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只是玩弄修辭的寫作是無德的,漢語是仁的語言

2021-01-05 手機鳳凰網

災難面前,先是恐慌,繼而被無力感侵襲,語言在這一狀態中漸漸滑向沉默;不沉默處,又有粗糲口號式的語言充斥於某些詩歌和文章。寫還是不寫?于堅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寫,才是災難。

疫情如土屋塌陷,揚起一陣陣粉塵。粉塵之眾就像弊病之多,很難數得清。在如此眾多對現狀的詰問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身處其中的我們,如何言說?抑或沉默?而言說所依賴的語言,又在疫情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作為人獨特的技藝,語言被用來以溝通,以記錄(記憶),以思維;構建自我,同時也構建人與世界的關係。詩人于堅說:「語言在中國至關重要。文明一詞,中國獨有。『文』就是語言。中國文明是通過語言來運行人與世界的正常關係。文明,就是以文來照亮動物性的無明。人因為『文』而獲得超越性。」不過,「文之難,就是只有一種聲音」,語言本是表達生命,卻因「不誠」遮蔽了生命;糾正的關鍵在「修辭立其誠」,「你的語言改變了,你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于堅,1954年8月8日,出生於昆明。任教於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上世紀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

災難面前,先是恐慌,繼而被無力感侵襲,語言在這一狀態中漸漸滑向沉默;不沉默處,又有粗糲口號式的語言充斥於某些詩歌和文章。寫還是不寫?于堅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寫,才是災難。漢語雖幾經顛覆,搖搖晃晃,他依然信任,因為「漢語本就是仁的語言」。他說,如果說對存在還有信心,那麼只是對漢語的信心。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張進

1

文敞開生命於無明,也會遮蔽生命

新京報:對此次疫情,你整體的看法是怎樣的?個人心態上如何?值得反思的癥結有哪些?

于堅:一, 最大的問題,是人和語言關係的混亂。語言在中國至關重要。文明一詞,中國獨有。文就是語言。中國文明是通過語言來運行人與世界的正常關係。文明,就是以文來照亮動物性的無明。人因為文而獲得超越性。所以中國有文教、詩教而宗教不強大。這種以文為根基的世界觀,令中國曾經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以「一種文明」「詩國」著稱,不是偶然的。同時,過度的文飾也是中國衰落的原因。

許多國難,無不是文之難,這次也是。在最世俗的層面,文之難,就是只有一種聲音。

文敞開生命於無明,文也會遮蔽生命。孔子將詩視為最高語言,詩是敞開、解放語言的語言。「不學詩。無以言」。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就是敞開、解放。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如何正?孟子說,修辭立其誠。語言必須名副其實,必須誠實。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我以為《論語》討論的就是語言的自由和度。

《于堅的詩》作者:于堅 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年1月

語言意味著解釋世界,解釋就有立場,有是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莊子《齊物論》)莊子的方案是:「莫若以明」。各種解釋都可以存在,不以己是非彼非。鄧小平的辦法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次新冠肺炎最大的教訓就是在語言上,語言與人的關係處理不當,必導致不誠實、名不副實。不誠實意味著:「興觀群怨」「邇遠」「多識」的喪失。「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學》)修辭不立其誠,社會必陷於名不副實、自欺。用索緒爾的術語,名不副實就是能指和所指分裂,通俗說就是說一套 ,做一套。如果人們害怕直接說,人們就會拐彎抹角地說,含沙射影地說,隱喻地說,這導致誠實缺失,巧言令色盛行,真相隱匿。到底是什麼意思?在戰爭中是致命的。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上層建築滯後於經濟基礎,經濟也會失去活力。

其實這次新冠肺炎的危機都來自「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明說。漢罵的走紅就在於它是「直接說」。

武漢的危機都起於不誠實,自欺。

之後的糾正也來自「修辭立其誠」,「不自欺」。

文質彬彬是文的度,過度之文則無效。「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陸遊)在新冠肺炎中表現得最為鮮明,作家方方的文章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感召力,穩定人心,不是因為標新立異或者墨守成規,只是因為誠實。而許多標語式的文章,總是在文過飾非,給人以巨大的虛無感、無助感,人們感到那種語言偽善、無濟於事、不負責任。

二,應該反思一下專業和非專業的關係。這次疫情中經常出現的「一問三不知」,可以看到一種比較普遍的業餘水平。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現代社會是專業社會。

三,過去幾十年的拆遷其實導致了傳統中國生活世界的喪失。這種喪失不僅僅是「鄉愁」二字那麼簡單。人們其實喪失了傳統的語言世界。畫棟雕梁、唐詩宋詞、山水畫、書法意味著一種世界觀,一種中國德性、人道主義,一種社會。「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為什麼讓人感動,這是一種懷念,記憶的復甦。

如何在現代小區、高鐵、摩天大樓、商業中心、超市的新世界中重建一種「止於至善」、「生生」、「仁者人也」的現代性語言關係,已經迫在眉睫。拿來主義已經山窮水盡,最後沒有拿來的只是語言。我們依然在用五千年前發生的漢字命名、正名、書寫。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是危機,也是拯救。

《昆明記:我的故鄉,我的城市》作者:于堅,重慶大學出版社·楚塵文化 2015年5月版

2

方方,是「我尊敬的作家」

新京報:你寫了一些與疫情有關的詩歌,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在這期間寫詩的?寫下這些文字的緣由是什麼?

于堅:寫詩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詩是一語中的禪式語言的敞開、解放。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看到語詞的復活,比如「天下」一詞,我很多年沒有在官方話語中看到了。「人」這個詞高頻率地出現,「救」也是。我寫這些詩很自然,就像過去一樣,寫了很久。

漢語天然的抒情性很容易在短時段——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將歷史分為短時段(新聞,時間)中時段(時代)長時段(比時代更久遠的時間,永恆?)——中成為煽情口號,詩瞬間降格為宣傳,投向疫區的傳單。我自以為一直在為長時段寫作。《無常》這首詩,在我的微博上發表後,點擊接近30萬,我視為新詩的某種成熟,新詩的作者和讀者都不再是一個自命不凡的小圈子。

新京報:關於人類災難期間以及災難之後的寫作,近期也多有討論。你如何看待「災難寫作」?在歷史上,面對那些重大的災難(例如奧斯維辛),文學寫作是否可能?是否「有用」?作為寫作者,應如何維持文學在災難面前的有效性和尊嚴?

于堅:如果不寫,才是災難,這意味著忘記。《追憶似水年華》不僅僅是「在斯萬家那邊」、《紅樓夢》,也包括奧斯維辛。司馬遷說,「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孟子說,「修辭立其誠」。這是文的德性。如果沒有那些見證,記錄,奧斯維辛不是可以再來一次嗎?

文學的有效性在於「怎麼寫的」,而不在於「寫了」。

《語言與沉默》作者:(美)喬治·斯坦納譯者:李小均,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11月版

新京報:你對作家方方的「日記」有怎樣的看法?

于堅:她是我尊敬的作家。這才是作家,不是嗎?否則人們要作家幹什麼。作家的責任之一就是用語言保存記憶,讀者由此可以溫故知新。寫作有短時段的、中時段的、長時段的,一個有能力的作者對這三個時段都會涉及。比如寫「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並不影響杜甫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追憶似水年華》並不妨礙普魯斯特與聖伯夫論戰。

3

你的語言改變了,你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新京報:從文學擴展至語言。有人在疫情期間感受到「語言的無力」,感到在災難面前,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難以用語言表達「真相」。你如何看待這種情形?語言和事實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于堅:每個作者的情況不同。有些人是因為恐懼。有些作者可能確實無語。在以物的佔有量重估一切價值,經濟地位決定尊嚴等級的時代,人們很少想死的問題,想的都是如何更快活,武漢萬家宴上的人們絕不會想到死亡。古典文學是「知生」的文學,「未知生,焉知死」。「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這種舊句出現在此刻,相當悽厲。它暗示著對生命對存在的思考。異域並不保證死亡的赦免。人的命運就是「向死而生」,你不能假裝你不會死,或者為了不死而生,這種世界觀在死到臨頭時會突然崩塌,陷入巨大的虛無。沒有比臨終才意識到虛無更殘酷的。深刻的文明無不是對虛無的提醒。

這次新冠肺炎直接事關生死,「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已經成了段子。人們被迫開始想「生命的意義」。而最近時代的中國作者們幾乎不想這些問題,這也是當代文學致命的膚淺。無語是自然的。瘟疫是一位悲劇大師,「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不知道人們是否能夠從這個大悲劇中感悟到悲劇,深沉起來。這是一個悲劇時代,但是人們娛樂至死,以淺薄為榮,狂歡。當代文學少有那種悲劇性的東西,人們總是在調侃,講段子,做鬼臉,怎麼都行。悲劇在黑暗裡等著揭幕。

《語言哲學》作者:陳嘉映,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版

我從來不考慮所謂語言和現實的關係這種事情,這是一個拼音語言的問題。在拼音文字中,修辭學與誠實毫不相干。語言是一種修辭術,辯論術。誠乃面對上帝的事情。而在漢語中,修辭立其誠。作者只在一次次對誠的接近中獲得存在感。誠就是某種上帝。只是玩弄修辭的寫作是無德的,漢語是一種德性語言,而不是工具性語言。語言即存在。你有什麼語言你就與世界處於什麼關係。你的語言改變了,你的世界也隨之改變。

漢語是天人合一的語言。如果存在是天,那麼語言就是人。所以孔子說「仁者人也」。人不是動物性的無明之人,而是文明的超越性之仁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不僅僅是對英雄的要求,也是對人的基本規定,求生害仁乃是動物性的弱肉強食。仁是生命的實現,是對動物性生命的超越。漢語作為文教的關鍵就在這裡。

新京報:疫情期間出現諸多如「發燒不說的人,都是潛伏在人民群眾中的階級敵人」「不戴口罩就出門,這個雜種不是人」等標語,你在語言層面如何看待這些用詞用語?

于堅:這種語言的德性很弱,低級的技術性修辭,萎縮無力,名不副其實,不仁,不誠,偽善。這種語言的大量存在,只意味著文明的黯淡無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多麼直接而有力量,寬闊,悲天憫人。幸好這種文的黃金時代的語言生命力強大,在悲劇中再次聽見,如聞天籟。

新京報:當下的語言,是否存在「喪失其人性化的力量」(喬治·斯坦納語)的可能?

于堅:比這個更嚴重,漢語本就是仁的語言。我擔心的事情是漢語最終將失去。這種毀滅漢語的力量從「五四」到今天一直存在。漢語是一種血緣性語言。失去了漢語,也意味著文明的消亡。語言決定一個民族的質量。

很擔心漢語成為西安的碑林或者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瑪雅人的神廟廢墟。

新京報: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沒有被汙染的語言、還沒有墮落到陳詞濫調的語言、還沒有被不加省察的浪費蛀空的語言」?如有可能,需要通過怎樣的途徑?

于堅:信任漢語,回到敬惜字紙,回到直接說。回到「盍各言而志?」(見《論語》)

漢語的誕生是世界歷史上最神秘的事件,「天雨粟,鬼夜哭」。最近一個多世紀,漢語經歷了自其誕生以來最激烈的顛覆運動,幾乎倒塌,但是它站住了,再一次實施了拯救。如果說我對存在還有信心,那麼只是對漢語的信心。

相關焦點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在于堅看來,語言的所指與能指應該隨著生存世界的擴張而不斷生殖,而漢語的能指系統很少隨著世界的變化而擴展,擴展的只是所指層面的垂直發展。「幾千年來一直是那兩萬左右的漢字循環往復地負載著各時代的所指、意義、隱喻、象徵。」當人們談到「秋天」這個詞的時候,感受到的很可能不是此時此地的「秋天」,而是負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化意義上的「秋天」。
  • 雜論| 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在于堅看來,語言的所指與能指應該隨著生存世界的擴張而不斷生殖,而漢語的能指系統很少隨著世界的變化而擴展,擴展的只是所指層面的垂直發展。「幾千年來一直是那兩萬左右的漢字循環往復地負載著各時代的所指、意義、隱喻、象徵。」當人們談到「秋天」這個詞的時候,感受到的很可能不是此時此地的「秋天」,而是負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化意義上的「秋天」。
  • 淺談科技論文寫作中修辭的運用
    科技論文是以書面語言形式作為載體,來反映科技成果、學術理論。賽恩斯編譯認為,在科技論文寫作中不錘鍊詞語,不選擇語言,不加工潤色乃至增、刪、改、調,就寫不出文理通順、語句流暢的科技論文來,而這些都有賴於在科技論文寫作中運用好修辭。
  • 詩人于堅:日新月異世界裡巋然不動的巴黎
    疫情期間,和其他中國居民一樣,于堅也隔離在家裡,無處可去,感到失去了傳統中國社會所建立起的鄰裡社區經驗。他選擇讀書,讀孔子、阿甘本、尼採,讀喬伊斯和蘭陵笑笑生,對比著讀,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語言即人。作為一個詩人,他看重語言,與人們在巨大災變面前常常失語不同,于堅在自己的微博上貼出了一些關於疫情的詩,著眼於這場變故中的個體。
  • 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考的漢語修辭知多少
    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考的漢語修辭知多少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行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公務員招聘考試,公務員考試,廣東公務員考試,廣東公務員行測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Essay寫作常見8種修辭手法
    Literary devices對應的是literature,也就是文學,因此它對應的就是文學作品中用語言傳達思想的手段。因此,literary devices和rhetorical devices之間的區別非常微小,只是在目的性上有一些細微差別,rhetorical devices更側重於說服。
  • 高中生英文應用文寫作和讀後續寫的修辭手法和範例
    高考英語全國多地的寫作部分包括應用文寫作(15分)和讀後續寫(25分),共賦分40分,所佔分量相當大。作文要拿到高分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語言功底要深厚,常見句型(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狀語從句、獨立主格結構、非謂語動詞、with複合結構、強調句、倒裝句、虛擬語氣、感嘆句)的使用要需得心應手,如果能適當使用修辭手法,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 「修辭立其誠」與「詩言志」滬上詩人、學者張定浩來樂清談詩
    「修辭」抵制語言腐敗「修辭立其誠」現在已經被說得很多了,那麼談談它的源頭就很有必要。它來自《易經》乾卦第三爻的爻辭,「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然後孔子在「文言」裡解釋,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 醫學論文英語摘要寫作的語彙修辭特點
    因此,對於醫學論文英語摘要的寫作,達晉編譯認為,掌握其在詞彙層面的修辭特點有助於提高英語摘要的寫作質量。醫學英語詞彙的文體修辭特徵,首先體現在詞義的單一性。因此在用詞上,選擇詞義相對明確單一的詞,如perform,achieve等,避免使用感情色彩濃鬱、文化內涵豐富或詞義模糊的詞語。其次,專業術語的大量使用是醫學英語詞彙的另一個顯著特徵。
  • 西方修辭學視域下的修辭能力構建及其當代意義
    Socrates認為,如果忽略了事實,只是孤立地鑽研修辭這門「說話的技藝」,是與哲學的精神不相符的;因此,最好的修辭方法是從客觀世界中收集事實。依據Socrates的說法,修辭能力是依據事實對受眾進行勸說的能力。Plato則認為,修辭是用話語來影響人心,不僅在法庭和公共集會場所,在私人會談裡也是如此;無論題材重不重要,修辭術只要運用得當,都是值得尊敬的。
  • 寫出別人喜歡看的文章——散文語言之我見
    原標題:寫出別人喜歡看的文章——散文語言之我見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夏衍在《寫文章的群眾觀點》中,有一段講述魯迅寫作的情形:「魯迅先生寫文章的時候,遣詞造句,非常精細,一字一語,都顧及讀者的了解,倘無相當合適的口語,則寧可引用文言,決不堆奇疊怪,硬造生句,而當一篇文稿完篇之後
  • 使用漢語寫作3種技能,英語寫作也能逆襲
    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寫作有想法又高級而變得更好呢?在談論英語寫作中,很多人以為寫作只是單詞和詞彙的問題。英語寫作無法提高,那就是單詞量問題,是不會使用單詞的問題。其實這種想法是有失偏頗的。英語寫作和漢語寫作一樣,詞彙是基礎,而提升寫作卻是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能提高。這些技能已經在小學五六年就已經練習很多,同樣適用於英語的寫作中,那就是縮寫、擴寫、改寫。
  • 「一棵樹」:詩人于堅
    某種程度上,寫作的衝動就是來自對此地圖的回憶、去蔽的努力,或者理想主義化、升華、遮蔽……」在我們的視閾中,于堅似乎是作為「雲南詩人」存在的,他自己也說:「我一直是一個故鄉詩人」。也許那些空無的時間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而我在于堅的作品中找到了這種它。面對自然、面對時代、面對存在的任何一個無意義的時刻、面對自己。
  • 談談科技英語中短語的翻譯和寫作
    短語是語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科技英語的語篇中存在著大量的短語。很多的語言學家都認為,有些短語不是單詞或字,而是一個句子不可拆分的單元,因為短語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單詞或字。因此,科技英語中短語的翻譯和寫作是很重要的。
  •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以語言為本位,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
    大家好,我是小編許亞南,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以語言為本位」說《發凡》全書貫穿著「以語言為本位」的思想,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劉大白在初版序言中指出,此書經過作者最後一次修改後,「完全換了以語言為本位」的「根本觀念」。這「只消看了他上冊第五篇文字—尤其是第二篇,便可知道。」一般人「看了這第二篇,或許以為這和修辭學有什麼關係。
  • 坤鵬論:什麼是修辭學?(上)
    旁人來到,聽聞此言,我對那人說:「這傢伙沒瘋,我們只是在搞哲學。」——維根斯坦,《論確實性》英國有句諺語:Much ado about nothing。一般翻譯為:「無事空忙」,而直譯則是:「把太多的力氣花在虛無的事情上」。它和中文俗語「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基本一個意思。
  • 古代漢語修辭:借代——以事物的功用、職能代事物
    古代漢語修辭:借代——以事物的功用、職能代事物以事物的功用、職能代事物各種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用和職能,用事物的功用、職能來指代事物,這不僅是古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也是前人創造新詞的重要手段。舉例來說,古人在發笄的兩端各用一條絲繩繫著玉石下垂到耳邊。這種玉石叫做「瑱" (zhèn鎮)。
  • 語言學者韓晗:我們一定要有母語自信
    韓晗疾呼:傳承中華文化,必須「補習」漢語修辭;文化自信,必須守護我們的母語自信。  漢語之美,美在修辭  草地:因為抗擊疫情,幾句典雅的古詩文「出口轉內銷」,順帶讓很多人再次驚嘆我們的漢語真美。作為語言學者,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韓晗:我認為,漢語之美,美在修辭。什麼是修辭?「修」是修飾,「辭」是言辭,指的是讓人較為舒適地接受你說的話或寫的文章。
  • 「一棵樹」:詩人于堅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某種程度上,寫作的衝動就是來自對此地圖的回憶、去蔽的努力,或者理想主義化、升華、遮蔽……」在我們的視閾中,于堅似乎是作為「雲南詩人」存在的,他自己也說:「我一直是一個故鄉詩人」。也許那些空無的時間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而我在于堅的作品中找到了這種它。面對自然、面對時代、面對存在的任何一個無意義的時刻、面對自己。
  • 歐陽江河:「文革」語言對漢語的傷害是犯罪
    德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裡希·伯爾開始寫作時不知道用哪一種語言寫,因為德意志到了60年代才恢復了現代文學。伯爾的方式非常有意思,他從翻譯開始做起。他翻譯美國小說,通過英文翻譯為德文好像找到了自己的語言,並且通過美國小說家找到了他的形式。他還學習了漢語,我認為他從中文中也找到了德文的感覺。他也翻譯了唐朝的詩歌,到現在也是最好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