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各式拳
第三十八回
一是忽雷太極拳。王晉讓(1905.12.7~1996.7.11),字遜甫,男,漢族,河南省溫縣徐堡村人。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因從不公開練拳,僅在家中幾坪大的客廳示範講解拳架及推手功夫,培育了30多名弟子。大陸改革開放後,派弟子回大陸尋根。王晉讓學識淵博,善書法,是文武兼修的一代名師。1996年7月11日逝於高雄,享年92歲。
王晉讓忽雷太極拳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所以王晉讓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省有許多學習陳式太極拳者,往往再問學於王晉讓。可見王晉讓之藝在精不在多,而外似無華,內實菁英。
二是武式太極拳。張峻峰,山東省鄒平縣人,臺灣武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臺灣各式拳人郝為真弟子。
張峻峰不僅學習過太極拳,而且學習過形意拳和八卦掌。其八卦掌師從高義盛,形意拳師從李存義與張兆東,太極拳則師從郝為真,故其太極拳明顯結合了形意與八卦的特點。
高義盛(1866~1951年),號德源,字壽山,原籍山東無棣縣大山鄉大莊子人,後移居河北省天津縣楊村鎮。民國初年著名武術家,精通八卦掌,為程派高氏八卦掌的創始者。其弟子主要有吳孟俠、張峻峰、吳兆峰、李元璋、邱鳳培、曲克章、李壯飛、趙石川、何可才等人。
李存義(1847~1921年),字忠元,清末深州(今深州市)南小營村人。20歲時向劉奇蘭、郭雲深學形意拳,從董海川學八卦掌。1912年,李存義在天津創辦北方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中華武士會,親任會長,教授形意拳,創編十六路《拳術教範》,編寫《刺殺拳譜》,教授門徒數百人。
張佔魁(1865~1938年),字兆東,河北省河間縣後鴻雁村人,清末著名武術家,為劉奇蘭之徒,兼擅形意拳與八卦掌,為形意八卦拳的創始者。其弟子有韓慕俠、王俊臣、劉晉卿、裘稚和、李劍秋、趙道新、姜容樵、錢樹樵、張雨亭等。
因張峻峰在臺灣形意拳和八卦掌聲名過重,掩過了其所練太極拳,弟子們大多衝著形意拳和八卦掌而來學習,故其武式太極拳的傳播範圍並不是很廣。
三是吳式太極拳。衛笑堂,山東省棲霞人。臺灣吳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吳鑑泉弟子。
約在1930年至1936年間,衛笑堂在上海山東旅滬體育會傳授八步螳螂拳,結識上海精武體育會吳鑑泉,學習了吳鑑泉傳授的108式吳式太極拳。衛笑堂到臺灣後,常在臺北市植物園教拳。因衛笑堂偏重於技擊觀念,將拳架稍作更改,其弟子們便稱其為衛式太極拳。楊清容在臺灣出版有《衛式太極拳108式》。
霍潔泉,臺灣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創辦人。自幼向父親習得精武門霍元甲之迷蹤拳,1949年拜吳鑑泉長子、香港鑑泉太極拳社太極拳名家吳公儀為師,系吳公儀的入室弟子,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1981年左右,霍潔泉到臺灣定居,開始推廣吳式太極拳。為紀念吳鑑泉之友霍元甲,並自名其吳式太極拳為「精武迷蹤太極拳」。
四是孫式太極拳。在臺灣傳播孫式太極拳的主要有李燦(女士)、趙錫民、張英建、張世榮等人,均系鄭懷賢一系,均學拳於四川省成都,為孫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
鄭懷賢(1897~1981年),又名鄭德順,河北省安新縣新安鎮北辛村人,中國聞名中醫骨傷科專家、武術家、教授。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全國運動醫學學會委員、四川省政協常委、中華醫學會四川分會副理事長、成都運動醫學學會主席、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主任、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院長等職。鄭懷賢在武術界有相當大的名望,在中醫骨傷科界也有極高的聲譽,醫治過的病人上至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賀龍,下到普通老百姓,被後人尊稱為「武醫宗師」。
鄭懷賢13歲時,跟新安號稱「飛叉大王」的李洱慶學飛叉,兼學接骨治傷本領,學習骨傷科8年。1918年,鄭懷賢被途經這裡的武術名家魏昌義看中,經師傅李洱慶同意,被魏昌義收為弟子,學習三年戳腳翻子。1921年,魏昌義又推薦鄭懷賢向魏金山學習三年鷹爪翻子。1924年,魏金山又把鄭懷賢推薦到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武術家孫祿堂處,讓其跟隨孫祿堂深造。1928年,經孫祿堂推薦,鄭懷賢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術。其先後在上海中華體育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西江體育師範學校擔任武術教員。不久被滬上大亨杜月笙看中,結為金蘭,成了杜月笙的貼身保鏢。1936年,在赴柏林11屆奧運會國術表演隊的隊員選拔賽上,鄭懷賢以總分第三名的成績成為去奧運會表演的國術隊員之一,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專門在南京行政院隆重接見,併合影留念。這次表演是中國武術第一次集體展現在世界體育大會面前,表演得非常成功,其所表演的飛叉是當時最為轟動的節目之一,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鄭懷賢不主張專攻太極拳,他以孫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為骨架,融會戳腳、翻子、八極、劈劍、大槍等技藝,形成無中生有、剛柔相濟、長短兼備、動靜如一的勁力結構。其中李燦親近鄭懷賢較多,所學拳藝也多。張英建曾獲臺港澳國術總冠軍,張世榮授藝於臺南。張世榮門下有張少泉教授,精於科學理論,有《撒放論》等著作。另有居浩,曾著《孫氏太極拳》一書。
五是吳峻山派太極拳。吳峻山(1870~1941年),字德連,北京人氏,出身殷實家庭,自幼嗜文喜武,曾學練六合諸功,頗有成就。20多歲時偶遇韓福順祖師,遂拜師入門,苦練八卦掌拳械,在老八掌和八卦刀術方面造詣很深。步入中年,結識了八卦掌第二代主要傳人劉德寬,不僅將八卦易理和八卦掌拳理拳譜傾囊相授,還傳授他八卦太極拳、楊式太極拳以及自己創編的直趟八卦六十四散手掌、太極長拳等套路。最後,將從不輕傳的八卦掌內功心法,也秘傳給了吳峻山。20世紀20年代,吳峻山已成為八卦掌一代名家,受聘在河北省國術館任教,並開始收徒傳授八卦掌、太極長拳等。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特聘吳峻山為教授,後任中央國術館教務長。在國術館任教期間,吳峻山主要傳授八卦掌(韓傳老八掌)、太極長拳、楊式太極拳、六合棍和自創的「新劈刺術」等。所教弟子中較著名者有張驤伍(國術館副館長)、李元智、張文廣、傅淑雲、劉玉華、王天與、何福生等。
吳峻山派太極拳在臺灣能傳其藝的弟子有二人,其一是中央國術館第二期畢業曾留校為教師的李元智,其二為參加第11屆柏林奧運會表演隊員之一的傅淑雲(女士)。
李元智(1903~1972年),字慧伯,河北省滄州市人,武術家。歷任國立中央國術體育專科學校講師、副教授、副處長,國民黨中央軍校武術教官、主任教官等。1945年日寇投降後,隨國立體專復員至天津,任訓育主任。1948年去武漢,任漢口軍官學校教官,後隨校遷至海南島。1950年隨校去臺灣,在臺灣國民黨中央軍校、陸軍大學及臺灣師範大學等處任武術教師。據《滄州武術志》載,李家世代務農,大、二兄早夭,祖母將其「化入寺中」,賜名「元智」。因家貧,自幼佐家勞作,練得壯實。10歲起,即從陳玉山習燕青門拳械,又隨傅萬祥習醉八仙拳,後從曹大師學棍法。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從韓化臣、馬英圖、米連科與趙樹德等精習八極門拳械、青萍劍等。後從朱國福、黃柏年、吳俊山習練形意拳、八卦掌與八卦太極拳等。1929年在上海舉行的國術大會上,獲得最優秀的成績。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李元智一生授徒眾多,遍及海內外。著有《梅花四門單刀圖說》《青萍劍圖解》《十二勢拳術圖解》《八極拳圖解》等。
傅淑雲,1915年出生,女,漢族,上海市人。自幼喜武,12歲隨父定居天津。初入天津國術館習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3年中央國術館進行招考比賽,由於功底紮實而被錄取。在中央國術館學習的三年期間,她系統地習練了陳式、楊式、馬式、孫式、吳式、八卦等6種太極拳,最擅長的是綿拳和八卦連環腿。1935年在上海參加全國第六屆運動會國術比賽,與範子正搭檔,獲得器械比賽女子雙人冠軍。1936年全國挑選赴奧運會武術表演隊時,她理所當然地被選中,隨中國武術代表團赴德國,參加第11屆柏林奧運會。大會開幕前,各國選手要乘車繞柏林市區一周。中國武術表演隊邊走邊演,轟動了柏林街頭。進入興登堡體育場後,中國武術隊應邀做了精彩表演。表演中,傅淑雲的昆吾劍和綿拳,更是出神入化,如銀龍纏身,劈、刺、挑、剁,急如閃電,震動了整個體育場。後赴臺灣,在岡山壽天宮廣場、高雄龍泉寺、體育場等地傳授太極拳。曾出演電影《潮州怒漢》《日落紫禁城》等武打角色。
臺灣名家拳
第三十九回
此外,臺灣還有很多武術名人名家之太極拳。
一是中央國術館副館長陳泮嶺傳播的99式陳式太極拳。陳泮嶺(1891~1967年),字俊峰,河南省西平縣城東15裡陳莊村人。河南省立水利工程專門學校(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首任校長,臺灣逢甲大學創辦人之一,武術教育家,是臺灣早期武術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
陳泮嶺自幼從父習少林拳。民初北上求學,在北京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期間,利用業餘時間從李存義、劉彩臣學習形意拳,從佟聯吉、程海亭學習八卦掌,從吳鑑泉、楊少侯、紀子修、許禹生等學習太極拳。1927年至1928年間,陳泮嶺專程到溫縣陳家溝研究陳式太極拳。曾任河南省國術館長,中央國術館副館長,黃河、長江水利工程總局局長等要職。
1920年畢業回鄉,陳泮嶺在開封發起創辦青年改進俱樂部,提倡武術。1925年,正式成立河南武術會,各縣相繼成立分會及武術處。河南省國術進入有組織階段,各地經常有各種國術活動。數年間而普及全省。192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於南京,河南武術會亦改名河南國術館,陳泮嶺任館長,各縣市成立分館,武術亦改稱為「國術」。
河南國術館開辦國術師資之專業訓練,聘請國術各派專家為教師,招考高中青年,作嚴格之訓練,每期100餘人。開辦6期,成績優良者,保送中央國術館受訓。河南國術舉行省考7次,每次參加選手多達千餘人。河南國術參加全國國考及全國運動會,獲全國總冠軍,女子團體亞軍,歷屆運動會河南代表隊都獲有極高名次。
1939年,陳泮嶺在中央國術館副館長任內,主編軍政部及國防部聯合成立之「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計成教材50餘種,掛圖40餘幅,實為國術史上前所未有。到臺灣後,陳泮嶺綜合諸家太極拳術,編有共99式的太極拳教材,自稱兼採陳、楊、吳各家之長,姿勢選擇其較優,運動求其量大,應用擇其較廣,復融合其40多年的經驗及體會,並於1963年出版。目前在臺灣稱之謂「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99式陳式太極拳」,實則除融合陳、楊、吳三家外,頗參有形意、八卦之義,故該趟拳架,綜合多種多家,習之不甚容易,而架式舒坦大方,體用賅備,確係優秀之創作。陳泮嶺常年在臺中農場授藝,目前以黃裕盛氏推廣最力。
二是國術名家張祥三、常東升、高芳先傳播的實用太極拳。在臺灣傳授太極拳的還有一些國術名家,他們只以自己所專的武術門類來解釋太極拳用法,而不講自己所傳太極拳師承關係。山東黃縣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張祥三,於1926年在「黃縣國術研究會」習得太極拳,他多以六合螳螂拳手法詮釋太極拳架用法。常東升是保定快跤名家,高芳先是青島國術館副館長,他們均以摔跤最為拿手。他們所傳太極拳架子,均以楊家大架為底,但不標榜嫡傳師承,常東升和高芳先二人多以摔跤詮釋拳架用法,獨具一格。在臺灣類似他們三個拳家方式傳授太極拳也比較多。
丁子成(1880~1956年),名爾忠,字子成,原籍山東省龍口市(原黃縣)城關鎮西北隅村,六合螳螂拳第五代傳人。幼年拜河北滄州著名羅漢拳師崔禹研習長拳、羅漢拳乃至十八般武藝。數年藝成後,設場授徒。後拜內家六合螳螂拳名家林世春為師,專習六合螳螂拳。1926年在黃縣成立「黃縣國術研究社」,自任社長。1938年日本入侵縣境,國術館停辦。1944年,在城關聖人殿復辦國術館。主要弟子有張祥三、劉雲樵、高振華、趙保新、趙乾一、袁君直、陳雲濤、張雲華、於敬之等。
常東升(1910~1986年),字曼天,回族,河北保定人,出身摔跤世家。9歲開始就跟隨父親常蘭亭練習摔跤基本功,接受極為嚴格的身體訓練,12歲時對摔跤的各種基本動作已精通自如,便拜在清廷「布庫」出身的摔跤高手張鳳巖門下,接受訓練指導。16歲時,已練成強健多力而又靈活敏捷的體格,掌握了摔跤基本技巧和許多跤絆,成為保定摔跤場上一位引人矚目的少年英雄。1932年,經馬良推薦,只有22歲的常東升受聘出任中央國術館首席摔跤教師。常東升是舊中國多次全運會的摔跤冠軍得主。1933年在南京舉行的五運會上,常東升一路斬關破將,輕而易舉奪得冠軍(中量級)桂冠。1948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七運會上,他代表陸軍參賽,奪得中丙級冠軍。1949年常東升遷居臺灣,後轉到警界工作30餘年。在臺灣,他滿腔熱心地提倡和傳播摔跤,先後在警官學校、臺北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建國中學等學校兼任國術教師,風雨無阻地傳播太極拳和摔跤,受業者多達萬人。1975年退休後,仍積極致力於推廣發展中國式摔跤,特別熱衷於在世界各地宣傳中國功夫。他先後應邀到香港、新加坡、西德、瑞典、墨西哥、美國等地區和國家講學表演。1975年他應摩洛哥國王海珊的邀請,前去表演中國功夫。1983年,年逾古稀的常東升應邀赴美國舊金山參加中國功夫表演大會,他多次為華僑和美國觀眾表演太極拳和摔跤技術,每次表演皆引起轟動。
高芳先(1914~1980年),字天佐,山東省即墨人。曾任青島國術館副館長、中華國術會監事、中華太極拳總會顧問、陸軍91師師長、青島保安旅旅長、青島市警察局局長、青島市保安隊總隊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高芳先副館長率國術館成員組成大刀隊,攻襲日軍,卓效匪淺,因功勳彪榜,一路升至少將師長,後得國民黨徵召編為正規軍(青島保安旅),因勳績昭彰,被譽為「嶗山之獅」,成為抗日英雄,名噪一時。服役期間獲海陸空甲種獎章及勝利寶鼎勳章等。1945年8月高芳先隨李先良進青島市內接受日軍投降。1949年高芳先率領青島國術館子弟及青島保安旅到達臺灣,1953年退伍,後定居於臺中市區。高芳先在臺中市開設武館,傳授武藝長達20年,有教無類,臺灣弟子及跟隨習武者來自美國、日本、英國、德國、香港等,從學者逾千人。其門徒遍於社會各界,主要有高華傑、高華柱、蔡明雄、楊宗昌、謝淑英、路文彥、陳金寶、陳金山、紀三協、戴正義、林聰明、羅彩文、孫明玉、莊茂隆、黃連順、洪瑞堂、廖本龍、吳清發、賴錦廷、何獻欽、江瑞芳、唐人屏、魏仲良、李裕國、邱作典、黃進財、曾桂國、徐玉梅、張伯夷等,為太極拳在臺灣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國學大師南懷謹傳播的休閒太極拳。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譜名南常泰,浙江省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裡人。中國當代國學大師之一,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實業家。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17歲時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詩詞曲賦、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等。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研究院社會福利系肄業。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閱藏三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赴臺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大學、研究所教授。在港臺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
1977年左右,南懷瑾傳授一套太極拳給學生,當時臺灣黨政高官王升、蕭政之等人均學此拳,助教為李蔚亮。後中央大學餘傳韜校長請南懷瑾去傳授太極拳,也是李蔚亮前往,教了三年。南懷瑾所傳太極拳只是休閒性質,未言師承何人,但系楊式太極拳套路,稍微有些變化,架子低,弓馬要求多,以腰為主,旋轉往往達180度。臺灣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曾學過。目前,李蔚亮在政大實小已教授十多年。南懷瑾的演示,曾有錄像帶傳世。
四是欽天監劉培中傳播的道功太極拳。劉培中(1883年~1975年),名鑫,字培中,山東臨沂縣人。父劉炳臣,清廷世襲侯爵,為山東世族。6歲開始學習道教,道號妙真子,精太極拳與劍法,曾任職欽天監。1949年到臺灣,其後創立崑崙仙宗。1892年5月14日,當時只有9歲的劉培中,以神童膺選入京,至清宮懷仁堂天象學府習天文,後兼及靜功與慈禧太后陪修太極拳術。進宮後,光緒皇帝賜名「璽」。1896年2月,受李姓道長之命,跟隨梁仲銘學習太極拳,日以二三招,反覆練習。隔年,梁仲銘授太極拳一百零八式使用法,凡出掌換式及手眼身法步法等要訣,均詳加解釋。
1898年1月14日晚,劉培中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練習太極拳。李道長看後說「此拳不能防身自救。萬種動物,皆有防身技能,如想自救,須學挨打。」命他以此稟告梁仲銘。梁仲銘聞言大驚,開始傳授軟、綿、縮、小、巧,閃、展、騰、挪、封、避、砍,以及攻破之法。此後,每日早晚再授 劉培中拳術也由一式變化出七招式,心法上亦指點內外竅穴,並將內功的運用以及養氣養神之秘訣一一傳授。劉培中19歲任職欽天監,掌理全國天文輿地,為慈禧太后所器重。1949年,劉培中到臺灣後,慢慢開始收徒傳播道功太極拳,並以現代醫學、生理學、解剖學、電子學、天文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名詞解說。其所傳道功太極拳架類楊家老架而有異,招式名稱有不同,練法有不同,系深深結合該派修煉內丹術之法。目前,此派以張肇平、馬延基、林宜正、安守剛推廣較力,其中張肇平曾任兩屆太極拳總會理事長,馬廷基兼習多家太極拳,林宜正專注推廣道功拳,安守剛同時也大力在推廣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小旺的陳式太極拳,故此派道功太極拳與太極拳密切相關而活力充沛。
宗師陳照丕
第四十回
陳照丕,字績甫,生於1893年,逝於1972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世,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曾任全國國術國考評判委員、全國武術協會委員,被授予「全國太極拳名家」稱號。
陳照丕幼承家訓,隨父陳登科學習祖傳太極拳,陳登科早故後,乃從陳延熙、陳發科諸先輩繼續學習。少時練拳刻苦,日練拳三十遍,不論嚴寒酷暑,朝夕不輟。
陳照丕21歲時,開始外出到甘肅、河北教拳。七年後返回原籍,任縣國術社教練。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式太極拳之名,託河南省沁陽縣杜盛興藥行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在北京,河南同鄉會的清末翰林李慶臨在《北平時報》上撰文,介紹陳照丕和陳式太極拳,並約北平武林人士於宣武樓外擺臺打擂,以武會友。擺擂十七天,陳照丕全無敗績,一時間名震北平。先後受聘於北平市政府,中國人民大學等十餘家國術教授,北平人開始領略到傳統的陳式太極拳之神韻。至此陳式太極拳在北平紮下了根,也開啟了陳照丕大半生的執教生涯。
1929年,南京市長魏道明再三邀請陳照丕到南京教拳,陳照丕推薦三叔陳發科到北平接替自己教授太極拳。後到南京市政府、僑務委員會、全國民營電業聯合會等處教拳,同時兼任中央國術館名譽教授。1933年,陳照丕擔任全國運動會國術裁判委員會委員和全國第二屆國術國考評判委員會委員。1938年,日寇侵佔南京,陳照丕返回故裡,加入了範庭蘭所率抗日部隊,任武術教官、大刀隊隊長,率將士屢挫敵鋒。從1940年起,陳照丕先後在洛陽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廳等處教拳。1942年,陳照丕應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張含英之請到西安市教拳,在黃河水利委員會擔任武術教官。
抗戰勝利後,陳照丕隨黃河水利委員會來到河南開封。開封解放後,陳照丕在黃河水利委員會任保管員。他一邊從事本職工作,一邊傳授太極拳,過著簡單充實的生活。陳照丕大半輩子都為傳播太極拳而奔忙,到了該安度晚年的時候,一次回鄉探家再次改變了陳照丕的生活。
1958年,當陳照丕回到闊別數十載的老家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時,昔日喧囂沸騰的太極拳故鄉已物是人非,恍若隔世。老一輩太極拳師凋零殆盡,和陳照丕同輩的拳師們歷經戰亂饑荒,死的死、散的散,已所剩無幾。昔日的太極拳鄉已日薄西山,名存實亡。陳照丕滿懷雄心壯志地走出陳家溝,踏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窮其半生,只為把太極拳發揚光大,而如今看到的家鄉卻是這般景象,已過花甲之年的他老淚縱橫。這一年,陳照丕以65歲高齡,參加了全國武術比賽,獲得太極拳第一名、梨花槍第三名。
為挽救太極拳發源地的命運,陳照丕不顧家人阻撓,毅然決定回鄉教拳。村裡的年輕人聚集到陳照丕老人的家裡學習太極拳,之後又應邀到縣城教授太極拳。漸漸的,太極拳像堅韌的野草,在陳家溝再次繁盛起來。1960年,陳照丕參加了全國武術大會,被大會譽為「全國太極拳名師」。1962年,在全國武術大會上,被授予「太極拳名家」稱號。1964年,當選為全國武術協會委員。
就在陳照丕一心一意教授太極拳,使太極拳在陳家溝漸漸復甦的當口,殊不知災難即將降臨。1966年「文革」,陳照丕被扣以「偽國術教官」的帽子,成為批鬥對象。無休止的批鬥使得他精疲力竭,不堪折磨,最終跳井自殺,所幸被陳秋雷等人搭救出來。經歷這次劫難,他仍舊對太極拳矢志不渝。為抒發自己不懼迫害、矢志教拳的豪情壯志,曾作詩自勵曰:「餘今八十教太極,不管前途兇和吉,風吹雨打困難多,喜看後繼滿鄉裡。」
1969年,報紙上發表了一條毛主席關於群眾體育的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像做體操、爬山、跑步、遊泳、打太極拳……」陳照丕看到後激動萬分,拿著報紙去找當時的陳家溝村支部書記,支部書記當即表態說:「可以練,你只要是正經教拳,出了問題我負責!」當時陳照丕已經是70多歲的古稀老人了,支部書記建議他重點培養幾個人,繼承衣缽。王西安、陳小旺、陳正雷和朱天才成為重點培養對象,陳照丕最後幾年的全部心血都花在此四人身上,將畢生所學傾力教授他們,一度衰落的陳式太極拳得以中興。
1972年9月,為了參加河南省武術表演賽,陳照丕精神抖擻,白天在村小學校教拳,晚上培訓參賽隊員。因為積勞成疾,這一年12月底,陳照丕與世長辭,終年80歲。臨終前他要求把自己埋在自家後院,說:「我要在另一個世界裡看著弟子們練拳。」
陳照丕憑深厚的理論造詣,積數十年之經驗,編著《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陳照丕一生經歷清朝晚期、民國戰亂和建國後「文化大革命」浩劫,歷盡坎坷曲折,極具傳奇色彩。陳照丕是近現代陳式太極拳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上承祖業,下啟後人,為增強人民體質,傳播太極拳,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對陳家溝太極拳的傳承與推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未完待續……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