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升投資能力 支持實體經濟險資運用再迎政策利好
20餘萬億元保險資金如何有效利用好,始終受到政策層面的高度關注。
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防止保險資金運用投機化,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風險防控。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作用。深入開展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堅決打擊挪用、套取、侵佔保險公司資金的違法違規行為。
推動長期資金入市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20.85萬億元,其中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7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3104億元。銀保監會資金部主任袁序成透露,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險資金投資A股佔總市值的3.44%,投資債券規模佔我國債券市場總規模的6.49%。
數據資料
具有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特點的保險資金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監管層也頻繁發聲,推動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及提高險資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天花板」。
事實上,相關政策已經在業內落地。今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標,劃分了8個檔次的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其中最高可達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45%,以賦予保險公司更多投資自主權,為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提供更多長期資金。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餘額佔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比例為22.57%,較此前統一划定的30%上限尚且存在不小距離。《金融時報》記者通過對保險公司披露的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進行不完全梳理統計發現,在164家保險公司中,有超過三成保險公司的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可在現行規定下實現不同檔次的調升。此前據券商測算,隨著權益類投資監管比例從30%放開至45%,預計保險資金投資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佔比將上升至18%到19%左右,增長5至6個百分點,以當前超20萬億元的保險資金體量來測算,預計將會為資本市場帶來1萬億元至1.2萬億元左右增量資金。
數據資料
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結合前段時間銀保監會取消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範圍限制來看,此次國常會再次明確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限制,鼓勵險資進行長期投資,有助於險企拉長資產久期,降低保險公司短期利潤的波動性,穩定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保證險資的長期穩健增值。
防範風險仍是重點
《金融時報》記者從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保險資金運用特點之一表現為,借助股票市場波動,抓住投資機會,加碼權益投資增厚收益。
隨著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上限調高,加上監管部門近期取消險資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範圍限制,保險資金進軍權益市場的節奏備受關注。
業內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權益類資產投資對於提升險資投資收益表現十分重要,但權益類資產收益並不穩定,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固收類資產在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中的「主角」地位不會動搖。「特別是在實施新會計準則的背景下,保險公司也需要避免因權益資產價格波動給利潤錶帶來較大波動。因此,雖然收穫政策利好,但預期保險資金不會較快地大幅提高權益投資佔比。」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這一點在對經營穩健性要求較高、風險控制更加嚴格的大型險企上有著更為清晰的體現。雖然今年以來頻頻舉牌上市公司,但半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在權益市場上表現活躍的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其權益類金融資產在投資資產中的佔比僅為16.53%,遠低於監管標準。由此來看,保險資金流向權益類資產配置領域或許會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政策層面為推動險資入市而釋放的利好可能會在其中慢慢得以兌現。
保險資金入市「緩步慢行」,也體現出險資對穩定性的偏好。政策層面在拓展險資渠道的同時也強調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風險防控,上述國常會關於「防止保險資金運用投機化」的提法也受到關注。業內專家表示,保險資金的投資要尊重市場規律,要確保保險資金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切忌以投機的方式開展投資。「險資投資不能只顧收益,更要提升支持實體經濟質效,在險資運用上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幫助降低企業部門融資成本和槓桿率。在這方面,保險資金此前做得較好,但今後仍需繼續努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明確服務實體經濟方向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王一峰認為,對險資投向做出明確導向性指引,有利於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促進險資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目前,保險資金投資的實體項目已經覆蓋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期保險資金在服務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動作頗為引人注目。例如,在近期舉行的「2020年貴州省冬季政金企融資對接暨中國保險資管業助推貴州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保險資金籤約金額達631.8億元。而在湖北省,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13家保險機構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方政府和企業籤約了17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500億元。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10個月,31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及10家保險私募基金管理人共登記(註冊)債權投資計劃291隻,規模5047.84億元,數量、規模同比分別增加60.77%、52.66%;股權投資計劃9隻,規模200.20億元,數量、規模同比分別增加200.00%、285.00%。作為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式,債權計劃和股權計劃登記註冊數量和規模均實現同比大幅增長,顯示出保險資金不斷加強支持實體經濟力度。
銀保監會首席會計師馬學平近日表示,「十四五」時期,保險業要聚焦國家「兩新一重」項目建設,通過債權計劃、股權計劃、保險私募基金等方式,為大數據、5G、特高壓、軌道交通、新能源、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提供資金支持。
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由平安基礎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平安基礎產業-安行新型基礎設施基金」在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成功註冊。據了解,該基金擬募集規模為200億元,重點支持湖北、廣東等地的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是國家提出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後落地的首隻保險私募基金。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責任編輯: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