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控制的核心技術線控技術解析

2021-01-10 電子發燒友
自動駕駛汽車控制的核心技術線控技術解析

李倩 發表於 2018-04-04 16:20:31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控制有很多疑問。比如轉向,具體跟車輛的交互,是傳入轉向角度還是力度?剎車制動是由 IPC 告訴硬體多少力度呢,還是智能到具體的制動百分比就可以?

要實現這些控制指令,首先與參考車輛的底盤組組件有很大的關係,要了解與車輛底盤的各個組件交互,就要先了解這些控制組件。

線控執行

簡單地說,線控執行主要包括線控制動、轉向和油門。某些高級車上,懸架也是可以線控的。線控執行中制動是最難的部分。

1線控油門

線控油門相當簡單,且已經大量應用,也就是電子油門,凡具備定速巡航的車輛都配備有電子油門。電子油門通過用線束(導線)來代替拉索或者拉杆,在節氣門那邊裝一隻微型電動機,用電動機來驅動節氣門開度。

電子油門控制系統主要由油門踏板、踏板位移傳感器、ECU(電控單元)、數據總線、伺服電動機和節氣門執行機構組成。

位移傳感器安裝在油門踏板內部,隨時監測油門踏板的位置。當監測到油門踏板高度位置有變化,會瞬間將此信息送往 ECU,ECU 對該信息和其它系統傳來的數據信息進行運算處理,計算出一個控制信號,通過線路送到伺服電動機繼電器,伺服電動機驅動節氣門執行機構,數據總線則是負責系統 ECU 與其它 ECU 之間的通訊。

在自適應巡航中,則由 ESP(ESC)中的 ECU 來控制電機,進而控制進氣門開合幅度,最終控制車速。

2線控轉向

日產旗下的英菲尼迪 Q50 是

首批使用線控轉向的量產車輛

線控轉向也已經得到實際應用,這就是日產旗下的英菲尼迪 Q50。實際目前的電子助力轉向(EPS)非常接近線控轉向了。

EPS 與線控轉向之間的主要差異就是線控轉向取消了方向盤與車輪之間的機械連接,用傳感器獲得方向盤的轉角數據,然後 ECU 將其折算為具體的驅動力數據,用電機推動轉向機轉動車輪。而 EPS 則根據駕駛員的轉角來增加轉向力。

線控轉向的缺點是需要模擬一個方向盤的力回饋,因為方向盤沒有和機械部分連接,駕駛者感覺不到路面傳導來的阻力,會失去路感,不過在無人車上,就無需考慮這個了。在 Q50L 上線控轉向還保留機械裝置,保證即使電子系統全部失效,依然可以正常轉向。

3線控制動

線控制動是最關鍵的也是難度最高的。要了解線控制動,首先要了解汽車的剎車原理。輕型車通常採用液壓制動。

傳統制動系統主要由真空助力器、主缸、儲液壺、輪缸、制動鼓或制動碟構成。當踩下剎車踏板時,儲液壺中的剎車油進入主缸,然後進入輪缸。

輪缸兩端的活塞推動制動蹄向外運動進而使得摩擦片與剎車鼓發生摩擦,從而產生制動力。

當駕駛者踩下制動踏板時,機構會通過液壓把駕駛人腳上的力量傳遞給車輪。但實際上要想讓車停下來必須要一個很大的力量,這要比人腿的力量大很多。所以制動系統必須能夠放大腿部的力量,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辦法:一是槓桿作用;二是利用帕斯卡定律,用液力放大。制動系統把力量傳遞給車輪,給車輪一個摩擦力,然後車輪也相應的給地面一個摩擦力。

A B S

說完了這些,讓我們來說說 ABS。

ESP 與 ABS 非常接近,與 ABS 最大的不同在於 ESP 可以在沒有踩剎車踏板的情況下向輪缸輸出制動壓力,ABS 只能在踩下剎車踏板後從主缸向輪缸輸出壓力。壓力生成器就是電機和柱塞泵, 與 ABS 比多了 4 個柱塞泵,4 個電磁閥,也就是 VLV 和 USV。

博世第九代ESP增加了兩個特殊功能,一個是ACC,自適應巡航,ESP 可以部分控制電子節氣門。另一個是AEB,ESP可以部分控制剎車系統。

有些認為 ESP 既可以控制油門又可以控制剎車,是個很好的線控系統,其實並不是這樣。博世對國內廠家一般只開放ACC和ESP量產接口協議,剎車力度最大大約為0.5g,標準的剎車力度在0.8g以上,遠不夠用。

其次,在設計之初,ESP 控制剎車系統只是在少數緊急情況下使用,頻繁使用,會導致柱塞泵發熱嚴重,精密度下滑,導致 ESP 壽命急劇下滑,如果用 ESP 做常規剎車系統,可能 1 個月就報廢了。最後即便是不計壽命問題,ESP 的泵油功率有限,且缺乏真空助力,反應速度較慢。

如何做到常規的線控制動,這得從真空助力器說起。

真空助力系統,是在制動的時,也同時控制進入助力器的真空,使膜片移動,並通過聯運裝置利用膜片上的推桿協助人力去踩動和推動制動踏板。需要注意推力來自壓力差,而非真空。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不能依賴內燃機取得真空,需要用電子真空泵。

線控制動正是從真空助力器延伸開來,用一個電機來代替真空助力器推動主缸活塞。由於汽車底盤空間狹小,電機的體積必須很小,同時要有一套高效的減速裝置,將電機的扭矩轉換為強大的直線推力,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電機主軸。

在電機技術不夠先進的 1999 年前,人們只得放棄這種直接推動主缸的思路。轉而使用高壓蓄能器。這就是奔馳的 SBC、豐田的 EBC 系統、天合的 SCB,這套系統利用電機建立液壓,然後將高壓剎車油儲存在高壓蓄能器中,需要剎車時釋放。這套系統結構複雜,液壓管路眾多,成本高昂,可靠性不高。

由於成本過高,從 2007 年起,EVP 電子真空泵開始在電動車或混動車上取代這種高壓蓄能器設計,EVP 極為簡單,就是將油車的真空助力換位電子真空泵獲得真空,缺點非常明顯,幾乎沒有任何能量回收,剎車時會發出刺耳的噪音,最重要,它必須人力首先踩下制動踏板,也就是說它並非線控制動,而是機械制動。

隨著電機技術的發展,日立旗下的東機特工在 2009 年首次推出電液線控制動系統 E-ACT。說起來很簡單,用直流無刷超高速電機配合滾珠絲槓直接推動主缸活塞達到電液線控制動,這套方案對滾珠絲槓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傳統的液壓制動系統反應時間大約 400-600 毫秒,電液線控制動大約為 120-150 毫秒,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百公裡時速剎車大約最少可縮短 9 米以上的距離。同時用在混動和電動車上,可以回收幾乎 99% 的剎車摩擦能量。是目前公認最好的制動方式,為了保證系統的可靠性,這套制動系統一般都需要加入 ESP(ESC)做系統備份。

博世從中獲得靈感,加上博世是電機大師,經過博世的努力,最終在 2013 年去掉了高壓蓄能器,單用電機推動主缸,這就是 iBooster。

大陸和天合(ZF)則在此基礎上將 ESC 也集成進來,大陸的 MK C1 早在 2011 年就已經推出,在 2017 年版的阿爾法羅密歐 Giulia 上使用。TRW 的則於 2012 年推出 IBC,通用的 K2XX 平臺上將全線使用。順便說下 TRW 的 IBC 技術並非自己原創,是收購自一家小公司,不過博世的 ABS 技術也不是自己原創的。

這些線控制動都不是純粹的線控制動,仍然需要液壓系統放大制動能量。液壓系統結構複雜,專利門檻很高。為了突破大廠的封鎖,也為了簡化制動系統,純粹的線控制動(EMB)近年來是個火熱的研究領域。EMB 取消液壓系統,直接用電機驅動機械活塞制動。

優點一:安全優勢極為突出,大幅度縮短剎車距離。EMB 的反應時間大約 90 毫秒,比 iBooster 的 120 毫秒更快速;

優點二:沒有液壓系統,不會有液體洩露。對電動車來說尤其重要,液體洩露可能導致短路或元件失效,進而導致災難。同時成本和維護費用也降低不少。

缺點一:沒有備份系統,對可靠性要求極高。特別是電源系統,要絕對保證穩定,其次是總線通信系統的容錯能力,系統中每一個節點的串行通信都必須具備容錯能力。同時系統需要至少兩個 CPU 來保證可靠性。

缺點二:剎車力不足。EMB 系統必須在輪轂中,輪轂的體積決定了電機大小,進而決定了電機功率不可能太大,而普通轎車需要 1-2KW 的剎車功率,這是目前小體積電機無法達到的高度,必須大幅度提高輸入電壓,即便如此也非常困難。

缺點三:工作環境惡劣,特別是溫度高。剎車片附近的溫度高達數百度,而電機體積又決定只能使用永磁電機,而永磁在高溫下會消磁。同時 EMB 有部分半導體元件需要工作在剎車片附近,沒有半導體元件可以承受如此高的溫度,而受體積限制,無法添加冷卻系統。同時這是簧下元件,震動劇烈,永磁體無論是燒結還是粘結都很難承受強烈震動。對半導體元件也是個考驗。需要一個高強度防護殼,然而輪轂內體積非常有限,恐怕難以做到。

缺點四:需要針對底盤開發對應的系統,難以模塊化設計,導致開發成本極高。

我們認為除非永磁材料有重大突破,居裡溫度點大幅度提高到 1000 攝氏度,否則 EMB 無法商業化。

人們對制動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液壓或者空氣制動系統在加人了大量的電子控制系統如 ABS、ESP 等後,結構和管路布置越發複雜,液壓(空氣)迴路洩露的隱患也加大,同時裝配和維修的難度也隨之提高。

制動控制是自動駕駛執行系統的重要部分,目前 ADAS 與制動系統高度關聯的功能模塊包括 ESP(車身穩定系統)/AP(自動泊車)/ACC(自適應巡航)/AEB(自動緊急制動)等。

電子機械制動(EMB)

如果把 EHB 稱為「溼」式 brake-by-wire 制動系統的話,那麼EMB就是「幹」式 brake-by-wire 制動系統。

EMB 全稱 Electro Mechanical Brake,和 EHB 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不再需要制動液和液壓部件,制動力矩完全是通過安裝在 4 個輪胎上的由電機驅動的執行機構產生。因此相應的取消了制動主缸、液壓管路等等,可以大大簡化制動系統的結構、便於布置、裝配和維修,更為顯著的是隨著制動液的取消,對於環境的汙染大大降低了。

西門子 VDO 的 EMB 示意圖

因此結構相對簡單、功能集成可靠的電子機械制動系統越來越受到青睞,可以預見EMB將最終取代傳統的液壓(空氣)制動器,成為未來車輛的發展方向。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關係自動駕駛最終落地 淺析汽車線控技術
    如今,自動駕駛已經不再是紙上談兵,更多的是步入量產化實戰籌備。而在此過程中,線控技術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正逐步成為企業關注和競爭的焦點。更有專家認為,它的發展關係著自動駕駛能否最終落地。什麼是線控技術?
  • 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之——線控技術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控制有很多疑問。比如轉向,具體跟車輛的交互,是傳入轉向角度還是力度?剎車制動是由 IPC 告訴硬體多少力度呢,還是智能到具體的制動百分比就可以?要實現這些控制指令,首先與參考車輛的底盤組組件有很大的關係,要了解與車輛底盤的各個組件交互,就要先了解這些控制組件。
  • 自動駕駛技術與實例最全解析
    下面對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基礎知識及實用技術予以介紹,供同行參考。(b)自動駕駛汽車的作業系統三大核心能力:實時反饋、完全的可靠性,以及趕超人類的感知能力。管理自動駕駛汽車的作業系統在監控支配汽車時的反應必須精確到微秒級。
  • 【關注】自動駕駛技術與實例最全解析
    (b)自動駕駛汽車的作業系統三大核心能力:實時反饋、完全的可靠性,以及趕超人類的感知能力。管理自動駕駛汽車的作業系統在監控支配汽車時的反應必須精確到微秒級。 2.3自動駕駛處理器(晶片) 英偉達最新自動駕駛處理器,每秒30萬億次運算,功率僅30瓦。
  • 一文解析自動駕駛汽車決策控制系統技術
    由於單一傳感器存在感知的局限性,並不能滿足各種工況下的精確感知,自動駕駛汽車要實現在各種環境下平穩運行,需要運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該技術也是感知層的關鍵技術。決策層可以理解為依據感知信息來進行決策判斷,確定適當工作模型,制定相應控制策略,替代人類駕駛員做出駕駛決策。
  • ...部王石峰:詳解自動駕駛大腦、傳感器、硬體架構及汽車線控系統
    如果說人工智慧技術將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那麼硬體系統就是它的神經與四肢。從自動駕駛汽車周邊環境信息的採集、傳導、處理、反應再到各種複雜情景的解析,硬體系統的構造與升級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至關重要。
  • Apollo無人駕駛平臺技術框架解析
    ApolloApollo的整體技術框架由上到下分為四部分:雲服務平臺開源軟體平臺參考硬體平臺參考車輛平臺Apollo技術框架1、雲服務平臺雲服務平臺主要面對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運營商,可細分為:高精地圖服務:高精度地圖是實現無人駕駛汽車高精度定位
  • 舍弗勒為自動駕駛做出準備,L4/L5級智能轉向與線控技術 | 2019上海...
    此次展會,該公司推出了可90度轉向的e-Corner智能轉向驅動模塊和擁有三重安全冗餘的SpaceDrive II線控技術,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轉向和安全提供了新方案。舍弗勒e-Corner智能轉向驅動模塊可以幫助車輛實現90°的轉向角度,還可以停靠在狹小的空間內,便於乘客上下車,甚至還可以實現原地轉向。
  • 落入凡間的精靈(續) 汽車中的線控技術
    [XCAR 科技 原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航空領域移植到汽車上的技術越來越多,雖然經過兩期的介紹,但是這些技術還只是冰山一角,本期我們就解析一下最近較為火熱的線控技術,看一看這項技術究竟會為汽車帶來什麼樣的革命。
  • 線控技術來了?這塊寶地吸引了外資投產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日漸成熟,對於L3及以上等級自動駕駛汽車,部分或全程會脫離駕駛員的操控,因此智能駕駛控統對於轉向等系統的控制要求更精確、可靠性更高,原先的轉向系統滿足不了這些要求。因此,線控轉向技術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 汽車「線控」技術的優勢與安全顧慮
    汽車行業向來都很謹慎,而在汽車「線控」技術方面,可是向前跨了一大步,將原本的機械結構以電子信號形式取代。  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驅動等技術的目標也很明確,為了使汽車結構更簡單、重量更輕、製造更方便、運行更高效。
  • 沃爾沃汽車採用 AB Dynamics 線控技術 簡化車輛測試過程降低測試...
    沃爾沃汽車採用 AB Dynamics 線控技術 簡化車輛測試過程降低測試成本 2018-09-20 14:45 來源: 蓋世汽車 核心提示:據外媒報導,沃爾沃汽車(Volvo Cars)正在採用
  • 汽車線控系統原理與控制
    理論上汽車的所有系統均可設計成線控系統,如與駕駛人操縱相關的轉向系統、制動系統、動力驅動系統、離合器和換擋系統等,以及影響乘員舒適性的懸架系統。而一些機構簡單操縱如車窗、雨刷等已經實現了線控技術。本文重點總結分析與汽車底盤性能相關的線控系統,包括線控轉向系統、線控制動系統、線控驅動系統及線控懸架系統。線控轉向系統線控轉向系統取消了方向盤與轉向車輪之間的機械連接,採用電信號控制車輪轉向,可以自由設計汽車轉向系角傳遞特性和力傳遞特性,實現許多傳統轉向系統不具備的功能。
  • 計算技術:高等級自動駕駛的核心驅動力
    創始人餘凱認為,2025年汽車將變成四個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其成本結構也會發生巨大變化,汽車內部的計算平臺及軟體會成為整車成本裡最重要、佔比最大的部分。可以預見,支撐計算平臺產品升級的一系列計算技術創新,亦將成為促使高等級自動駕駛實現的重要推動力。計算技術與人類文明同期起步,歷經手動、機械、電動及電子四大階段。
  • 舍弗勒為線控技術做量產準備
    舍弗勒集團汽車主機事業部執行長馬迪斯·青克解釋道:「隨著舍弗勒帕拉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舍弗勒為未來發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憑藉線控技術及Schaeffler Mover,我們希望在塑造未來交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基於此,舍弗勒正逐漸發展成為領先的底盤系統集成商。」
  • 耐世特打造「Quiet Wheel」方向盤 線控轉向技術定位3-5級自動駕駛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耐世特汽車系統集團有限公司(Nexteer Automotive)正在打造一款無法旋轉的方向盤。互聯與自動駕駛自動駕駛車輛是未來的大趨勢,屆時該類車輛的操控或無需用到方向盤,直至最終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 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論壇
    演講議題:Apollo 規劃模塊算法解析演講議題介紹:規劃模塊作為無人車系統的核心模塊之一,在無人車行駛過程中為車輛做出實時路徑規劃和決策。演講議題:Apollo 雷射雷達感知技術解析演講議題介紹:感知模塊是無人駕駛系統的核心模塊之一。
  • 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需要什麼樣的制動系統?
    不過,如果被這表象蒙蔽了就Too Young了,江湖從來就不太平,其實制動系統一直都在暗流湧動,變革也許即將到來。隨著汽車的新能源趨勢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現有的制動系統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了。下面我們從制動系統在新環境下面臨的挑戰和新需求來一一展開解析。挑戰之一:拋棄發動機後,怎樣實現制動助力?
  • 確保美國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中的領導地位:自動駕駛汽車4.0
    原題:《確保美國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中的領導地位:自動駕駛汽車4.0》摘譯 賽迪譯叢 2020年4月份,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和交通部發布《確保美國在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中的領導地位:自動駕駛汽車4.0》,將領導力確定為年度主題
  • 基於線控轉向的個性化智能駕駛
    原標題:基於線控轉向的個性化智能駕駛   什麼是 By-Wire 線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