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可以大致分成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現代漢語。上古漢語是現代漢語的最初起源,夏商周時期到晉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420年)這段時間的漢語,都可以納入上古漢語的範疇。
《禮記·王制》記載,周朝分封800諸侯,中原大地諸侯國林立的時代,「五方之民,言語不通。」不過到了現代漢語階段,大家基本都已經習慣了普通話與方言並存、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模式。
1958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從此它成為中國通用語言文字拼寫和注音的工具,以及拼寫中國地名、人名和各類中文資料的國際標準。這麼一對比,漢語和外語的差別確實很明顯:漢語既有注音,又有文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漢字的歷史已經有6000多年,起初是圖形,後來變成筆畫,造字原則也從表形、表意變成了形聲。對外國人來說漢語到底有多難學呢?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美國教授David Moser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文為什麼這麼難》,提出了他的觀點。
這位教授也是從初學者階段過來的,他認為,作為初學者的外國人看到漢語試卷時,一定會感到驚訝:這麼複雜,中國人都會做嗎?而學有所成後,DavidMoser把漢語難學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是中文的書寫系統比使用字母拼寫的語言難很多。起初,David Moser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字符之一」,但他研究發現,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學會3000個常用漢字也需要7到8年,而法語和西班牙語學生,背會同等量的單詞只需要3到4年。
第二,漢語的書寫系統和發音對應關係跟其它字母語言不同,兩者並不完全對應。漢語雖然也有少部分「形聲字」,但它不像英語那樣只要知道一個詞怎麼讀,就能夠按照讀出來的發音大致拼寫出詞語,雖然可能存在誤差,但總體是差不多的。
第三、第四點就是外國人很難理解漢字的上、下、左、右結構,以及漢語和英語之間關聯性不強。因為David Moser學了3年漢語後仍然連查字典都磕磕絆絆,但面對西班牙語、俄語時,他卻總能在文字中找到熟悉的詞語。
DavidMoser的這篇文章曾經引起了不少網友的熱烈討論,小編認為,DavidMoser提出的觀點客觀上也屬於對「漢語難學」現象的認真分析,但漢語難學的原因其實跟文化差異有很大關係,漢語本身並不是高山,如果自小生活在中國,學漢語就容易得多。
最有趣的是,David Moser最後總結說,自己雖然沒有把漢語學得十分精通,但他會安慰自己至少已經學會了低調的好品質,畢竟世界上有13億人比自己說得好。看完這位教授對漢語的分析之後,不知道大家對「外國人學習漢語」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