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極拳創拳地」 景色優美氣場強大 據說在此練拳容易出功夫

2021-01-03 網易

2020-12-24 00:03:55 來源: 琪永娛樂說

舉報

  對於太極拳習練者來說,「中國太極拳發源地」河南溫縣陳家溝是一個神秘又神聖的地方,自17世紀中葉,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編太極拳以來,這裡大師雲集、英才輩出,孕育了數不勝數的傳奇名人故事。來到陳家溝,有三個地方是一定不能錯過的:祖祠、楊露禪學拳處和東溝。

  

  有著中原「太極第一村」之稱的陳家溝村,位於溫縣城東5公裡處,古村南臨黃河,北依太行,原名常陽村。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隨著陳姓繁衍壯大,村中又有東溝、西溝、中溝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故更名「陳家溝」。

  

  現在村裡僅存的東溝,位於陳家溝村東,長約1.5公裡,南寬北窄,深約六七米。溝內曲徑通幽,小橋流水,參天古樹林立,樹齡多在百年以上,其中數棵生長三百餘年的皂角古樹,高達十八米,最大的一棵胸圍3.6米,深植於陡坡之上,枝繁葉茂,交錯纏繞。

  

  溝內按太極八卦之理修建了兩座練拳臺,溝旁的懸崖峭壁上,民居建築鱗次櫛比,雞犬之聲相聞,其中的陳宅篤慶堂、明代雙亭官廳、羅店官廳等歷史悠久、結構精巧的古建築與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姿交相輝映,營造出「溝」、「拳」、「文化」完美結合的環境。

  

  據考證,這條景色優美的東溝,曾是明末清初時期太極拳祖師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的地方,也是陳長興、陳有本、陳照丕、陳照奎等歷代太極拳名師練拳的場所,從這裡走出過數不勝數的拳師,被譽為陳家溝氣場最強的地方和太極拳的「丹田之地」。

  

  陳家溝陳式第十九世傳人、國際太極拳大師陳小旺,小時候也經常一個人來到東溝練習拳法,在名師的指導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練習,上個世紀70年代末,陳小旺就在武林嶄露頭角,代表中國隊獲得多次重大比賽冠軍,與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並稱為陳家溝「四大金剛」。

  

  數百年來,陳家溝練習陳式太極拳之風甚盛,老幼婦孺皆會打太極拳,至今仍有「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的說法。村民們每天都去東溝練拳的目的很明確:因為這溝裡積水成片,生長著密密匝匝的古樹,冬暖夏涼,環境宜人,而且容易出功夫。

  

  陳家溝人最愛在高大的皂角樹下練拳,他們認為皂角樹下能吸納巨樹的靈氣,感應到天地間強大的磁場,歷代陳式太極拳的高手,也都得到古皂角樹的蔭庇,才從小村走向世界各地,帶著「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的大夢想,成為照亮世界的中國文化之光。

  

  有人說,陳家溝是太極拳習練者一生中一定要來一次的朝拜聖地,而東溝作為陳家溝太極拳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點之一,每一位到訪的拳友和遊客,都會到這裡走走看看、切磋拳技,體悟400年來生生不息太極拳傳承的強大氣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申遺成功,南通「拳友」軍山練拳慶祝
    拳友們練拳自發慶祝 當日,南通「華夏國術文化傳播」團隊的太極拳愛好者們自發來到軍山練拳,慶祝「太極拳」項目申遺成功 。他們分別在軍山腳下、望江臺、山頂練習陳式太極拳家傳功夫架和陳式太極拳小架。「太極申遺成功,太極功夫從陳家溝走向世界,給我們極大鼓舞。」陳式太極拳第二十代正宗傳人、「華夏國術文化傳播」創始人施衝如是說。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練習太極拳,剛開始的時候,容易練快,新學太極拳的拳友,都是一樣,剛開始沉不住氣,打拳剛開始挺慢的,打著打著就快了起來。二十四式簡單,速度慢,容易讓人沉住氣,等學會了二十四有點基礎再練習陳式或是其他式的太極拳效果更佳。初學拳架,一定要注意身體的正直,也就是整個上體的姿勢,應與站樁時的上體姿勢一樣,學拳時,切忌身體歪斜,呼吸應保持自然。
  • 太極拳門戶之爭:陳家溝溯源 一種以姓氏命名的功夫帶來百年迷霧
    後來的名家崛起,百家爭鳴,太極拳也開枝散葉,發展楊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等等,甚至到了當代,一些所謂的大師,也模仿古人,湧現出了雷公太極、混元太極等等。雖說是百花齊放,但也存在門戶之爭、門戶之亂。說到陳氏太極拳,就一定會提及一個地方: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溝被譽為太極聖地,我們還是從比較有資料可考的陳家溝創拳說起。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但是要說太極拳的創始人,可能就有人不知道了,說不定還會牽扯出個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人物,說什麼夜夢玄武大帝秘授拳法,一夜間就變成了太極拳大仙。這些,都是一些攀仙附道糊弄人的天方奇譚,也叫說瞎話。真正的太極拳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
  • 太極拳成功申遺 我和太極拳有個故事
    於治國先是向練拳的人打聽,山東、河南、河北都有,可是這麼遠,學起來也不方便啊。一個偶然的機會,2016年春天,他在網上查找連雲港當地太極拳老師的時候,看到了他現在的老師常育德的消息。「當時我突然心裡一震,下意識地覺得,這是機緣到了,這不就是我苦苦尋覓的老師嗎?」
  • 一朝開悟的太極拳家們
    全佑有一年.楊露禪回老家舂節。據說,全佑牢記楊露禪這句「站住中定,往開裡打」的指示,每天認真研習,將其融會貫通於拳架和推手之中,身步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神鬼莫測,形成了他獨到的風格,也成為楊露禪名下最善柔化的得意弟子。有人說,全佑得了一句話,悟出自家拳(吳氏太極拳)。
  • 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發源爭論塵埃落定
    古代功夫傳承一般是口口相傳,沒有擴大影響的需要,不善於著書立說(寫書也需要文化基礎,是秀才的事),留下文字記載。因此,在歷史上對太極拳的創始人,也就有了各種牽強附會的臆說,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如有人說太極拳創始於元末明初的張三丰,有人說創始於唐代的許宣平,還有人認為陳家溝的太極拳系得於蔣發,而蔣發又得王宗嶽,又說太極拳即內家拳等。
  • 情迷太極拳 一招一式皆功夫
    就連躺在床上,他還在回憶當天的動作,手腿還在不停地比劃。就這樣,隨著日日苦練,他的動作開始變得靈活,身上的疼痛也漸漸減輕了。3年後,他的動作終於能和拳友協調一致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漸漸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精髓,每次練拳時,他感覺全身的經絡被打通了,氣血暢了,渾身上下都感覺很舒坦。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練拳中最容易憋氣的幾個地方
    為什麼有些人一打拳就是一身大汗,這都是因為呼吸停頓,憋氣,呼吸與動作不合的原因,如果打拳時呼吸與動作相和那是不應當出汗的,哪怕是夏天練拳,無論你練拳時蹲的是高是低,只要站著不出汗,一套拳下來最多也就是微汗。
  • 太極拳功夫有沒有長進?看這些地方做到位就能判斷!
    怎麼看太極拳功夫有沒有長進?今天我們就拿陳氏太極來談談這個問題。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個部位,有著嚴格要求。所以這些地方做到位了,太極拳也就長功夫了。
  • 一個村 一部史——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的百年滄桑
    陳氏第九世陳王廷依據祖傳拳術,博採眾長,創編了一套既能實戰又能強身健體的新拳種,因理根太極,取名太極拳。」張蔚珍說。陳家溝太極拳祖祠內,一家太極拳學校的學員在練拳。新華社記者李安攝陳王廷造拳之後,拳法被陳氏族人世代傳承,先後湧現出陳長興、陳有本、陳清平、陳鑫等一批太極拳大家。
  • 河南人「家門口」的5A景區,景色優美門票親民,洛陽又一好去處
    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景觀豐富,人文歷史厚重,北國風景雄偉,南國風景優美,吸引了全世界人民前來旅遊。當然,最有益的是我們本土居民。例如著名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東山省的長白山和天地、雲南大理等世界聞名,很多人去打卡。
  • 太極拳「香」到國外!德國夫妻專門來中國學習:這是中國送給世界的...
    青磚灰瓦,飛簷翹角,雕梁畫棟,青石鋪路……陽光從百年古樹中散落一地,孩童們撿起地上的石子,使出全身力氣將它拋出,石子飛起,重重的落在地面,又翻了幾個跟頭,遛進一旁的小水坑,他們仰頭捂著肚子笑開。 陳家溝位於黃河北岸,河南溫縣縣城東5公裡的清風嶺上,「北負太行之雄,南據虎牢之險」,在冷兵器時代,這裡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著名的武王伐紂、楚漢之爭、虎牢關之戰等戰役也都發生在此。 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洪武年間,因陳家溝陳氏始祖從山西移民到此繁衍生息,加之村中有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遂改名陳家溝。
  • 國慶長假,太極拳愛好者拳不離手
    年過古稀的高藹琴外表看上去很年輕,她是一位太極拳行家,每天早上7時30分,她都會準時出現在房山區良鄉偉業嘉園社區公園裡,帶著太極拳愛好者練拳。說起迷上太極拳的原因,高藹琴說:退休後時她常到公園散步,發現公園晨練的人中有一位老人在打拳,剛如猛虎下山,柔則柔緩如水,招招式式深深地吸引了她,她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比划起來。
  • 圈粉4億人的頂流IP:「中」了 太極拳成功申遺
    12月17日晚,溫縣陳家溝,人們歡慶太極拳申遺成功。(徐宏星 攝) 激動人心的消息從萬裡之外的加勒比海傳來,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 太極拳是由我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太極神拳,婦孺皆宜;流派紛呈,蔚為大觀;風靡全球,海北天南……太極拳源於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歷史。
  • 太極拳申遺成功,心懷敬畏才能讓傳統武術正本清源
    當然,無論是在「文化」上做文章,還是在「健康」上下功夫,抑或在「武術」上出新招,都要警惕「一切向錢看」「無底線惡搞」的卑劣炒作行為。陳王廷、陳長興、楊露禪、陳清平等一代代太極大師博採眾家之長,創編出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太極拳,並不斷推陳出新,終使太極拳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標識,成為中華民族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 鄭悟清實戰功夫如何?憑此拳多活60載,「西北太極二鄭」名下無虛
    陳清平譬如,從明朝開始一直傳承了大約有600多年歷史的北派太極拳,據考證就是由王宗嶽先生傳給了蔣發之後,再由蔣發在河南溫縣的趙堡鎮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鄭悟清於1895年在河南溫縣的趙堡鎮出生,當年鄭先生因在而立之年(也就是30歲左右)身患頑疾(據說是叫童子癆)醫藥無望之後,這才拜入了趙堡太極拳第9代宗師和慶喜先生的門下習武強身。
  • 太極推手,太極拳,運動,學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靈頂勁
    太極拳,健身運動太極拳,但是不管哪一種方法都是以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為基礎,分為四正、四隅方向,配合手法循環不息地推動著。太極拳,健身氣功,學習推手,必須先由單人練習開始,也就是說在前述八法單式練法純熟合規合度的情況下,把八法連貫起來進行練習。然後再進入雙人單搭手和雙搭手的各種推手練習,才能把功法練紮實,使自己在推手運動中能準確、穩健地發出八法的各種勁力,巧妙、柔和地化解對方發出的八法的各種勁力,有效地達到引進落空的目的。
  • 公園太極拳的有這幾種,看看自己屬於那一種?
    太極拳給人的印象是什麼,是慢悠悠、是推來推來去、是老年人玩的東西等,這些也許是公園太極拳給大家的普遍印象,我概括了一下,叫三有三無。 有種類,學完24式,再學48式、85式等;學完楊式,再學陳式、吳式等;學完太極拳,再學養生氣功、八段錦等;總有學不完的東西,真是活到老,學到老。 無拳譜,如果你問公園裡練太極的人,你看書嗎?你知道《太極拳論》嗎?你知道《十三勢歌》嗎?基本上的回答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