比過年還熱鬧,村民們舞獅子、鬥老虎、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鼓樂齊鳴,鞭炮連響。午時,在一幹官員的主持下,舉行神聖莊重的掛匾儀式。陳善與陳毓英兩位老人將朝廷賞賜的禮物供奉到宗廟祖宗牌位前,以示榮耀。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喜事,一直靠耕讀傳家的陳家溝陳氏家族何時受過皇帝的接見,何時喝過皇上賞賜的御酒?
  • 太極拳在實戰中真的能四兩拔千斤嗎?
    莊子對於太極拳的起源,至今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陳家溝起源說、張三丰創拳說、王宗嶽創拳說以及武當山創拳說等四種說法。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現存的太極拳流派,是源於河南省溫縣的陳家溝拳術(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明末清初被譽為「文事武略,皆卓越於時」的陳王廷,他在陳家祖傳拳術的基礎上,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了太極中的正負理論,並且參考了經絡學以及導引、吐納之術,創造出一套具有正負結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
  • 中國太極拳,申遺成功,帶火了一個河南小村莊
    話說最近,太極拳成功申遺的消息,在全國,乃至全球,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太極拳愛好者,更是奔走相告,全國上下,歡慶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與此同時,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還帶火了一個河南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在過去,其實並不知名,只是在太極拳愛好者中間,相對來說,有一定的知名度。
  • 八卦《太極拳》
    根據太極太極陰陽的思想,太極拳是基於太極陰陽的思想,通過靜默放鬆、心導氣、氣促形的反覆練習,太極拳可以進入太極、太極、運化烏的境界,達到修身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有兩種觀點,一是太極拳起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二是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被譽為源於道經的張三丰的創始人。
  • 河南「太極拳創拳地」 景色優美氣場強大 據說在此練拳容易出功夫
    ,「中國太極拳發源地」河南溫縣陳家溝是一個神秘又神聖的地方,自17世紀中葉,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編太極拳以來,這裡大師雲集、英才輩出,孕育了數不勝數的傳奇名人故事。  據考證,這條景色優美的東溝,曾是明末清初時期太極拳祖師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的地方,也是陳長興、陳有本、陳照丕、陳照奎等歷代太極拳名師練拳的場所,從這裡走出過數不勝數的拳師,被譽為陳家溝氣場最強的地方和太極拳的「丹田之地
  • 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發源爭論塵埃落定
    2020年12月17日,我國申報的「太極拳」,經委員會評審通過,這一中華瑰寶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引起了世人的關注與爭論。因此,在歷史上對太極拳的創始人,也就有了各種牽強附會的臆說,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如有人說太極拳創始於元末明初的張三丰,有人說創始於唐代的許宣平,還有人認為陳家溝的太極拳系得於蔣發,而蔣發又得王宗嶽,又說太極拳即內家拳等。其中,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巨大影響力,尤以武當張三丰創拳之說為最盛。小說大多依靠子虛烏有的傳說加工而成,沒有可考性,把神話人物當成現實人物,那一定是一個笑話。
  • 太極拳故裡 懷藥名都 山水焦作
    雲臺山景區相傳明朝末年,溫縣陳家溝有個叫陳王廷的人,依據祖傳拳術,後又吸收民間優勢拳法,相互結合形成新的拳種,按陰陽轉換之意取名太極拳術,即為陳氏太極拳。後來,其高徒楊露禪藝成回到老家河北,廣收門徒並將太極拳發揚光大。至今,太極拳經過不斷的演變,形成了陳、楊、武、吳、孫等諸多派系。因為陳王廷為太極拳創始人,所以陳家溝有「太極拳故裡」的稱號。
  • 太極拳的前世今生!
    12月17日20時35分,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這一結果,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從誕生到現在整整經歷了近400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實現了從家傳武術絕學到世界文化瑰寶的華麗轉身。 這一高光時刻,屬於太極拳,屬於中國人民,更屬於全人類。
  • 解密太極拳十大要論
    解密太極拳十大要論課程介紹太極拳十大要論是太極拳歷史上著名的理論書籍,涵蓋了太極拳的方方面面,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內容卻極為豐富,字字珠璣,弄懂十大要論,就等於拿到了通向太極拳高境界的鑰匙繼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的理論,損益陳王廷所創長拳十三勢,使其拳路系統化、定型化。為太極拳老架之代表。他打破門規局限,傳授門徒眾多,有名弟子有,其子陳耕耘,宗侄陳花悔,陳懷遠,楊露禪(福魁)等,至此太極拳史上開始了第一次大發展大普及時期。當今太極拳能有如此大範圍的傳播與陳長興當年破除家傳絕藝不傳外姓的習俗有著直接關係,其功永不可沒。
  • 八段錦和太極拳的區別
    至於太極拳的起源武林中一直有兩種爭議:一說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其根據家傳長拳,融合諸多優秀拳術,包括中醫經絡學,結合呼吸吐納導引之術,以儒家和道家陰陽,太極理念為核心,而創編的這麼一套集強身健體和技擊防身為一體的拳術。
  • 一個村 一部史——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百年滄桑
    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博採眾長,創編了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拳種,因理根太極,取名太極拳。」張蔚珍說。陳家溝太極拳祖祠內,一家太極拳學校的學員在練拳。新華社記者李安攝陳王廷造拳之後,拳法被陳氏族人世代傳承,先後湧現出陳長興、陳有本、陳清平、陳鑫等一批太極拳大家。
  • 隱藏的高手——探訪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
    新華社鄭州12月17日電題:隱藏的高手——探訪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新華社記者桂娟、李文哲摘下聽診器,脫去白大褂,只見陳紹傑轉身走出門診室,來到村衛生室門口的空地上,起勢、拗步、雲手、蹬腳……一招一式,似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太極拳的剛柔並濟盡顯其中。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中國太極第一村」陳家溝 盛大慶典驚豔世界!
    據介紹,明朝末年,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吸取民間優秀武術精華,結合導引吐納,中醫經絡等學說,創編了一套既能用於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型拳種——「太極拳」。數百年來,陳家溝大師雲集、英才輩出,厚重的太極拳文化,讓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蘊含著濃鬱的傳統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