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是科大大持續關注的,相信很多家長也有耳聞:10月15日,宜興市人民醫院一位5歲的男寶因為護士輸錯藥而導致其死亡。
看到這條新聞的科大大,心太痛了。
在之前的文章中,科大大曾科普過關於輸液的問題,對於這樣一種【侵襲式】的操作,很多家長有話要說了:
孩子從小到大,難免有個頭疼腦熱,所以問題來了,口服用藥、打針、霧化,到底怎麼選擇呢?怎樣把副作用降到最低呢?
今天科大大就來好好說道說道!
在神秘的兒科臨床,流傳著一句八字真言,那就是能口服儘量別注射!
要知道,這可是世界衛生組織大力提倡的哦!
口服用藥的給藥方式是通過腸胃吸收進血來發揮作用,但是藥三分毒,正確口服用藥的姿勢是什麼呢?
沒病用藥預防——沒必要!
最常見選手有板藍根、利巴韋林噴劑、口腔消毒液,各種維生素。
這些藥物對於疾病的預防並沒有用,反而還會在服用的過程中收穫副作用哦。
自行給娃用藥——風險大!
想問為什麼的家長,先接受科大大的靈魂拷問:
家長不具備醫學常識,對於用藥的劑量、成分,以及是否對症等,都難以做出很正確的判斷,很容易對寶寶造成傷害。
甚至還有一些家長會把成人的藥劑量減半給孩子吃,這是堅決不可取的!
花樣吃藥——不可取!
給娃餵藥太艱難,有些家長就想出了很多方法,比如把藥放在果汁、飯菜裡喂,但食物中的成分可能會降低藥的療效,最好不要這樣做。
膠囊咽不下去掰開來餵也不可取。
如果一定要混合喂,最好先諮詢醫生。
口服用藥雖然比打針更值得推薦,但也需要家長規範使用才行,心中一定要牢牢記住三個大字!
在神秘的兒科臨床,還流傳著一句11字真言,那就是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
首先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
如下圖所示,肌肉注射是指針頭90度將藥物注射入肌肉層,一般注射部位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肌及三角肌。
實際上,在兒童常見疾病中很少採取肌肉注射的給藥途徑。
只有預防新生兒出血使用的維生素K注射液,治療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的維生素D注射液,檢查需要或抽搐中使用的鎮靜劑以及疫苗接種採用的多是肌肉注射。
其他的肌肉注射,不可取!
最常用的是退燒針,比如賴氨匹林,16歲以下兒童慎用,3歲以下兒童禁用,但在這裡,科大大並不推薦給孩子使用。
還有2類注射劑:
激素類注射劑:比如地塞米松注射劑。
中成藥注射劑:比如清開靈注射劑。
通通不推薦!
靜脈注射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掛水」。科大大在以前的文章裡曾強調過,輸液不是你想輸,想輸就能輸。只有在以下這些情況,才考慮輸液:
當孩子沒出現這些情況,但醫生要求輸液時......
如果你還無法判斷,ok,記住在門診和急診,以下情況【不需要】輸液:
如果確實要輸液了,好,記住科大大給你的「保命指南」:
不要隨意調節輸液速度。護士調節好的速度家長不要為了節省時間而隨意調節。
密切觀察,不要放鬆。輸液更容易產生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比如發熱、紅疹、噁心,嘔吐腹瀉等,嚴重會休克甚至死亡,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輸液前最好不要空腹。空腹狀態下機體代謝比較弱,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輸液結束後不要馬上回家,適當觀察一段時間,以免發生【遲髮型】的過敏反應。
堅決不自行要求輸液。
醫生要求輸液時要問清楚:
「是否已經到了需要輸液的程度?」
「口服用藥不行嗎?」
醫生解釋後確實需要輸液,家長一定要配合。
當然,科大大要再次強調:用藥原則是能口服儘量口服,注射並不是首選的治療方案。
在神秘的兒科臨床,還流傳著一個可怕的謠言......
那就是:霧化比輸液更危險!
科大大隻想替霧化問一句:憑什麼?
霧化和輸液一樣都是給藥方式,他們適應不同的病情,各有長短。
霧化適用於呼吸道疾病,比如哮喘、感染後咳嗽、肺炎支原體肺炎急性期和感染後恢復期、喉炎、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等。
霧化時,藥物直接作用於呼吸道,和口服或者注射這種全身用藥的方式相比,霧化的用藥量少,進入血液循環的藥物也少,因而全身副作用也更小,怎麼會比輸液危害更大呢?
但儘管如此,選擇霧化時的一些事項也需要家長注意:
藥物選對:認準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祛痰藥,其他的藥,統統不可以!
首選在醫院進行:如果後期得到了醫生許可並掌握了霧化藥物、劑量和注意事項等,可以嘗試在家做。
規範操作:嚴格遵循醫生給出的指導方法操作,吸入前吸入後都要漱口。
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密切觀察寶寶是否有異常反應,如果出現口唇發紫、呼吸不均等情況要立即停止就醫。
給藥方式好多條,唯有安全最重要。
為了娃的安全,家長們心中一定要牢記小心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