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日的新聞,感覺挺不錯的。突然想立馬切換成阿里雲網盤,但後來又笑了一下,可以再等等,就看百度網盤提不提速了。對於市場發展、技術發展和用戶體驗來說,競爭是件好事情,我們都很反感壟斷這件事的。
百度網盤在這個領域「寂寞無聊」得太久了,都沒有什麼競爭對手,太沒意思了。對用戶來說,更沒意思,速度沒有以前快了。
近日,據Tech星球報導,阿里推出了一款名為「阿里雲網盤」的App。其開發者為阿里雲團隊,是一款為C端用戶提供存儲備份及智能相冊等服務的網盤產品。
該產品採用邀請制進行註冊登錄,但目前產品已在內測後下架,截至發稿前,產品官網也無法打開。對此,阿里雲方面表示暫不回應。
隨著5G應用逐漸落地,個人云端存儲需求進一步提升,網盤產品仍有較大市場。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數據,2019年個人云存儲用戶規模為3.74億人,預計2020年將達到4.01億人。
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包括百度網盤、騰訊微雲、天翼雲盤、360雲盤、iCloud等,盈利模式為會員收費。
從內測用戶的截圖來看,阿里雲網盤和百度網盤的功能相似。據官方介紹,阿里雲網盤具備更大空間,速度更快,具有雲存儲、AI分類輕鬆找圖和雲上文件管理體驗等功能。
此外,阿里雲網盤非會員用戶容量為1TB,會員用戶容量達6TB;百度網盤非會員容量則為2TB,會員擴容為5TB,兩者相差不多。具有競爭力的是下載速度:阿里雲網盤非會員的下載速度可達10MB/s及以上,遠高於百度網盤的1-2MB/s。由於還未正式上線,阿里雲網盤的會員費用尚不清楚。
但想要撼動百度網盤的位置並不容易。據艾媒數據,截至2020年7月,中國雲盤存儲APP月活躍用戶分布中,百度網盤月活達3983.2萬人,排名二三的微雲及115分別為437.4萬人及386.7萬人。2012年,百度推出了百度雲個人產品,之後在2016年改名為百度網盤,重點放在個人的存儲、備份功能上。騰訊微雲也於2012年上線,早早搶佔了用戶市場。
實際上,阿里雲布局的重點一直是包括政府客戶在內的B端市場。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曾透露,阿里雲全球企業客戶數量已超300萬;同時,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阿里雲位列中央國家機關雲計算採購市場第一,份額超過50%。
所以,阿里雲以在B端市場積累的實力殺入C端市場,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01鯰魚效應
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個經典理論「鯰魚效應」,其源於一個故事: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漁民們想方設法讓沙丁魚活著到達漁港,但在運輸過程中還是由於窒息而導致大批沙丁魚死亡。然而,有一條漁船總能將沙丁魚活著帶回到漁港,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老船長在沙丁魚槽裡故意放進幾條專以沙丁魚為食的鯰魚,讓其四處遊動,沙丁魚十分緊張,左衝右撞,四處躲避,加速遊動,從而獲得大量氧氣,從而延長了其存活時間。
對於市場而言,也是這樣的。在「一潭死水」一般的雲盤C端市場,阿里雲無疑就是一頭鯰魚,他能夠激活整個市場,市場發展,技術革新。從此,大的、小的「魚兒」都被激活起來,要為生產而奮爭。
02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是「無論順逆,舟慢則退」
百度雲的這些年,由於排在第一名,並且遠超第二、三名,在產品、用戶體驗上幾乎沒太多進步,最關鍵的是速度「慢」了下來。妥妥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如果在現在的商業社會裡,恐怕不僅僅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是「相對論」的理論,進得沒人快,那就是後退了。增加了更加強大的競爭對手,如果各方面的用戶體驗都不如對手的,恐怕用戶就譁譁地外流了。
用戶是最現實的,哪個服務性價比最高,就轉向誰。
而對企業而言,就是反過來的,誰能給用戶更多的好處,就能獲得更多的用戶,同時也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還是在於「利他」,這就是商業競爭的制高點,利他才能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