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自白心路歷程,對死亡恐懼又嚮往:殺母是為了幫她

2020-12-27 熱點烽火臺

昨日,福州某法院開庭審理了吳謝宇殺人案,在法庭上,吳謝宇陳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稱2010年父親吳志堅去世後,他開始改變。在那之後,家不再完整,沉默寡言的媽媽謝天琴承擔了很多,很多事情都不和他說。吳謝宇表示這種氛圍讓他形成了長期的陰影,他覺得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孤獨,在北京學習期間,心理狀況更是發生巨變,開始厭世,多次嘗試自殺但沒有成功,他殺死媽媽,是為了讓媽媽「解脫」。

對於檢方的指控,他供認不諱,當庭痛哭悔罪,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希望法院可以重判,表示自己正在將經歷寫下來,希望可以警示其他人。

再來簡單回顧下案件經過:2015年7月,吳謝宇殺死了母親,還用塑料膜在母親的屍體上包裹了十多層,撒上了活性炭,用來掩蓋味道。之後他向親戚們群發簡訊,借了144萬。2016年2月,吳謝宇的舅舅發現聯繫不上謝天琴母子倆,於是報警,才發現了謝天琴的屍體,但一直沒有找到吳謝宇。他逃到了重慶,做了酒吧的男模,2019年4月才被警方抓獲。

關於吳謝宇的作案動機,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眾說紛紜。他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很想死,於是有人推測他或許患有抑鬱症,因此殺人。也有人爆料,他曾經和一個妓女有過感情,但不了了之,可能是被母親反對後憤而殺人。還有人表示,他的母親或許管得太嚴格了,讓他沒有自由呼吸的空間,生活過度壓抑,才走上了殺人之路。甚至,還有人揣測他或許是多重人格。

但不管原因是什麼,這起人倫悲劇已經發生了,吳謝宇在法庭上的懺悔或許是真的,但他很有可能不是在懺悔自己的殺人行為,而是在懺悔自己竟然被抓住了。若是他真的為當初的行為感到後悔的話,那為什麼會潛逃三年多,逍遙法外,而不是自己去警察局自首呢?他在法庭上的說辭,其實更像是開罪的藉口。

天才導演澤維爾·多蘭的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講述的也是一個和「弒母」有關的案例。16歲的少年于貝爾父母離異,他被判給了母親,小時候母子倆感情不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于貝爾發現和母親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交流。簡單的日常對話,也有可能演變成爭吵。某次就業統計課上,需要家屬籤名,于貝爾卻告訴老師母親已經去世了,就這樣「謀殺」了自己的媽媽。

這件事被于貝爾的母親知道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愈發嚴重,母親又發現他還有一個同性戀人,索性將他直接送到了寄宿學校,兩個人之間徹底決裂。

有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道歉,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他們造成了傷害,也有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待孩子的一句感謝。雙方都在等待對方主動,結果什麼都等不到,感情越來越差。

這就提醒我們,在和子女相處的時候,不要總覺得自己特別有權威,所以不能低頭。要真正認識到子女和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心平氣和地交流,平視孩子,才能夠獲得孩子的認可和尊重。

不要以完美為標準來要求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除非他戴了面具。吳謝宇就是這樣,他是北大高材生,在人們眼中前途不可限量,結果內心早已扭曲不堪。父母若是以完美主義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被培養成表演型人格,將真實的自我藏在內心深處。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自體有真假之分,不過有的人比較幸運,在成長的過程中,缺點、陰影都被父母的愛給接納了,於是真假自體就會慢慢地趨於一致。不幸的人,缺點和陰影不能被父母接受,假自體就會越來越膨脹,將真自體蒙蔽,壓抑不住的時候,真自體就會以非常極端的方式爆發,傷害到父母和身邊的其他人。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案件的呢?

相關焦點

  • 北大高材生吳謝宇的窮途與末路——從中剖析多面性格的心路歷程
    婚後兩人也是順藤摸到了瓜,在1994年,生下一個男孩,也是他們唯一的孩子,為了紀念愛情,孩子的名字裡包含了兩人的姓氏,取名吳謝宇,這個孩子也就是他們小宇宙裡的新生命,寄予了他們的所有希望。在大家看到他A面的同時,吳謝宇卻在自己的B面內心深處謀劃著一場旨在尋求「解脫」的驚天大案。他通過網絡購買手術刀、菜刀,甚至手機貼膜刀等等,為了防止屍體腐敗氣味太濃,還購買了大量活性炭,塑料薄膜,開始了一場精心籌劃的謀殺。
  • 你相信吳謝宇殺母,是為了幫媽媽解脫?
    案發當天,他趁其母換鞋時用啞鈴砸死了她,並交代了犯罪動機:「幫媽媽解脫」。她的丈夫為了救她,就去偽造單據,騙取醫療保險金。這當然也是犯罪,但其動機卻值得同情。最終,該男子獲得輕判。 由此可見,犯罪動機不會影響定罪,但會影響量刑。而且,這種影響有的時候很明顯,幾年前,《今日說法》曾經報導了一個案件: 廣東一婦女突發重病,成了植物人。這種植物人的狀態也不穩定,還需要再做手術。
  • 「雙面北大神童」吳謝宇弒母案今日開庭,稱殺母是幫她解脫
    然而一場意外的降臨,徹底改變了吳謝宇的人生——10歲那年,父親因癌症去世,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謝天琴身上,當年為了給丈夫治病,吳家幾乎散盡家財,所以學校、單位都給了謝天琴撫恤金,但向來要強的她統統選擇拒絕,與此同時,謝天琴還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兒子吳謝宇身上,所有事都以最高標準要求他,並且所有事情都要按母親的意思做,母親的高壓,讓年幼的吳謝宇難以喘息。
  • 吳謝宇談作案細節:媽媽像將死的林黛玉,殺她是「想讓她解脫」
    (原標題:吳謝宇談作案細節:媽媽像將死的林黛玉,殺她是「想讓她解脫」)
  • 專家:吳謝宇的供述與所為是否矛盾 說出真實動機了嗎
    在北京學習時期,他心理狀況發生更大變化,開始變得厭世,多次嘗試自殺未成後,他決定殺死過得「挺苦」的媽媽,讓她「解脫」。  吳謝宇的法庭供述呈現出他矛盾複雜的一面,他稱想幫母親「解脫」,作案方式是用啞鈴砸母親的後腦及頭面部;他稱本想殺母后自殺,作案後因恐懼放棄;他作案前精心策劃,把這種準備類比成「推理完成一個數學模式」,但在當庭供述時,未說是否有自殺計劃;放棄自殺後,他精心處理現場,稱原因是「爸爸」愛乾淨;他在法庭上認罪悔罪,說法庭可以對他重判,但又說自己「還能勞動」。
  • 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 專家回應:供述與所為是否矛盾?
    在北京學習時期,他心理狀況發生更大變化,開始變得厭世,多次嘗試自殺未成後,他決定殺死過得「挺苦」的媽媽,讓她「解脫」。吳謝宇的法庭供述呈現出他矛盾複雜的一面,他稱想幫母親「解脫」,作案方式是用啞鈴砸母親的後腦及頭面部;他稱本想殺母后自殺,作案後因恐懼放棄;他作案前精心策劃,把這種準備類比成「推理完成一個數學模式」,但在當庭供述時,未說是否有自殺計劃;放棄自殺後,他精心處理現場,稱原因是「爸爸愛乾淨」;他在法庭上認罪悔罪,說法庭可以對他重判,但又說自己「還能勞動」。
  • 李玫瑾談吳謝宇案:真實動機應是為出國籌錢而殺母,現實到無底線
    在李玫瑾看來,吳謝宇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吳謝宇是精緻的利己者,說他內心沒有靈魂,是因為他太現實,現實到突破人性底線,現實到沒有信仰。李玫瑾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但討好別人是很心累的。
  • 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專家回應 吳謝宇法庭講述作案細節旁聽者直呼不...
    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旁聽人員介紹,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而他覺得,自己念書只是為了滿足別人,而不是自己。
  • 北大吳謝宇殺母藏屍案一審開庭
    北大吳謝宇殺母藏屍案一審開庭 2020-12-24 1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啞鈴砸死母親,自述「為了幫她解脫」
    12月24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審理,吳謝宇舅舅及吳謝宇父親的朋友參加旁聽。記者聯繫吳謝宇的姑姑一家,他們表示並不知道該案開庭。2015年7月11日,吳謝宇在教職工宿舍內將母親謝天琴殺害,之後處理案發現場將屍體用塑料包裹、密封房間、在房間內安裝攝像頭,後逃離現場。2016年2月24日,警方發現謝天琴屍體。2016 年 3 月 3 日,福州警方發布了一則懸賞通告。
  • 如何走向極端歧路:吳謝宇在法庭上的自我剖析
    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旁聽人員介紹,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 墮落的學霸,吳謝宇
    「我只是想給她解脫,沒有其他的想法。」 今日,一則消息刷屏了絕大多數媒體的頭版: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將擇期宣判。兩個引人遐想卻又截然相反的詞語:北大和弒母,前者象徵著無限的光明,後者則是無底的深淵。
  • 吳謝宇殺母一案教會母親儘量少苛責孩子,也不要過分寵溺孩子
    近日網上流傳紛說不斷的《吳謝宇殺母一案》,對我們廣大母親來說是有點不舒服,對我們做兒子來說也有點傷心,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會有弒母這種泯滅人性的行為。這種行為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道德上的制裁。我們中華有著5000年優良傳統的思想美德,就是孝親敬長,百善孝為先。
  • 北大學子弒母案庭審現場:吳謝宇滔滔不絕20分鐘,殺媽媽是因為……
    在成長曆程中,父親吳志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他人的印象中,吳志堅經常鼓勵和陪伴吳謝宇。旁聽人員介紹,在12月24日的庭審供述中,吳謝宇說:「爸爸就是家」,從小他就知道,念書好可以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書。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二名,父母都特別地高興,「我可以滿足他們的驕傲」。
  • 弒母的吳謝宇真的擁有多重人格?
    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將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罪一案。曾經轟動一時的「吳謝宇弒母案」再次成為公眾輿論的焦點。 案發當天,他趁其母換鞋時用啞鈴砸死了她,他交代了犯罪動機,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幫媽媽解脫」。
  • 「北大雙面神童」吳謝宇:將親生母親製成木乃伊,被捕時面色平靜
    吳謝宇的例子便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他生於1994年10月7日,福建人。 偵查才發現,謝天琴大約死於2015年7月11日,令人意外的是兇手很有可能是她的兒子。 確實是謝天宇幹的,他早就生了弒母之念,刀具等作案工具都是提前買好的。7月10日動的手,作案之後謊稱母親出國陪他交流學習,以此為由騙取親友144萬元。期間還通過複印母親日記本等方式,製造了辭職信,又親自操辦了辭職宴。有這種種舉動,謝家才一直沒懷疑,不光如此他還在此後揮霍度日。
  • 北大高材生與夜店男模,哪個才是真實的吳謝宇?
    01 他請求法官不要判自己死刑 據出席庭審、吳謝宇「詐騙」144萬元裡第一筆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吳謝宇父親好友的莫先生講述,這次吳謝宇又表達了「在進去之後才從自己原來的世界醒過來」的意思。 庭審中,吳謝宇情緒很激動,解釋當初的意願不是殺人,只是為了讓他媽媽解脫,是愛他媽媽。
  • 吳謝宇當庭自我剖析,隱秘的犯罪動因值得更多探討
    12月24日,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吳謝宇弒母案。這個曾經引發巨大關注,也留下巨大困惑的案件,提供給了社會更多探討和反思的素材。可是要解答吳謝宇為什麼會走到殘忍的這一步,註定很難有準確的答案。在案件曝光之後,很多人曾經討論過,吳謝宇的極端性格,可能和母親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有關。如今吳謝宇的法庭供述,一定程度也印證著這種猜疑。↑吳謝宇 資料圖吳謝宇自稱他的變化,源自於父親的病逝,「爸爸不在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
  • 吳謝宇:「按數學模型完成弒母計劃」,這到底算不算高智商犯罪?
    要知道,就案情的核心推動來講,吳謝宇父親的病逝算是觸發點,讓本來就性情壓抑的吳謝宇和好強的母親徹底進入硬撐階段,他(她)們彼此都應該很愛對方,但是又因為父親的病逝,不能更好直面彼此,以至於只能進入彼此心疼又彼此依賴的境況之中。坦率地講,雖然並沒有相關的鑑定結論認定吳謝宇存在精神層面的問題,但從吳謝宇庭審中的自我描述來看,顯然弒母前後有一定的抑鬱傾向。
  • 吳謝宇自述弒母動機吳謝宇殺母謝天琴原因 吳謝宇弒母案細節披露...
    誰也沒有想到,這句話出自昔日的北大高材生吳謝宇。2020年12月24日,被捕一年多的吳謝宇走上被告席,在庭審中他引經據典,邏輯清晰,即便是連續發言20分鐘,吳謝宇嘴巴一刻不停,思維十分縝密。  不同於其他犯人那樣沉默寡言,在庭審現場上,他的口若懸河,讓在場的所有人很難相信這樣聰明的人居然是一名罪犯,而且還是弒母案的犯人!