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情感美文
字數|1543字,閱讀約3分鐘
01 越是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最深的錯誤認識是什麼?"
評價最高的回答是:"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後來發現自律才會有自由。"
過去,我總覺得人生苦短,不能及時享受。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未躺年少。
隨著閱歷的增加,你會慢慢發現,每一次不守紀律的行為,都會給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人性是無法改變的,要做自己內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
什麼是自律?
就是把這兩件事做到極致的能力。
02去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情
人是一種非常矛盾的動物,強大的慣性和巨大的潛能並存於體內。
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會變得很懶,做事拖拖拉拉,得過且過,庸庸碌碌。
在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和強迫之後,人就會朝著一個目標繼續努力,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因此,要做到自律,關鍵是每天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來磨練和控制自己的心志。
換句話說,強迫自己經常進入狀態。
那樣的話,你就不會在做你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時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這種自律行為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支配著你的行為。
明代學者徐溥,天資聰穎,讀書刻苦。
少年時的徐璞在私塾讀書,老師曾發現他經常從口袋裡掏出一本小書,還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後來發現是自己抄寫的儒家經典語錄,十分欣賞。
徐璞也效仿古人,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在辦公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裝著黑豆和黃豆。
每想到一個好主意,說一句好話,做一件好事,就往瓶子裡扔一顆黃豆。
相反,如果心裡有什麼不好的想法,言行有什麼過失,那就扔一顆黑豆。
一開始,黑豆多,黃豆少,他不斷反省,不斷鼓勵自己。
漸漸地,黃豆和黑豆的數量相等了,於是他再接再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時間一長,瓶子裡的黃豆越來越多,黑豆變得越來越不起眼。
有了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修身養性、完善自我,最終成為一代德高望重的大臣。
世界上怎麼會有那麼多心甘情願的事情?
除非是為了享受休閒享樂。
越是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
這是人性的弱點。
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主張:切齒而行!
可以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
人們必須迫使自己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和智慧。
人有了習慣,就蒙蔽了自己的心,習慣和蒙蔽越嚴重,就越難強迫自己。
但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在一次次的強行磨礪中,慢慢去除自己的壞習慣,才能恢復內心最初的光芒。
因此,多做一些自己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情,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修復和成功。
03不要做你喜歡但不該做的事。
王陽明說,"人必先有自心,然後才能掌握自己,掌握自己,然後才能成為自己。"
人需要有一顆審視自己的心,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和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就自己。
一個人最終的高度取決於自我要求的高度,這是一定的。
對自己有高要求,嚴格去做,就是最好的自律。
明代,王廷相被任命為左都御史時,在接見下屬張翰時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我坐轎的時候,下起了雨,一個轎夫腳上穿著一雙新鞋,一開始走僻靜的地方都很小心,生怕踩進水坑把鞋弄髒了。"
過了一會兒,他不可避免地踩到了泥坑,從此,他不再在意自己的新鞋,漫不經心地踩了上去。
原因是轎夫的鞋子是新的,他們只想好好保養。
一旦踩到水坑裡,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出現了:反正鞋子已經髒了,我不用小心了。」
王廷祥感慨道:「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現實中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因為自律意味著你必須放棄一些東西,放棄你的喜好,放棄你的惰性。
想要保持完美的體型和健康的身體,就必須告別垃圾食品。
要想當學霸、拿獎學金,就不能半夜打遊戲、談戀愛、煲電話粥。
要想有自己的事業,必須在業餘時間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拒絕無用的社交聚會。
……
只有做到以上兩點,才是真正的自律,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精彩境界。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